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摘要:积极向上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新生力量的象征的90后,正处于信息爆炸、新兴媒介广泛运用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90后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研究分析90后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应用能力、新闻观等媒介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为整体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对90后形成正确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闻观;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99-03一、媒介素养及其内涵1.媒介素养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表明,“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本文侧重于研究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中的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新闻观等。

2.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随后逐渐成为一种公民通识教育,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建立比较成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1]。

二、媒介素养状况与分析为了能够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笔者在广州大学城校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本调查采取了随机匿名一对一的投放形式,共发放了300份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回收了2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6.7%。

1.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1)媒介使用时长。

调查显示大学生各种媒介的使用情况极其不均衡。

首先,在使用频率上,手机、电脑这两种新媒体使用频率高,而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使用频率低。

这说明手机、电脑是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获取信息主要的来源。

图1 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与使用时长90后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种类的媒介。

媒介类型种类繁多,但是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介。

新媒介以及时、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2)媒介接触目的。

在内容选择上,受访者更青睐于浏览影视娱乐类资讯、其次是科学艺术、时事政治类。

大学生接触各种媒介的动机为休闲娱乐,其次是了解咨询以及工作学习。

另外,59.31%的大学生接触到不懂或感兴趣的资讯会作进一步了解,“经常”的人只有28.62%。

大学生在使用各种媒介时目的明确,绝大多数以休闲娱乐为主,对媒介的娱乐以外的其他功能并未能够充分地利用。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媒介,应该以工作学习为主,以休闲娱乐为辅。

2.媒介批判、质疑能力(1)媒介认识情况。

90后处于被媒介包围的环境,他们对媒介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媒介知识。

在调查中,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趋于理性,这集中表现他们对新媒体现存问题的看法上,65.17%的大学生认为它“过于娱乐化、商业化”,55.52%的大学生认为“内容参差不齐、混淆视听”,41.72%的大学生认为它“虚假报道,掩盖真相”。

尽管大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最多,但能清楚意识到新媒体的不足之处,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就会持有保留态度,这是媒介批判、质疑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图2 大众传播存在的问题(2)媒介辨析能力。

在“你浏览信息、新闻时,会否辨析其真实性”的调查中,64.83%的人表示“偶尔会”,31.03%的人表示“都会”。

问及他们是否转发过虚假新闻或资讯时,36.76%的大学生表示曾经转过,65.83%的人表示从未有过。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会对信息进行甄别、遴选,但还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深度思考,他们的认识流于表面,对所接触的信息的来源或者发展缺乏关注。

3.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1)媒介道德自律意识。

面对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69.31%的学生会自觉抵制,也存在20.34%的学生偶尔浏览、6.9%的学生经常偷偷浏览、2.76%的学生光明正大的看。

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尤其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媒介传播一些黄色、暴力的信息,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所以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利用的道德自律观念仍需强调。

通过提高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媒介道德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从而达到利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最终目的。

(2)媒介道德认知情况。

在“使用媒介窥探他人隐私”问题上,有41.72%的大学生认为此行为“应受谴责”,认为是“违法的”有21.72%,27.93%的认为是“不道德但可原谅”,还有7.93%的认为是“正常的”。

除了信息污染等原因外,大学生因为好奇、猎奇心理通过媒介窥探或者自爆别人的隐私,也给自身和他人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各种炒作、恶搞的网络事件中凸显了网络力量的强大,同时也暴露了媒介法律道德的缺失。

网络恶搞、低俗、色情、虚假新闻泛滥,加强媒介的法律道德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4.媒介制作能力整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媒介制作能力,他们不再是媒介的观望者,而是主动地了解媒介的操作流程,并且制作成品。

从他们的媒介制作产品中来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由于受制作条件的限制,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体制作。

另外,虽然在新媒体的使用与制作上有较大的参与度,但基本是围绕着娱乐、社交展开。

5.新闻观首先,大学生对媒体的功能认识比较全面。

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地选择出媒介的功能:监督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教育市民、传递信息、引导公众价值观。

