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第二学期复习纲要1.脊索动物门的三大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2.脊索动物的次要特征有哪些?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闭管式循环。
多数脊索动物为肛后尾。
3.脊索动物门与无脊椎动物的异同点在哪里?无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骨骼外胚层的外骨胳中胚层的内骨骼心脏消化道的背面消化道的腹面神经索实心、二条中空、一条消化道腹面消化道背面脊索无有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逆行变态: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的现象,称为逆行变态,也叫做退化变态.无颌类:圆口纲是现代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无成对附肢和上下颌的种类,称无颌类。
脊索: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围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组成的脊索鞘;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硬度,起到骨骼作用。
背神经管:高等种类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脊髓中形成中央管。
咽腮裂:咽部两端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终生存在;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存于胚胎期或幼体期。
脊柱:亦称脊梁骨,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结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连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端和髋骨组成骨盆。
自上而下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和1块尾脊骨(由4块尾椎合成)。
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脊索动物门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 三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2 、脊索动物门的次要特征是什么?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闭管式循环。
多数脊索动物为肛后尾。
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异同点在哪里?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无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骨骼外胚层的外骨胳中胚层的内骨骼心脏消化道的背面消化道的腹面神经索实心、二条中空、一条消化道腹面消化道背面脊索无有第十六章鱼纲名词解释:鳍式:表示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记录。
D-背鳍,A-臀鳍,V-腹鳍,P-胸鳍,C-尾鳍。
例如:鲤鱼:D Ⅲ-Ⅳ-17-22;A Ⅲ-5-6;P Ⅰ-15-16;V Ⅱ-8-9鳞式:侧线鳞的数目次生颌:硬骨鱼类和其它脊椎动物的颌弓退化或转化为听骨,上、下颌分别由前颌骨、上颌骨和齿骨等膜骨构成,称作次生颌。
初生颌:软骨鱼类的上、下颌由第一对颌弓构成,是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和原始型的颌,称作初生颌。
韦伯氏器:鲤科鱼类鳔与内耳的联系器官,由舟骨、间插骨、,闩骨,三脚骨等构成侧线:侧线鳞有规律地排列成一条线纹。
简述鱼类鳍的种类和功能D-背鳍,A-臀鳍,V-腹鳍,P-胸鳍,C-尾鳍。
简述鱼鳞的种类、结构和来源。
盾鳞:板鳃鱼类具有,基板和棘组成,由表皮和真皮形成,类似于高等动物的牙齿。
硬鳞:硬鳞鱼类具有,来源于真皮,由骨质板和硬鳞质组成,硬鳞紧连成甲胄被覆在鱼体上。
骨鳞:大多数硬骨鱼具有,由真皮衍生而来。
圆鳞:游离缘光滑圆钝(鲱形目、鲤形目等);栉鳞:游离缘生有小棘或锯齿(鲈形目等)。
3简述鱼类肾脏的结构和渗透压的调节渗透压调节:淡水鱼类——可通过肾小管重吸收盐分,有些鱼类通过食物或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从而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海水鱼类——吞下的海水由肠壁连盐带水渗入血液,经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盐分排出而把水留下以维持体液正常的低浓度;软骨鱼类因血液中含有2%左右的尿素而浓度高于海水,不会产生失水过多现象。
4、总结鱼类在形态结构上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答: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大多呈纺缍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大多具侧线系统,可感知水波及水流等;心脏具有一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
第十七章两栖动物五趾型附肢:典型五趾型附肢内包括肱(股),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跖)骨和指(趾)骨,其中后2者的骨块数通常为5,故名五趾型附肢.固胸型肩带:乌喙骨位于锁骨稍后方,为较粗大的棒状骨。
其外端与肩胛骨共同构成肩臼,内端与上乌喙骨相连。
上乌喙骨位于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之间,1对细长形骨片,尚未完全骨化,在腹中线汇合,不能活动,称固胸型肩带弧胸型肩带: 无尾两栖类肩带与胸骨的组合类型之一。
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形大呈弓形,在腹中线上不相连而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乌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弧胸型肩带。
脂肪体: 多数两栖类动物如蛙类和蟾蜍类生殖腺的前端特具1对黄色、指状的结构,即脂肪体,其大小在不同季节变化很大。
1.陆地环境条件是如何影响两栖动物各个器官系统进化的?水生环境陆地环境解决方法水体含氧量低(0.3-0.9%) 空气含氧量高(21%) 肺呼吸水体密度高(1g/l) 空气密度低(1mg/l) 五趾型附肢水温较恒定气温差异大恒温水体环境相对简单陆地环境更复杂神经、感觉器官不存在水分蒸发的问题水分蒸发减少水分蒸发。
皮肤腺以及轻度角质化。
繁殖以水为媒介没有媒介物体内受精,羊膜卵2、两栖类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其完善性和不完善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两栖纲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 用肺呼吸,皮肤为辅助呼吸器官,具内鼻孔;2. 成体骨骼具有陆栖动物的特点:自接式颌弓,头骨后端具二个枕髁,躯体骨分: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五趾型的附肢;3. 不完全的双循环:二心房一心室;4. 大脑具原脑皮,大脑顶部具分散的神经细胞;5. 有可动的眼睑;6. 具中耳,听骨(耳柱骨)、鼓室和鼓膜。
