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交通运输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工业企业所在区位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产成本(原材料、成品的
运输成本提高) ❖ 韦伯概括出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原则是:任何一个生产部门都应
该在原材料地和消费地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使得工厂位于该点 上时,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的运输成本最低。 ❖ 决定运输费用大小的因素很多:运输的距离、货物的种类、交通 工具(大、中、小)、运输方式(水、公、铁、空)等。 ❖ 如果按运输成本最低的原则选择工业区位,则可以通过优化下式 确定工厂的最佳区位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 模型的基本思路:假定基础产业部门的用地规模和就业人数是已 知的,通过“工作-居住”的出行分布确定各个小区的住户数, 再由住户数和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确定非基础产业部门的就 业人数,由此产生新一轮的城市活动和新的住户,如此循环迭代, 直至收敛。上述过程可用下图来描述: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v 在不同的交通条件下均衡商业规模的大小不同,交通条件的优化 将进一步促进商业规模的增大。
v 一般地,当交通条件限制了人流的增加,阻碍了商业的进一步繁 荣时,就会改善交通条件,使之能容纳更多的人流和物流,从而 使商业规模继续扩大,均衡商业规模不断提高。但是要注意的是 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有上限的。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交通对商业区位的影响 v 在不同的商业区位之间:交通条件越好,意味着服务对象在数量
上越多、在空间上分布越广,该商业区位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
v 对同一商业区位而言:交通条件的改善,意味着通达性的提高, 商业活动随之扩张,土地区位更加优越。同时,商业设施吸引的 购物人流也会对交通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成,促进交通设施的建设。 v 交通(Traffic)是联系土地利用(Land Uses/工业/商业/住宅/娱
乐设施)与交通设施(Traffic Facilities)建设之间的桥梁。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1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看 v 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决定了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2 交通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v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它
是从空间或地域方面定量地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现 象中经济现象的理论。 v 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 屠能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农民经济的关系》,并在书中提出了农 业区位论。 v 20世纪初,韦伯发表了《论工业的区位》,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v 后来,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 v 几年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从市场区位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城市问题, 提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相似的理论。为与前者相区别,将 其概括为市场区位理论。
n 自然地理位置发生作用往往通过经济地理位置得以实现。 n 交通地理位置一般又是自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理位置的综合反映和
集中体现。 n 三种地理位置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一
定的土地区位。
v 城市基础设施是形成城市土地区位的一般物质基础,其结构、密 度和布局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土地区位的优劣,进而影响土 地价格。
v 商业区与周围交通设施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是许多商业中心迅 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v 在一定的交通条件下,商业区的发展规模是有上限的,即存在所 谓的均衡商业规模。随着商业区的发展商业中心吸引的人流增 加交通设施的压力不断加大,到一定程度后,交通将拥挤不堪 进而抑制人流的增加即限制商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二者达 到一个均衡状态。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v 在可达性计算公式的基础上,Hansen得出了小区在规划年的新增 住户数计算公式:
v Hansen模型特点:小区的可达性不考虑该区自身;时间距离不明 确;适用于短期预测。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2 劳瑞(I. S. Lowry)模型
v 模型概述:该模型由美国学者Lowry于1964年在匹兹堡市的交通 规划中提出,相对于Hansen模型,Lowry模型更为细致,它不仅 预测规划年各小区的住户数,还预测小区内的各类就业岗位数。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2 城市土地利用的分类
v “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意义是指城市功能范畴(如居民区、工 业区、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关空间、休闲区等)的空间分布 或地理类型。
v 1991年3月颁布的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将城市用地划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e.g.带形城市道 路网公交的方式划分率大)。 v 土地利用形态不合理或者开发强度过高交通容量无法满足需求 交通问题无法解决。 v 交通规划和建设对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道路沿线 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异常活跃,例如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大都集中在 地铁和干道周围。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4 交通和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v 寻求交通方便的地区:便于设备安装、原材料的运进和成品的运
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v 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工业企业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技术经济联
系,相互之间为了取得集聚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联系较密切的企 业自然集结成团。 v 不断向市区边沿迁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用地逐渐分化。通 常由于工业企业往往有某种程度的污染,因而工业用地应与其它 行业用地有一定的互斥性。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厂矿企业逐渐 移至郊区。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区位的组成及交通因素在其中的体现 v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
域上的结合。
n 自然地理位置: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周围陆地、山脉、江河、海洋 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n 经济地理位置:地球上某一事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经过人们的经 济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地理关系。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1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 v 发达的交通改变了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使得中心城区人
口向城市周围疏散。 商业中心更加集中、规模扩大土地利用的功能划
分更加明确。
鉴于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上述关系,交通规划过程中应当导入交通与 土地利用的相互反馈作用,注意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注重 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
❖ 本章主要讨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模型,包括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利用模型、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人口模型、家庭模型和社会经 济预测常用的方法。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3.1.1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v 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关系。
n 交通设施的建设拉动了沿线的土地利用。 n 土地利用的变化带来人们出行活动的变化,从而诱发交通的
v 土地利用模型的分类: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依据模型构造目的 和出发点的不同进行划分)
n 预测模型: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如可能利用的土地面积), 分析处于该地域内部的各种经济主体的选址行动的结果将产生 什么样的土地利用形态的跟踪模型。
n 优化模型: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寻找关于地域全体的社会福 利的目标函数最大化所对应的土地利用状况(即社会效益目标 最大化所对应的土地利用状况)。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Hale Waihona Puke 3.1.5 交通和住宅用地区位
v 住宅用地区位要求:交通便利,通达性好,便于上班、上学、购 物及娱乐出行。
v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区的自然环境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v 因此,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居住区首先从工商业混合区 中独立出来,在交通和环境条件相对较为优越的城市外围地带建 立独立的居住区。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v 土地利用活动主体的分类:在对象地域内,Lowry模型将具有一定 目的的土地利用者称为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 分为三类: n 基础产业部门:包括工业、大型贸易公司、中央政府机关各部 委、大学等。它们作为模型的已知条件预先给出,而非由对象 地域的社会、经济规模决定。 n 非基础产业部门:包括商业、服务业、地方政府、中小学等与 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其规模(就业人数)主要由本小区 和邻近小区的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以及居民数决定,是由 模型内部计算确定的。 n 住户:就业于基础产业部门和非基础产业部门的住户和人口。
v 模型假设:①研究的对象地域为封闭的城市区域(即对象地域与 外界不存在人员的流动);②单方向作用(即基础产业部门人数 及配置对非基础产业部门和住户的就业人数及配置产生影响,反 之则不然);③未来的交通系统、土地利用条件已知或可预测。
v 模型方法:在模型的假设条件下,对各土地利用间的相互作用进 行定量表达,对决定各交通小区土地利用结构所需的住户数和就 业岗位数的分布加以确定的模型。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1 汉森(Walter G. Hansen)模型――预测模型
❖ 目的是预测各小区的居民住户数,不能预测小区内各种就业岗位数。 ❖ 基本思想:以一个分区到城市里其它分区的交通可达性(Accessibility)、
该分区本身可用于住宅开发的土地量作为自变量,将整个城市规划年新 增居民住户数向该分区进行分配的模型。 ❖ 人口的增加导致住宅的需求依据各小区的可达性和土地量进行分配 。 ❖ 可达性定义为:某交通小区所具有的与其它交通小区发生某种联系的可 能性的大小。关于可达性,Hansen1959年提出了如下的定义:
v 其它的土地利用模型 n 嘎林-劳瑞模型(Garin-Lowry Model) n 凯因模型 n 一体化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型(ITLUP) n 最优化模型(TOPAZ)等。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4 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