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营造淡远之境李白以月造境,有时也平和淡远。

如:“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鸣皋歌送征君》)“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

”(《赠清漳明府侄聿》)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坐在皎洁的月亮下静赏松风琴韵,是多么惬意。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这两句中的月亮,犹如善解人意的天使,与人为伴而同归,与山为友而随转,和谐共存。

这种淡远之境,以月为主要画面,伴奏以天籁之音,烘染以天然之色,顿生平和之风、淡远之意、自然之趣,作者的心境与物境融洽无间。

营造凄婉之境李白笔下的月亮除了宏阔、淡远外,也多幽婉与凄凉。

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其三)写秋夜月光如水,这美好的月色既为思妇替自家征人赶制寒衣提供了环境,营造了一个幽美的意境,同时也撩拨起思妇的“玉关情”增添了几分幽怨的色彩。

再如:“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园吟》)用月照虚城,云迷古木来衬托时过境迁,物渺人去的怀古伤今之情。

李白在很多诗篇中将月亮着上惨淡的色彩,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如:以“月寒江清夜沉沉”(《白纻词》其二)衬托西施忍辱思国的沉痛心情,以“战罢沙场月色寒”(《军行》)烘托“匣里金刀血未干”的残酷现实。

“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飞。

”(《宿清溪主人》)“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两处都是写羁旅之愁,在寂静的月夜,时而传来啾啾猿啼,真使人不寒而栗。

以上这些“月”与“寒”,“月”与“猿”的意象组合,无疑使画面笼罩上阴森可怖的气氛,凄神寒骨。

二以月寄情“月”往往是人们感情的寄托,而且人们不管是处于何种心理状态,多情的月亮总是引诱着你的情思,而人们也仿佛一见到月亮就找到了抒发感情的载体——月亮代表我的心。

李白以月亮作为载体,抒发的感情是丰富的。

抒发豪迈之情豪迈奔放是李白的主体性格,在诗中常常以月为载体来表达。

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洲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逸兴壮思是抽象的情怀,如何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来呢?李白借助于月亮,将这奔腾于心底的急流赋予飞升之势,直欲上天揽月。

揽明月便成了作者感情寄托的最高境界。

又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勾勒了一个神奇的境界:那是一个清静之夜,月色皎洁,湖水如镜,诗人以轻快的心情飘然登仙,进入梦境,以神速飞渡镜湖。

人在月下飞行,影在水中相送,多情的月一直把他送到向往已久的地方。

作者运用浪漫的手法,把自己意欲排遣的遭受权贵排挤的苦闷心情和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抒发惆怅之情李白是个感情丰富,思想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的诗人,由于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又生性傲岸,不满现实,不依权贵,所以在奔放豪迈中往往又流露出苦闷和惆怅。

而这种心情也往往寄托与月。

如:“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长门怨》)作者借咏阿娇先为汉武帝所爱,后渐失宠,遂生妒念,终被废居长门宫的史事,用月照长门的凄婉意境,烘托出人物遭遇的痛苦。

作者在咏史,也在自咏。

我们再看他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初看这首诗,好象只是在写一次平静的闺中望月,然细品之却是写了闺怨。

女主人在白露为霜的寒夜,伫立阶下久久凝望着月亮,直至露湿罗袜,寒气袭人,始知夜深,才返回闺中。

回到房里,放下水晶帘,仍无法安眠,只得又呆在窗前从帘缝中窥望撩人的月色。

诗题为“怨”而不着一“怨”字,望月怀人,托月寄情,无限情思,尽在一“望”之中。

又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长相思》)也是借望月表达思妇之怨。

此外,诸如“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夜泊牛渚怀古》)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惆怅。

“至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览古》)抒发的是王朝兴废,世事沧桑的感慨。

抒发悲戚之情世上多有悲苦事,会让人伤心痛苦,诗人尤甚。

在不堪悲戚的时候,李白往往把月亮当作自己感情申诉和寄托的对象。

如:“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玉壶吟》)诗写于作者遭谗被放出朝以后,借东晋大将王敦击玉壶,咏曹操诗的情景,情意豪迈。