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不完善之处:1.肺呼吸尚不足以承担陆地生活气体代谢的需要,必须以皮肤呼吸、鳃呼吸加以辅助;2.未能解决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3.未能解决陆地生殖。
所以还不能完全脱离水,水内受精、幼体水生、变态后登陆,从而限制了它的分布区域、范围。
第十八章爬行纲羊膜动物:羊膜动物即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结构的脊椎动物次生颚: 次生颚或称硬颚是具有分割口腔内呼吸与消化通路的隔板,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成的,它与软腭一起使空气沿鼻通路向后输送至喉,从而使咀嚼时能完成正常呼吸。
从爬行类开始出现次生颚。
颞窝:颞窝为爬行类头骨最重要的特点,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部有1~2个孔洞,由周围一定骨片形成的颞弓所围成,称颞窝。
犁鼻器: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颊窝:(facial?pit)?:蝮蛇类头部两侧在鼻孔与眼睛之间各有一个凹下似漏斗形的感温器官.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1.试从器官系统的结构和生理的特点来说明爬行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简述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 羊膜卵的结构卵外包有石灰质的硬壳或纤维质卵膜,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病原体侵入。
卵壳上有气孔,可保证胚胎发育所需的气体交换羊膜卵外包有石灰或纤维质的硬壳,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贮存有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在发育中能得到足够的营养。
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周围的胚膜向上发生环状皱褶,不断向背方生长,包围胚胎,在胚胎外构成两个腔——羊膜腔和胚外体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液体环境中发育,能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
另外,还形成一尿囊,可以收集胚胎发育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另外尿囊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卵壳或卵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2)体内受精,受精作用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
3)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3.现代爬行类分为几个目?各目的主要特征几代表动物?二、龟鳖目身体宽短,背腹具甲,外覆角质板或软皮。
胸腰部的椎骨和肋骨一起与背甲愈合,肩带位于肋骨的腹面(特有特征)。
无颞孔,方骨固着于颅骨上;无齿,颌缘具角质鞘;舌无伸缩性;具瞬膜和活动的眼睑;泄殖孔纵裂或圆形;具单个交配器,卵壳钙质或革质。
代表动物:海龟、乌龟、大头龟、鳖代表动物:大壁虎、蜥蜴、石龙子、蛇四、鳄目(Crocodoliformes)心室完全隔开,具发达的次生腭,两颌具槽生齿,具横隔。
双颞孔型,腹壁具腹膜肋。
代表动物:扬子鳄第19章鸟纲名词解释:双重调节:鸟类不仅能够调节眼球晶状体的凸度,还能调节角膜的凸度和改变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这种眼球的调节方式成为双重调节。
鸟类的皮肤、骨骼和肌肉对飞翔生活有那些适应?在其他器官系统上有哪些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试从减轻体重和加强飞翔力量两方面分析。
鸟类头骨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减轻体重:A、骨骼系统轻而坚固,充满空隙,骨块愈合,具综合荐椎和尾综骨,大多数具龙骨突起。
B、轻便的角质喙代替沉重的牙齿、无膀胱,直肠短,雌体一侧的卵巢和输卵管退化,卵成熟一个排一个。
2)加强飞翔:A、体形流线形,可减少飞翔时的阻力。
前肢特化为翼,外被羽毛。
颈长而灵活,后肢强大。
B、神经系统发达,特别是中脑(视觉)、小脑(运动中枢),眼具眼睑及瞬膜,视觉具可双重调节功能,具良好的听觉。
C、肌肉集中在龙骨上有利于重心稳定及飞翔时对翅牵引,皮肤薄而松便于肌肉剧烈运动。
D、具气囊,血液循环为完全双循环,具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鸟类有哪些进步性特征?1.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
2、心脏具有二心室、二心房,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
3、具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连的各种复杂的行为。
4、有完善的求偶交配、筑巢育雏行为,提高子代的成活率和生存能力比较鱼类、两栖类和鸟类的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的功能多样,除运载功能外,尚具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防御和消灭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抵抗疾病的功能。
鱼类的心脏包括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此外有动脉圆锥。
血液循环方式为单循环,循环效率低。
不完全的双循环和体动脉中含有混和血是两栖类循环系统的特征,肺呼吸导致了双循环的出现,双循环提高了血液循环的压力和速度。
爬行类仍表现为不完全的双循环,但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分隔(鳄的室间隔较完全,仅在左右体动脉弓基部留有一潘氏孔相通),富氧血和缺氧血进一步分开,血液的混和程度降低,因而较两栖类的循环效率高。
鸟类的循环系统与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表现在:心脏分为完全四室,富氧血和缺氧血完全分开,为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血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哺乳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液和淋巴系统组成,主要特点是:心脏四室,富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内不混和,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仅保留左体动脉弓(与鸟类相反),静脉系统主干趋于简化,肾门静脉消失,成熟红细胞无核。
4、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1.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