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第一节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甩的革命力量。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必然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有可能导致新的社会变革,这在人类历史上已多次得到证明。
从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革命,具有与以往几次技术革命不同的特点,它正在促使当前的工业社会转入工业后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科学技术将成为提高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全面的和深刻的,正在引发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革命。
一、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新技术革命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结构的变化。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必然伴随着一次劳动力的大转移。
但是在工业社会以前,这个进程是十分缓慢的,往往需要数万年、数千年才有一次大转移。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只用了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大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的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许多国家的社会劳动力出现了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大转移。
美国从1950年到1993年的43年间,在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中,第一产业从12.4%下降为2.7%,第二产业从35.3%下降到24.4%,第三产业则从49.7%上升至72.9%。
法国从1950年至1993年,第一产业从27.2%下降到5.o%,第二产业从35.o%下降到27.6%,第三产业则从36.6%上升至67.4%。
日本从1950至1993年,第一、二产业从70.2%下降到38.1%,第三产业则从29.7%上升到59.9%。
进入90年代以后,还在沿这个方向继续变化,即第一、二产业的就业比例仍在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逐年上升。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这个变化还会加速,据美国《民族周刊》1996年2月26日提供的数字,美国工厂工人在全国劳动力中所占比重30年来从30%下降到17%以下,预计在今后10年内将降至12%以下,到2020年,仍在工厂的劳动力仅占全美劳动力的2%左右。
现在,发展中国家有四分之一的就业人口在第三产业,工业化国家则有三分之二以上。
中国从1978年至199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由73.8%下降到54.4%,第二产业由15.2%上升到23.0%,第三产业由11.00%增至22.6%,据预测,到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劳动者的比例将分别为44.8%、27.10%、28.1%。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各产业内的部门和行业结构也在变化,一些行业迅速发展,另一些行业则走向衰落甚至被淘汰。
随之而来的变化就是社会职业增多,职业变换加快。
据美国就业部门的统计,美国目前有三万多种职业,从70年代以来,以五年为期,每期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变换职业或岗位。
据预测,今后每10年将发生一次职业大变革。
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对整个教育,特别是对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的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等教育在科类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寻求与企事业用人单位紧密合作的形式;企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必须向制度化、系列化、多样化发展。
二、劳动力智能结构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由于新科技革命是以人脑的部分思维活动的扩展和强化为特征的,各个产业将由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变为知识密集型。
因此劳动力的智能结构,即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将发生重要变化。
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技术进步程度提高时,社会生产对于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
从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初级机械化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l:9。
即使是产业工人,也要求他们不断接受在职培训以提高熟练程度和技术等级。
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产业工人还要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培训,而且还要有快速完成知识、技能的嫁接与转换的能力。
据美国劳动统计署统计,未来10年内,80%的就业人员需要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力,而其中的80%必须接受有别于大学文科的教育,或者在读完大学文科以后再接受其他方面的教育,到2000年,仅电讯、计算机和卫生保健等行业就需要几百万技术人员。
福特汽车公司目前每年雇用差不多一千名大学毕业生,其中大部分是工程师或工商管理硕士。
据预测,在未来l0年中,在技术领域中的大学毕业生将增加752。
从上述各种不同的预测和估计来看,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但也不是一味追求高层次而忽视基础教育。
对于今后的教育发展,发达国家的重点将放在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上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今后的重点将是扫盲以及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普及。
三、信息技术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自从1946年世界上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
首先是50~60年代以数据处理为热点的计算机应用高潮,接着是70~80年代的数据库热潮。
进入90年代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在世界上更掀起了一场空前的信息化热潮。
信息流在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取得与物质流、资金流鼎足而立的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高技术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亦可以毁灭人类。
