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吉思汗的马鞍子

成吉思汗的马鞍子

成吉思汗的马鞍子
卧鹿纹金马鞍
雄鹰展翅翔蓝天,骏马扬蹄驰草原。

无垠的天空,是雄鹰自由飞翔的舞台,辽阔的草原是骏马尽情奔驰的疆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策马奔腾,马蹄声声开拓出一片厚重的江山,马背上的鞍鞯承载一个世纪的神话。

金饰呈现马具“甲天下”
在自治区博物馆《成吉思汗——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展》的展示中,黄灿灿的“卧鹿纹金马鞍(图1)”尤为光彩夺目。

卧鹿纹金马鞍为元朝文物,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它前高后底,前鞍桥通高20.8厘米,后鞍桥高11厘米,鞍通长51厘米,别看鞍子是木质的,但它的前后都贴有金光闪闪的金片,使这件马鞍显得格外豪华气派。

黄金是古代游牧民族最喜欢的金属,只要是喜欢的物件、或代表华贵的物件,都会用黄金修饰,马鞍用黄金来修饰,可见,马鞍在他们心里的贵重。

有史料记载,近3000年来,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前赴后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明。

特别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着蒙古铁骑统一了蒙古部落、横跨了亚欧大陆,在他战绩赫赫的背后,马则是成就他远大理想的主要承载者。

马被神话,马被供奉,和马有关的马鞍和马镫就成了供奉的载体。

有记载:清代初期,后人为纪念成吉思汗的鞍马之功,特地制作了征战、狩猎、生活用的三套鎏金雕龙鞍和镫,供奉在成吉思汗陵前,寄托着成吉思汗与马鞍、马镫之间以及成吉思汗骑马与征战之间的相互重要性。

中国马镫引领欧洲“骑士时代”
马镫是骑马时踏脚的装置,悬挂在鞍子两边的皮带上。

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可以使骑马者保持平衡,同时起到保护骑马者安全的作用。

据记载,马镫要比马鞍出现的晚得多,马镫发明以后,使人与马连接为一体,使骑在马背上的人解放了双手,特别是对骑兵而言,双脚有了强劲的支撑之点,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射箭,还可以在战马上使用刀、抢、棒等兵器进行格斗,所以学者们认为马镫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据学者们考研,马镫最早发现于公元3世纪中叶到4世纪初的中国东北的鲜卑人活动的区域,1965年考古人员在辽宁省北票县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对木芯长直柄包铜皮的马镫,这对马镫长24.5厘米,宽16.8厘米,被认为现存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

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铁质的马鞍取代了铜马镫。

1965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市且木尔切克古墓中发现了一只马镫,据新疆学者研究其时代为唐朝时期,虽然稍有残损,变得锈迹斑斑,但仍可以看到其形制,应该是我国时代最早的铁质马镫。

鞯,即鞍褥,可以防止马背磨损。

值得关注的是木马马鞍下的鞯上,画有马镫,图案清晰可见,说明东晋时期吐鲁番在内的新疆人民已经使用马镫了。

马镫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靴子”,后来马镫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继而出现了窄踏板金属马镫在欧亚大草原上的广泛传播。

马镫看来是十分简单而又实用的装置,可是古代波斯人、亚述人、埃及人、罗马人、巴比伦人以及希腊人都不知道马镫为何物,甚至亚力山大大帝率军横跨整个中亚时,他的骑士们的双腿也是横跨于马鞍两旁,双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撑,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从马背上摔下来,其驾驭马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中国人发明了马镫以后,这种麻烦就迎刃而解了。

马镫传入欧洲后,使中世纪的欧洲进入了“骑士时代”。

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民族,成吉思汗在元朝时代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土地,都是靠铮铮马蹄耕耘出来的。

马鞍的发明使蒙古人在马背上应用武器更加自如,人马结合成为一种所向无敌的战斗力,也成就了成吉思汗的一切辉煌业绩。

游牧民族文明的历史和繁荣浓重墨彩的记在马鞍的发展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