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栽培技术课件

马铃薯栽培技术课件



果实与种子
二、马铃薯的生育时期
马铃薯栽培是无性繁殖,从块茎芽条萌 发到新的块茎成熟,是马铃薯的生育期。 整个生育过程划分为六个生育时期。 ㈠芽条生长期 ㈡幼苗期 ㈢块茎形成期 (发棵期) ㈣块茎增长期 ㈤淀粉积累期 ㈥成熟及收获期
㈠芽条生长期


生长过程:种薯播种后,从萌发开始,经 历芽条生长,根系形成,至幼苗出土。 生长中心:芽条和根系。块茎萌发时,首 先幼芽发生,其顶部着生一些鳞片小叶, 即“胚叶”,随后在幼芽基部节上发生幼 根。同时,在幼芽基部形成地下茎,有 6—8个节,每节上分化并发生匍匐茎, 在匍匐茎的侧下方产生3—6条匍匐根。 时间条件:历时一个多月。适温13-18℃。

五、马铃薯的生产情况



世界马铃薯总面积约18×106hm2,总产量 约320×106t。中国总产最高,次为俄印美。 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约3 .3×106hm2,占世 界总面积的20%左右;总产量约70×106t , 居世界首位。我国平均公顷产量15,920㎏, 产者可达50, 000㎏。(2007年数字) 内蒙、甘肃、山西、云南、贵州和东北三 省等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种薯基地。
马铃薯栽培技术
吉林省畜牧业学校作物教研室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概述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马铃薯栽培技术
第一节
一、马铃薯的栽培优势 二、马铃薯的用途 三、马铃薯的起源 四、马铃薯的分类 五、马铃薯的生产情况

概述
一、马铃薯的优势
㈠五大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产量高、增 产潜力大、早熟、发热量高的优点。是 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我国第四大作 物。 ㈡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 粗纤维、多种矿质营养和各种维生素。 ㈢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土壤 PH值4.8~7.1都能正常发育。种块自身 含水,春旱时比其它作物出苗早。 ㈣生育期短。50-100多天,补救作物。

淀粉积累期
㈥成熟及收获期
在生产 实践中,马 铃薯没有绝 对的成熟期, 收获时期决 定于生产目 的和轮作中 的要求。 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黄枯,块茎内 淀粉积累充分时,即为成熟收获期。
成熟及收获期
成熟及收获期
成熟及收获期
马铃薯收获机
马铃薯收获机
三、马铃薯块茎的休眠

刚收获的块茎, 具有休眠现象。 休眠分为自然 ( 生理 ) 休眠和 被迫休眠两种。 自然休眠由内 在生理原因支 配的。 被迫休眠是由 于外界条件不 适宜块茎萌发 造成的。

抑制 物质Biblioteka >打破 休眠 物质
休眠
抑制 物质

三、马铃薯的起源
原产地为南美的智利和秘鲁,有8000年 左右的栽培史,现仍有野生种。 从1536年开始,马铃薯由南美传入欧洲。 现世界各国栽培的马铃薯,主要是经欧 洲选择的后代。 中国的马铃薯于 1620-1650年,由 荷兰人传入,故有 ―荷兰薯‖之称。

四、马铃薯的分类
(一)早熟品种。从出苗到块茎成熟 需 50~70d ;植株低矮,产量低,淀 粉含量中等,不耐贮存 ,芽眼较浅。 (二)中熟品种。从出苗到块茎成熟 需 80~90d ;植株高大,产量高,淀 粉含量较高,耐贮存,芽眼较深。 (三)晚熟品种。从出苗到块茎成熟 需 100d以上 ;植株性状同中熟品种。
芽眼
芽眉
⑶块茎大小:一般50-250g。(有的高达1500g。) ⑷块茎形状:大致分为圆形、长筒形、椭圆形三 种类型。(每一品种的成熟块茎,都具有固定的 形状,是鉴别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 ⑸皮色和肉色:表皮有黄、白、紫、淡红、深红、 玫瑰红,淡蓝、深蓝等色;茎肉有白、黄、红、 紫、蓝及色素分布不均匀等色。(食用品种以黄 肉和白肉者为多。一般品种的块茎都具有固定的 皮色与肉色。皮色与肉色常具有相关性。) ⑹表皮:光滑、粗糙或有网纹。(其上分布有皮 孔(皮目),有与外界交换气体和蒸散水分的功能, 在湿度过高的情况下,由于细胞增生,使皮孔张 开,表面形成突起的小疙瘩,既影响商品价值, 又易病菌侵入。)
初生根 (芽眼根、节根)
初生根(芽眼根):发芽早期发生,分枝 能力强,分布宽度30cm左右,深度可 达150—200㎝,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 后生根(匍匐根):地下茎上部匍匐茎周 围发生,每节发生3-6条,分枝能力较 弱,较短,为10-20㎝ ,分布在表土层, 生育后期培土有利此类根系生长。匍匐 根对磷素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根系分布:主要在30cm左右土壤表层。

⒊匍匐茎

匍匐茎可顶端膨大成块茎。 出苗后7-10天开始发生匍匐茎,10-15天 后停止生长。 ( 经催芽处理的种薯,往往 在出苗前发生。) 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入土不深,多集中 在 0-l0cm 土层内;长度 3-l0cm (野生种 可长达1-3m)。 细弱,具有地上茎的特性,输送营养和水 分,节上能形成不定根和2-3次匍匐茎。

