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变教师角色,打造高效课堂

转变教师角色,打造高效课堂

转变教师角色,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需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

本文将从转变教师角色出发,谈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教师角色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也正是目前倡导的“惜时增效,轻负高效”课改理念。

教学要出效率,出效益,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而且引导学生学会思维。

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一、备好每一节课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数学教师不但要备课,还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另外,对于新课标教材,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我想一册教材即使以前教过,再教一遍又能挖掘出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体会,获得新的收获。

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过好备课关。

1、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提高课堂效率。

好的课堂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量充分发挥到最大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设计《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课时,开始模拟“幸运52”现场,让学生做猜某种商品价格的游戏,学生积极表现,既体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又掌握了二分法的实质,培养的数学思维。

总之,在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要新颖,能较大程度吸引学生,并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此过程要多提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使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是“对不对?”、“是不是?”的无效提问。

做到使学生学有思考、学有收获、学有提高。

2、课堂教学重在对话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共同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下一个有效的知识。

传统的课堂设计,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

”在这样教学下,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能主动对话、沟通、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如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分组教学,依据总人数把学生分成组,尽量利用小组优势,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
课堂变得有理有趣,师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让课堂使每位学生受益。

3、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习题,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问题情境中建立了数学模型,接下来自然是应用与拓展。

例题、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例题、习题是经过反复筛选、精心选择出来的,是学生掌握双基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纽带,它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功能,处理好例题、习题的教学,对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学生智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经常设计例题变式、引申拓广,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广阔性。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

课堂上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回避任何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回顾我们的课堂,也许回答问题的更多中上层学生,所以中上层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我们的差生相反的就变得无所事事,最多也就推一步走一步,教师如果不推他也就不走了。

课后,教师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差生。

教师越逼得紧,
学生越不想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更高效,教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承认其基础的差异,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肯定中学习,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三、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练习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曾经出现这样的假象,上完课后感觉课上得挺顺利,课堂气氛也空前的好,学生也能配合老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不错。

结果大出所料,作业质量极其差。

归根结底在于课堂上学生没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新知,教师不能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那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教学环节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更应该承认学生基础的差别,因材施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数学高效课堂提供最好的保证。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上海中学数学
[3]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的思考,《中学教研》(数学)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