(如图3所示)图3 媒介的功能其次,在对“传统媒体、新媒体存在的问题”的认识上,50.69%的受调查者认为传统媒体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65.17%的大学生则认为新媒体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娱乐化、商业化”。

但是在对新闻特征的理解中,50.35%的人认为新闻可以存在“标题党”以及“庸俗恶搞”的现象。

另外,58.28%的大学生认为主流媒体频繁使用“?潘俊薄?“苦逼”等词语是“接地气,亲民生”的表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的情况是良好,且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但存在以下问题:(1)对媒介选择有目的性,但过分热衷于新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2)追求娱乐至上,时政类知识涉及不够广泛;(3)有一定的媒介质疑能力,但认识停留在浅层,缺乏深入思考;(4)能够使媒介为己所用,但道德自律意识有待加强;(5)从接受媒介信息发展到运用媒介,但使用媒介动机过于片面。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对媒介的相关知识缺乏系统、深入地了解,这说明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三、成因分析1.自律性缺乏,“把关人”职能削弱90后大学生在道德素养与自律性方面的认知还处于自发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自制力,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利用媒介协调好学习与娱乐的时间。

媒介传播的内容丰富多样,给了大学生很多选择的余地,但亦出现“挑花眼”的情况,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新媒介是90后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介具有严格的“把关”程序,新媒体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往往会娱乐、低俗化。

90后选择与判断意识较薄弱甚至缺失,抑或是好奇心驱使他们利用“无所不能”的网络去汲取魅力无限的信息。

在新媒介环境下,大部分人都是浅阅读,所以获取的信息在大脑停留的时间短,思辨分析信息所用时间也大大缩短。

2.缺乏理性思考,认知与质疑能力有待加强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主要是在使用媒介中自发形成的。

他们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无法对媒介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与评价。

90后的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浏览信息时有意识地辨别真实性。

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媒介中的信息获取停留在浅层,没有深化对信源、传播者等做出质疑评价,导致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3.自我意识增强,从传播对象向传播主体转变90后作为时代的革新主力军,比起70、80后的保守,多了“不安分”的心,想要掌握世界,所以他们喜欢主动去学习,用已知的知识去引领未知的时代。

随着“微”应用的普及,90后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介传播自己的想法,宣传自己的内容,从传播对象转变为传播主体,更好地掌握了社会。

4.媒介消费观不端正,选择原则以娱乐至上为主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愈发追求物质,对政治关注逐渐减少,部分90后认为时事政治与自己关系不大,在媒介素养上便表现为媒介选择与消费的庸俗娱乐倾向。

笔者认为90后的媒介素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的媒介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才能将市场经济建设得更好,中华民族才能更早地实现中国梦。

其次,学校忽视媒介素养教育。

调查内容显示,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不清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既然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更别谈媒介素养的提高。

纵观中国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投入更多师资、研究费用在实用性强的课程上,而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

媒介素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部分,能指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却得不到关注。

大学是培养媒介素养的主要场所。

媒介素养教育被忽视,重理轻文、强实用主义是主要因素,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学必须做出改革,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四、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发展策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接受情况中,31.73%的同学通过专门课程、讲座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而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的人占66.9%,与不知道媒介素养教育的比例相当。

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分为两大途径:一是内部教育,通过自我学习、教育,锻炼媒介素养能力;二是外部教育,政府机构、大众传媒及高校积极引导,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1.学生――培养媒介素养主体意识高校学生是媒介接触使用主力群体,不少同学认为可自发地掌握媒介素养,但是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媒介素养内涵,更别说媒介素养教育。

总体来看,高校学生对媒介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基本上是自发形成或零散教育的结果,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生活在麦克卢汉所称的地球村里,仅理解媒介是不够的,学生们需要被赋权以批判性地商榷,参与讨论媒介再现错误和再现不足等问题,并制作他们自己的非主流媒介[2]。

有意识地培养媒介素养能力,并把媒介素养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积极地利用媒介发展自身,是媒介素养教育中首要一环。

2.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大学时期是青年心智走向成熟阶段,媒介素养的学习与运用更易接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