面对着困扰全球的人口爆炸危机、粮食危机及生态危机,1990年全民教育大会号召,面向21世纪我们必须迎接三种巨大的挑战,即改善环境、应付人口增长,确保可持续发展。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进一步阐明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思想:人类与自然和谐一致,应珍惜共有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地发展并为后代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大会呼吁各国本着全球伙伴精神予以合作。
在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文件中,认为“各国和教育机构应该把环境和发展问题纳入现有的培训课程中并促进交流各自的方法论和评价”;呼吁把环境和发展教育具体为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环境教育将继续成为跨世纪的长期全球教育内容。
另外,高科技可以使全球信息一体化,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居家办公使个人之间的接触减少,造成社会的冷漠;在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又将会出现利用高新科技犯罪的活动;失业问题将更为严重;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众多信息良莠混杂,形成了新的污染;多媒体诚然可以展示出形象易懂的知识,但同时也会冷落人的想象力,长久的冷落会导致想象力的衰竭和非逻辑思维的激情的消失;信息网络化有利于国际化,但如何发扬和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来抵制网络上文化的侵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入网的人们匿名联络,人类变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情感、不担心后果的“电子邮件地址”。
这些都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许多学者呼吁正确对待高科技社会,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出,高技术必须要有高感情的平衡。
罗马俱乐部主席佩奇强调,人类的未来只能是文化的创造,无知、狂妄、鼠目寸光、愚蠢,都将使世界无法生存。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廉·鲍恩呼吁:“我们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师,还需要能理解未来技术,能解释它,并利用它作为动力的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文学艺术家和法学家等,从而使我们不至于沦为未来技术的奴仆,而成为它的主宰。
”人类的文明,不仅是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即使在后工业社会里,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道德价值观念则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导。
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推进者,将承担人类命运的责任。
对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困境,人类从没选择放弃我们已取得的成就而回复到原始的状态。
我们无路可退,只能前进。
五、全球经济一体化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在过去,信息技术不很发达,产品竞争范围较小,且产品生产周期长达数年,而当今社会大众媒介的普及、交通工具的发达缩短了空间距离,世界上任何资源和产品都可能进入国际大市场。
企业不仅要与本国的同行对手竞争,而且要与国际对手竞争。
整个90年代国际经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今后都会对自由贸易与合作作出努力。
面临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正在形成,最明显地表现在国际投资、贸易、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
从各国经济的整体情况来看,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从1970年的14%增至1993年的21%。
中国则从3%增至24%。
世界经济一体化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要面向世界培养人才,教育结构、形式和内容也必须随之改革,各国教育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谁落后谁就会吃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新技术革命将引起生产力新的飞跃,而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因为,“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观点来考察,充分发展个人就是生产固定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技术革命也是一场人的革命,人的智力的革命。
(2)新技术革命突出了人的智力的重要性,必将导致一个知识智力社会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它不仅展现出教育事业空前未有的广阔情境;人人都需要受教育,终身都需要受教育,教育事业将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行业;同时,也预示着教育必须进行前所未有的总体改革。
(3)新技术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
如何增进它的正面影响,避免其负面影响,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教育必须在这么变化不居的社会作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使人民知道如何接受这些变化并从中得到好处,从而培养一种能动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同时,使人们在纠正社会和自身缺点中发挥作用,对现代世界上各种挫折、非人化和互相疏远找到补救办法,并通过教育减轻人们的不安全感和增加职业的流动性。
当然,把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完全推给教育是不合理的,但是这毫不意味着改革教育、努力发挥教育作用就不需要了。
恰恰相反,面对挑战的时代,这种努力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加强。
第四,新技术革命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时机利用得好,抓紧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自己的经济,使之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缩小。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漠然视之,那就会使发展中国家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有可能被甩得更远。
怎样才能争取第一种可能,避免第二种可能呢?机会只垂青那些作好了充分准备的国家,而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人才的准备。
第二节世界教育面临的问题二战以来,各国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教育改革,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教育改革也加快了步伐,加大了力度。
各国教育改革的目标,都是根据本国实际提出的,但都是围绕着“教育适应迅速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这一根本目标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