马铃薯 成分和比例
100马铃薯
二、马铃薯的用途
㈠既是粮又是菜。国家规定每5㎏马铃 薯折1㎏粮食。北方越冬的大宗蔬菜。 其加工产品如淀粉、粉条等最为常用。 ㈡既可粮又可饲。损伤和小的块茎可作 饲用。茎叶可作青贮或青食饲料。 ㈢是多种轻工产品的重要原料。 ㈣既可肥地又可增光。种植马铃薯多重 施有机肥,种后土壤疏松,杂草少,是 下作的好茬口。与其它作物间作、套作、 复种,能提高土地与光能利用率。(优势)
顶生小叶 侧生小叶
小裂叶
托叶
小细叶
(小、少,或无)
小裂叶
小细叶
顶生小叶
侧生小叶
小裂叶
小细叶
㈣花



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 花序为聚伞花序。花柄细长,着生在叶腋 或叶枝上。每个花序有2-5个分枝,每个 分枝上有4-8朵花,在花柄的中上部,有 一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 花冠合瓣,基部合生成管状,顶端五裂, 并有星形色轮。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 蓝色等。 花蕊:雄蕊5枚,雌蕊1枚。 子房上位,由两个连生心皮构成,中轴胎 座,胚珠多枚。
2008国际马铃薯年
国际马铃薯年标识
主要图形元素 – 上方为 一只装满了马铃薯的碗, 下方是一个在泥土中的 金色块茎 – 象征着人类 与农业的密切联系。 “被埋没的宝物”这一 口号突出了马铃薯的重 要性在农村人口、经济 发展和全球粮食安全中 通常被忽视的现实。
第二节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二、马铃薯的生育时期 三、马铃薯块茎的休眠 四、马铃薯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五、马铃薯的退化
花冠有白色、浅 红色、紫红色及 蓝色等。
㈤果实与种子

果实:果实为浆果,呈圆形或椭圆形, 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果实内含 100—250粒种子。 种子:很小,呈扁平卵圆形,淡黄或暗 灰色,千粒重为0.4-0.6g。刚收获的种 子,一般有 6个月左右的休眠期。当年 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一般为50-60%,经 过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一般可 达 85-90 %。干燥低温下可贮藏 7-8 年。

一、马铃薯 的形态特征
㈠根 ㈡茎 ㈢叶 ㈣花序 ㈤果实和种子

马铃薯是茄科 (Solanaceae) 茄属 (Solanum) 的草本植物。生产应用的 品种都属于茄属结块茎的种 (Solanum tuberosum L.) , 染 色 体数 2n=2x=48 。 多年生植物,生产上多用块茎繁殖。


休眠原因:块茎内存在 着控制休眠的物质(β— 抑制剂等),和打破休 眠的物质(赤霉素等), 二者比例的大小,决定 块茎的休眠和解除。刚 收获的块茎抑制物质多, 赤霉素等含量极微,因 而块茎处于休眠状态; 在休眠过程中,赤霉素 等物质渐多,当其含量 超过抑制物质时,块茎 解除休眠,进行萌芽。 休眠期:因品种而异, 有的1-2月,有的3个月 以上。

时间:15-20天。
技术措施:促根,促苗,协调茎叶与块茎的生长。
幼苗出土
根系发育
主茎孕育花蕾
㈢块茎形成期(发棵期)
从块茎具有雏形开始,经历地上茎顶端封 顶叶展开、第一花序开始开花、全株匍匐 茎顶端均开始膨大、直到最大块茎直径达 3—4㎝、地上部茎叶干物重和块茎干物 重平衡为止,为块茎形成期。是决定单株 结薯数的时期。 生长中心:茎叶→地上茎叶+地下块茎。 时间:30天左右。 茎叶:株高达总高80%左右,主茎上的功 能叶全部形成,分枝叶相继扩大,叶面积 50%(早熟)或50%以上(晚熟)。

㈣块茎增长期

从地上部与地下 部干物重平衡期 开始,即进入块 茎增长期。 此期叶面积已达 最大值,茎叶生 长逐渐缓慢并停 止,地上部制造 的养分不断向块 茎输送,块茎的 体积和重量不断 增长,是决定块 茎体积大小的关 键时期。

㈤淀粉积累期
时期:从茎叶开始逐渐衰老,到块茎体 积和重量继续增加。 生长特点:地上部向块茎中转运碳水化 合物、蛋白质和灰分,块茎日增重达最 大值。淀粉的积累一直延续到茎叶全部 枯死之前。 技术措施:尽量保持根、茎,叶减缓衰 亡,加速同化物向块茎中转移和积累, 使块茎充分成熟。

㈡茎
马铃薯的茎包括

⒈地上茎


⒉地下茎
⒊匍匐茎

⒋块茎
四种茎都是同 源器官,但形 态和功能却各 不相同。
⒈地上茎
由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 简称茎。茎高为30—l00㎝。特点:

⑴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 倾斜生长。 ⑵多汁。成年茎节部坚实而节间多中空。有 些品种和实生苗的茎部节间为髓所充满。
芽 条 生 长 期
㈡幼苗期

幼苗期:从幼苗出土,经历根系发育、主茎孕育 花蕾、匍匐茎伸长及顶端膨大、块茎具雏形,为~。 生长中心:茎叶和根系。由于马铃薯种薯内含有 丰富营养和水分,在出苗前便形成了相当数量的 根系和胚叶。出苗后根系继续扩展,茎叶生长迅 速,多数品种在出苗后 7—10天匍甸茎伸长,5— 10 天顶端开始膨大,同时顶端第一花序开始孕育 花蕾,侧枝开始发生。生长量不大,茎叶干重占 一生总量的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