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先生说得好:“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
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
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他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
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对语文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
那么在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哪些呢?本文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教育的氛围
:“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
乃是情感”。
每个人都需要关怀、需要爱,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将对学生的爱渗透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样一种良好的情感,必然会迁移到学科中,形成积极的教育力量,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潜在的信息交流,是现代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师生关系紧张,情绪抵触,就不可能使教与学呈现优美与和谐。
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既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气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又可以为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热爱、关心、尊重、理解学生,只有当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为教师所拨动。
学生对教师的爱心感受越深,对教师也就越加信任,对教师的教导越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爱就会迁移到语文教师所教的内容上,课堂上师生才能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师生亲密无间更能提高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2.运用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编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语文教材和其它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而不同之处就在于篇篇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情感哲理。
如《背影》中的亲子之情、舔犊之情等等。
我国古代理论家刘理说:“夫级文者悄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情以辞为载体,“披文”方能人情。
作为教材讲解者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的内涵,把蕴含在教材中的情
感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情感,然后表现出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
事实证明,教师用洋溢在教材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使学生具有健康乐观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的品质。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或以牵动情感的导语,〖jp+3〗或以传神词句的点拨,或以生动情节的复述,或通过优美画面的描绘,或以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jp〗让学生与作品共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感悟作品。
由此可见富有情感韵味的语言,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传递信息、知识具有特殊的作用,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和感染作用。
3.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乐于学的情感
,情绪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的认知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情意过程。
认知过程即是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人的认知过程,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的一个过程。
教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认知过程是首要的,因为只有认知活动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但认知过程有赖于非认知因素的推动和调节。
因为学生是能动性的人,他们已有的非认知因素常常表现为内驱力量而作用于认知过程,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兴趣是很重要的非认知因素之一。
彼得克莱恩在《每日人才》一书中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可见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
方法,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围绕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焦点问题,组织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
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器,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二是延伸与拓宽语文课堂,使之呈开放性。
既然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那么课堂教学就不该受教室的空间限制。
我曾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型的社会调查,即到肥西县三河镇的街道上去找不规范用字,将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课文学习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到汉字规范化的重
要性。
网络可以使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宽。
我曾经确定“说不尽的阿q”这样一个大的课题,让学生到网上搜集有关信息,并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在课堂上交流,课堂的知识量和信息量猛增。
还可以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从
低级到高级,从不稳定到稳定,从短暂到长久。
4.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情感
,他们对现实生活有不同的情感,人的情感
总是产生于一定的场合,教学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根据主体实际提供可感的形象,使学生达到“共振”的境界。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
四季轮回,大自然美妙无比,可以让学生“潇洒走一回”。
看风听雨,踩霜赏雪,触叶嗅花,无不给以他们独特
的感受。
课本中的一景一物就如大自然里的一景一物,走进生活的课堂,在自然里摸爬滚打,获得真实的人生体验就是“源头活水”。
社会生活层面错综复杂,学生见识毕竟有限,多种生活情境可运用
教学”媒体”来再现。
通过媒体手段,让学生在间接体验中达到内化。
我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让学生看电视剧《水浒传》第二集,然后谈体会,通过比较,培养审美观。
5.通过写作实践,升华情感
史,好文章不计其数,而真正能流传千古的,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例如:屈原因情而著《离骚》,司马迁愤而著《史记》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情感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把学习中所感悟到的思想、情感,通过写日记、随笔等的形式及时进行加深和体会,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
朱自清的《背影》讲完后,我先让学生谈对父亲的认识,再围绕父亲平时做的事情,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效果十分显著。
: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巧多姿、情理融会贯通。
情感教育既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教育的氛围;运用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乐于学的情感;模拟情境,
让学生亲身体验情感;通过写作实践,升华情感。
这样使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