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法律社会学ppt

第三讲 法律社会学ppt

支配类型



传统型权威的合法性来源于“年代久远的统治与权力的神 圣性”。 在这种权威下,人们遵从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传统的习惯乃 至敬畏。 其典型的例子是现代欧洲早期的世袭君主制。 传统型权威的悖谬:统治者的权威虽然为传统所限制,但 它所导致的个人服从义务却是无限的。 统治者倾向于扩大其权威的界限,而当遵从者认为统治者 缺乏公正或英名时,反抗将直接针对个人。且统治范围越 大,权威的维系就越困难,只得通过代理人来使权威得到 延伸。
马克思的法律观点的主要内容:
3、法律从实质上是统治阶级或
占主导地位的群体的利益、意志、 情感的表现。
马克思的法律观点的主要内容: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正因为生活条件允许了,才会有保护动 物的善举。 饥寒交迫的农民会参加动物 保护组织吗?

马克思法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都没有看到经济对 法律的影响,把法律看作是永恒的。 黑格尔看到了绝对理念的变化。 马克思则认为一切都处在流变之中,这 一观点被达尔文的研究印证。
第三阶段:繁荣时期


时间:20世纪60年代—— 特征:逐步实现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统一。 而且,法社会学的方法臻于成熟,功能论、冲 突论、行为主义等方法论被广泛地用于法律的 研究中。 法社会学的阵地逐渐由欧洲转移到美国。

代表人物及作品: (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法与行为 科学》 (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 (美)赛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
三、有代表性的法律社会学思想

1、(奥)尤金.埃利希(1862---1922) 2、(德)卡尔.马克思(1818—1883) 3、(德)马克斯.韦伯(1864—1920) 4、(美)温德尔.霍姆斯(1841---1935)

尤金.埃利希(1862--1922) 奥匈帝国法学家。维也 纳大学法学博士。切尔 诺维茨大学教授,主讲 罗马法。终身未娶。

主要著作: 《法律的自由发现和自由法学》(1903) 《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1913) 《法律的逻辑》(1919)
“活”法(living law)理论


埃利希认为,法律有两种,国家制定的法律, 称为“国家法”; 而“社会秩序”本身,称为 “活法”。 活法”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 成员所认可并在实际上支配社会一般成员之间 行动的规则。它并不存在于制定法法典的条文 中,而是存在于各种民间的契约以及团体章程 中。



西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先进法,非西方法也并不 代表非理性、落后。 将法律视为一种在经验上可以感知的现实现象, 并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着重分析。
法律的多元

1、国家法与非国家法 2、书本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

他们认为,在有国家和国家法存在的地方,除 了国家法之外,还有民间法等非国家法,应重 视非国家法的作用。
对“活法”功能的判断


埃利希认为,一般说来,并不是国家强制的威 胁使一个人履行上述义务的,人的行为常常是 由许多不同的动机决定的。 “活法”虽然不像制定法那样明确、公开,但 在现实生活中,却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对成文法与活法关系的判断

法律的命题需要与活法相一致,以使法律命题 获得有效性 . 在他看来,普通法系要优于欧洲大陆法系,因 为前者中法官可以吸收活法的因素,而后者是 高度地成文化和严密化。
马克斯· 韦伯的著作


韦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3 卷,1920)、《政治论文集》(1921)、《科学论文集》 (1922)、 《经济与社会》(2卷,1921~1922)、 《社 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 《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儒教与道教》、《经济与社会》 商务印书馆; 韦伯作品集(已出9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

马克思法学的方法论
研究任何社会的法律问题,都要结合当 时的生产方式、政治结构等综合考察分 析。 阶级分析、利益群体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以后的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谱 系学方法就受到了马克思的方法论影响。 如谱系学,把思想放到社会结构中研究 而不认为是前人思想的影响。




二、西方法律社会学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第二阶段, 20世纪中叶。 第三阶段, 20世纪60年代——
第一阶段:产生


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法)孟德斯鸠、(英)亨利.梅 因、(奥)尤金.埃利希、(美)罗斯科.庞德、 (德)卡尔.马克思、(德)马克斯.韦伯、(美)温 德尔.霍姆斯。 诞生标志:1913年,埃利希发表《法社会学 基本原理》,被称为法社会学之父。
关于法的定义


凡是存在着政治权力之外的,其他权力的其他 强制手段-----例如一种僧侣统治的强制手段----并且构成一种权利的保障的地方,应该说是国 家之外的法. 法律是由物理的或心理的强制力可能性作为保 障的,并由官员实施这种强制的秩序.
社会理性化与伦理理性化


