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表格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表格知识归纳

1、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不占主导地位;2、发展呈现不平衡性;3、商人群体活跃,明清出现大商帮;4、海外贸易繁荣;5、政府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经济职业逐步加强
发展原因
1、政府的重视、重农抑商政策;2、生产工具的改进;3、生产技术的提高;4、劳动人民的辛勤耕作;5、水利工程的兴建等。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
灌溉工具
水利工程
土地制度
租佃关系
冶炼业
纺织业
制瓷业
商业
城市
重农抑商
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石斧、石铲、耒耜
刀耕火种
大禹治水
土地公有制
青铜时代:技艺成熟、数量多、工艺精湛;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养蚕缫丝
陶器
原始商业
商周时期
少量青铜,主要是木、石、骨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井田制
丝织“丝国”称号
东汉青瓷
汉高祖严禁商人购置土地,继续加强
魏晋时期
翻车
均田制
白瓷
隋唐时期
曲辕犁(长江下游
,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筒车
缂丝技术“通经断纬”手法
制瓷业成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日常生活品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西域等商人往来频繁,两个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提高
1、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3、技术创新,经验积累;4、社会环境相对稳定;5、生产生活的需要;5、农民对国家、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统治者的商业政策;4、社会需求的扩大
宋元时期
不抑兼并
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
北宋用煤普遍,南宋末年用焦炭
植棉传播内地,棉纺织业成新手工业部门。黄道婆技术革新,脚踏三锭纺车
景德镇成“瓷都”,特色地方瓷窑
商业步入新高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纸币流通广泛
打破坊市界限,城郭可设市;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早市;经济功能增强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粉彩、珐琅彩
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中国古代农业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主、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
5、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2、技术不断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不断增强;3、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4、官营、私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并存;5、受到重农抑商的影响,手工业始终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
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县以上的城才能设市,官府统一管理;有坊市限制;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铁器、牛耕产生
农耕经济
芍陂、都江堰、
郑国渠
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确立
战国产生
私商成主体,许多著名都会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
秦汉时期
犁壁,牛耕推广
漕渠、白渠、
坎儿井





土地兼并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普遍
彩瓷生产,青花瓷
明清时期
农业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双季稻大面积扩中,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租佃进一步发展
明朝焦炭流行开来
松江成棉纺织业中心,棉变为主要衣料
斗彩、五彩瓷
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成商品;区域性大商帮形成;劳动力成商品,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