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级观摩课教案

市级观摩课教案

市级观摩课教案
淄博师范秦克铸
执教人:秦克铸时间:1986年5月14日
地点:淄博师范班级:83级4班
观摩范围:济南市各师范、淄博师范
课题: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五节(第二课时)
地震
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上册共四章,分别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大气圈、水圈、地壳与人类的关系。

地壳是人类的“立足之地”,全章教材包括七节。

地热、火山、地震编在一节,说明三者同属于“内能的释放形式”,是地壳运动的特殊形式。

本节是前两节的加深和扩大,又是内力作用在地表的表现。

地热属于新能源,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火山、地震系在小学、初中地理基础上重点再解决几个较难的常识性问题。

三者都是对板块学说的补充。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研究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预报地震灾害是我国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合格公民应掌握必要的地震常识,学生、教师更有向群众宣传地震常识的义务。

本节教材重点介绍地震发生的原因、震级与烈度、地震的分布规律和预测。

世界上地震以构造地震为主,地震波是研
究地震的理论基础;震级与烈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震在时空分布上有其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和板块划分有密切的关系;预报地震的依据主要来自地震前兆,预防地震应十分注意捕捉地震前兆。

本课时教学重点:地震波在地面上的表现、地震的时空分布
本课时教学难点:震级与能量的关系
本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地震波的分类及其在地面上的表现;掌握震级与烈度的概念,理解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使学生认识地震分布的时空规律及其原因,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之。

3、使学生初步了解预报地震的方法,形成地震可知、可预报的观点,了解我国地震预报代表世界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基本功训练内容与要求:
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震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设计:讲解、讲述、讨论法
教具准备:
1、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挂图);2、震源与震中(示意图);3、地震波及其在地面上的表现(示意图);4、中国火山地震分布图;5、山东火山地震分布图(自制);6、淄博活动大断裂及历史地震分布图;7、中国北方历史地震分析表;8、震级与能量关系表;9、震级与烈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讲到火山,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地震。

讲授新课:三、地震
引言:民间传说地震的成因
(一)地震的发生:
描述《日本在沉没》中强震发生时的景象、著名大地震的危害,指出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数据说明)。

1、什么是地震?原因有哪些?(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的特点、比例、举例)
2、构造地震的发生:地壳运动──地应力──地下岩层断裂错动──地震波──地震;
3、地震波:概念、分类、举例(比喻)、特点(速度、传播方式)、在地面上的表现(出示挂图)、危害、利用地震波预警。

承转:“唐山地震”报道引出
(二)震级与烈度
1、常见的地震名词(出示“震源与震中”图),简单介绍据震源深度、震中距进行地震分类。

2、震级:概念、地震释放能量惊人(举例);释放能量多少与震级的关系(出示“表”),通过分析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震级的推算、震级的划分(出示“表”)。

有史以来最高震级的地震及其影响。

承转:每年500万次,分类统计。

3、地震烈度:概念、与震级的联系与区别(以炸弹爆炸打比喻)、烈度的划分(出示“表”)、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震
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建筑物抗防性能)。

承转:强震危害很大,人们渴望知道什么时间、地点要发生多大的地震。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地震的分布规律。

(三)地震的分布规律与预测
1、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出示“我国北方历史地震分析”,让学生说出“平静期与活跃期交替出现”。

2、空间上的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规律:震源深度从海洋向大陆加深,呈45度倾角。

讨论:大洋板块俯冲的情况与震源深度分布的关系。

(2)水平分布规律:地震带──带状、集中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原因:地壳薄弱、地应力集中、内能易释放)。

由世界到淄博依次递近介绍地震水平分布,注意后者在前者中的地位(图上分析)。

世界地震分布:两大地震带(指图说明范围、地位、特点)。

中国地震分布:两带交汇──多地震的国家(次数、最大震级、损失、死亡人数),地区分布──三类地区,注意“活动强烈地区”(在地图上指出)。

85年以来进入“活跃期”应引起高度重视。

山东地震分布:现代地震活动中等地区(强度)、历史地震(发生过大地震,但频率低,分布局限),本省的四个带两个地区(出示“图”),注意近期发展趋势──尤其是沂沭断裂带(近年活动情况)。

淄博地震分布:近代地震活动比较微弱,在全省地位,历史地震分布(出示“图”)。

承转:本市虽未发生过大地震,但紧临本省两大地震带,
受影响首当其冲,怎么办?加强──
3、地震的预测预报:
现状:认识处于摸索阶段,未找出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我国地震预报代表世界水平(举例)。

共识:(1)与地质构造有关;(2)有地震前兆。

结束语:地震是可知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将来还可以利用它所释放的能量。

课堂小结:(略)
复习巩固: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分布规律
布置作业:说明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课外活动:搜集“地震前兆”例子;出一期宣传地震知识的手抄报;观看影片《日本在沉没》。

备注:本教案系根据济南师范片地理学科组1986年5月中旬在淄博活动时,执教者执教的观摩课教案整理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