然在酒过三杯,月下舞剑之后,怀古伤今的悲情油然而生。

于是,在幽静的月色下,那“壮心不已”的慷慨声调竟咽不成声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

又如:“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赠崔侍御》),“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四),前者写身于异地他乡,在一个秋月之夜由一片捣衣声而牵动的思乡情愫。

作者不直接写人的感受,而是用一反问来表现:谁能怜悯这轮月亮,她竟整夜地听着这不能让人卒听的令人断肠的捣衣声呢?这样的艺术处理,颇具匠心,感情更为深沉。

后者写应征士兵告别父母时,号啕痛哭,日月为之惨淡的伤心场面。

他们在长号之后“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这一去“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身!”这种场景的真实描写,表现了李白对弱势群体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罪恶的揭露。

二者都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都将人的情感通过月亮来表现。

这一幕幕人间悲剧,竟能让月亮动声,动容,动情,甚至伤感至极,月犹如此,人何以堪!三以月拟人在生活中,明月是美好的事物,在文学作品中,明月常用来拟喻品德高尚,容貌亮丽的人物,使人产生联想,进而进入到对审美客体美的意象的认识和欣赏。

以月寓高尚的品质“鱼目安笑我,谓与明月(珠名)同。

”(《答王二十寒夜独酌有怀》)作者以鱼目喻平庸之辈,以明月喻明珠,以明珠喻贤良,这里用来比喻自己。

诗中,把自己比作像明月般闪亮的明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那些“鱼目”们竟还讥笑我,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作者的崇高品格就在这两个比喻的对比中衬托出来了。

“明月不归沉海底,白云愁色满苍梧。

”(《哭晁卿衡》)晁衡是日本奈良时期留学中国的阿培仲麻吕的汉名。

天宝十二年(753年)晁衡与日本遣唐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同船返日,在海上遇风与别船失散,当时误传晁衡遇难,李白作诗悼念。

诗中,明月比喻晁衡人品高洁,才华出众。

表达了李白对晁衡遭遇“海难”的悲伤。

以月喻亮丽的容貌以上是以月喻人的品质,而更多的是以月喻人的美貌。

如:“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

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

”(《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七)“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

”(《越女词》其一)作者笔下燕赵吴越美女,眉清目秀,比皎洁的月亮还光彩照人。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写美女的美貌像初升的月华,清纯而羞涩,天真可人。

李白有时还把明月当作诗中的人物,与抒情主人公成为了感情深厚的友好伴侣。

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飘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以仙、月为理想,以诗、酒伴终生。

这首诗,写自己在“独酌无相亲”的情况下,发挥想象与月和影对饮的情形。

这里的冷月,并不寒心;这里的只影,也没有给诗人形影相吊的伤感。

她们都如知我、慰我的亲密伙伴,从而组成了“对影成三人”的绝妙意境。

我歌则月也跟着歌,我舞而影也随之舞。

这样,把“月”和“影”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和对世风的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用这种方式排遣心中的愁闷,同时也表现出不与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岸品质。

四以月探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面对自然现象的疑虑,很多诗人总是幻想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寻求答案。

行吟泽畔的屈原,面对茫茫的宇宙,对自然、社会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发出了怀疑和质问,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表现了他勇于探索真理和批判旧观念的精神。

李白的《把酒问月》,仿佛屈原当年的“天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亮,是中国人文中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化意象,作为广阔渺远中的冰镜玉碧般的自然之物,古往今来,人们对她产生过多少不解之迷,引生出多少不同的感想,而她的亘古不变,清辉永存又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去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妙。

作者在诗中劈头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既是对月的崇拜,又是对月的迷惑,以至不得不停杯一问。

不知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否脱胎于此,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