韦伯早期关注的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与之相应 的一系列制度的形成。 与资本主义相应的社会各方面的理性化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于个人伦理的理性化。 具体就是新教教义中救赎的不确定性使清教徒们无法通过 教会或者任何有形的东西来获知自己在彼世的命运,而必 须用节俭、苦行与辛勤工作来获得对自身救赎的确信。 这一独特的宗教伦理塑造了早期西方资本家的行为准则, 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形成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过程提 供了伦理支持。
第三讲 法律社会学视野中的法与 社会

一、法律社会学对法的定义 二、法律社会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若干有代表性的法律社会学家 四、法律社会学的基本方法 五、结论
一、法律社会学对法的定义

(一)法律本身的祛魅 (二)法律的多元 (三)法律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法律本身的祛魅

在古典自然法学的学说中,法被说成是人类的 理性,是公平正义之术,这使法蒙上了一层神 秘的色彩 。 在实证主义法学中,法被认为是以国家强制力 为后盾的主权者的命令,是一种严密的规则体 系。

这个时期是整个法律社会学思想产生的重要时 期,产生了一大批学术大师,至今的法学研究 范式未脱离这个时代。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时间:20世纪中叶 特征:社会学的调查和经验研究方法广泛用于 法律问题的研究中。 但此时的研究偏重与具体的较狭窄问题,其结 构缺乏普遍性,出现了把法社会学庸俗化为统 计和整理资料的不良倾向。



支配:命令的一种极权性权力,即一种使命令能 得到下属遵从的手段。 任何社会都有其支配的形式,但不同社会不尽相 同。 权力:社会关系中,行为者能够超越反抗实施他 自己意愿的地位的可能性。 任何权力系统能够延续的前提,就是在被广泛接 受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获得合法性。 权威和支配的三种类型: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 威、克里斯玛(charisma)权威。
社会理性化与伦理理性化

但当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伦理基 础却逐渐消失,资本主义成了人们的“铁笼”。 韦伯预言,当这一宏大历史现象发展到了末期,将会出现 “专家没有精神,纵欲者没有心肝”的景象。每个个体都 将变成资本主义这架机器上的零件,找不到他们的信仰和 自由。

权威与支配类型
马克斯.韦伯 (1864—1920)
主要作品: 《社会科学方法论》 《儒教与道教》 《经济与社会》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864年4月21日生于埃尔福特 1882年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 1884年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 1889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开始在柏林大学教授罗马法、日耳 曼法及商法,后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 1894年放弃柏林大学法学教授机会,反接受当时地位甚低的地 方性大学弗莱堡大学的聘请,出任经济学教授。 1896年转任海德堡大学政治科学教授。 1897——1903年精神崩溃,被迫停止一切教学、研究与政治活 动。1903年重返学术活动。1910年参与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 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卒。

法律的理想类型


天启法:使用的是有异于理性的方法如神谕、神 判等直观的形式主义来作准据,所以是形式-不 理性的。 传统法:是一种实质的-不理性的法律,具体的 伦理、感觉的或政治的评价在每个例子里起作用, 因具体的人、具体的个案而不同。
法律的理想类型


推定法:西方意义上的自然法,是理性的,因为 它使用抽象的规则来做法律创造与法律辨认的手 段,是实质的,因为其准则是超越法律之上的伦 理的、功利主义的等假设。 制定法:是理性的,因为它使用抽象的规则来做 法律创造与法律辨认的手段,是形式的,因为法 律之外的准据被逐步排除,法律的内在的逻辑形 式主义居主导地位。
法律的理想类型
理性 形 形式理性法 式 (制定法) 实 实质理性法 质 (推定法) 非理性 形式非理性法 (天启法) 实质非理性法 (传统法)
法律的理想类型
韦伯对法律进行分类的标准有两条: (1)形式性——即一种法律制度是否“使 用内在于这种法律制度之中的决策标准”, 这决定了它的系统自治程度。 (2)理性——即一种法律制度是否“按照 一种统一的决策标准来处理所有类似案 件”,这决定了该制度所确立的规则的一 般性和普遍性程度。



法社会学中的法律不只是立法的法条,而且是 行动中的法。现实生活中如果规则或书本上的 法不能得到法官的遵循,就失去了意义,而仅 仅是书本上的法。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霍姆斯
研究内容

1、研究法律的产生、存在、运行和实现的社 会条件、社会因素和社会机制。 2、研究法律的实际社会效果、法的目的与法 的效果之间的差距及原因。 3、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法与社会生 活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