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文化干国祥一新教育实验,是一个尚有待实现的梦想。
虽然不断有花朵绽放,不断有美妙的景致展现在我们探索的途中,但是,距离那个完美之境,无论是学科教学、班级建设、学校文化,或者原创性的儿童课程及教师专业发展,都尚处于一种萌生、初长的状态,还极少有教室达到了完美,还极少有老师的学科教学探索,达到了课程意义的全程穿越……所以,我们不得不从整个人类历史中已经存在的优秀老师、卓越学校那里,汲取前行的榜样,并通过对他们的分疏,辨析他们和我们相似的原理,辨析他们因和我们不一样的境域所导致的不同追求和做法。
但总的来说,是把他们作为榜样,引导着新教育实验者能够看到高处、远处,并启发自己在属于自己的校园和教室里,创造出新的教育奇迹。
我们向有志于成为完美教室缔造者的实验者,推荐了创造“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雷夫·艾斯奎斯;我们向有志于成为校园文化创造者的校长和老师们,推荐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可参读同名书籍《帕夫雷什中学》)。
正和我们通过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进行分析,从而辨清雷夫的价值和局限,对我们新教育人的启迪,里面思考我们可能拥有的自己的文化和课程一样,帕夫雷什中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卓越榜样,也需要经过一番必要的分梳,才能为我们所借鉴,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有机组成部分。
反之,若只是外在地理解或仿效,它甚至可能成为与新教育实验所想要倡导的背道而驰,全然相反的一种东西。
二我曾经在《文化:为校园立魂》一文中阐述过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体用(道器)”关系:中国儒道两家都奉为经典的《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生生不息的结构:易(太极)——两仪(阴阳、乾坤或时空)——四象(时间上的四季,空间上的四方)——八卦(万物的象征)。
……我依据这个结构,也规划了一个校园文化的系统框架:学校之魂及其诠释(太一与两仪)——以法规形式成文的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体系(四象)——体现于学校任何层面的校园文化(八卦乃至万物)。
以新教育实验为例,如果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其关于‚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等关键词的诠释是新教育之魂的话,那么新教育另外还有一套理论系统和课程体系,这就相当于上述结构中的四象,而具体展现出来的教室、学科教学、儿童阅读课程,就相当于在道得以体现的八卦和万物。
我们可以发现,后面的一切,都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后面的一切。
这就是‚体用为一‛,这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哲学意蕴。
这是任何成熟的校园文化所必然会具备的内在结构,它不仅适用于我们的学校,同样也可以用来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和他“创造”的帕夫雷什中学。
在表面看来,帕夫雷什中学(1至10年级)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但是我们知道,“让每一个人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也是当时苏联最普遍的教育口号。
这个概念就仿佛是新教育实验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样,它是所有实验学校所共享的,但是每一所学校,在朝向、实现这个共同愿景时,总会因为自身的特定的境域、历史,而会以自己的方式来言说、讲述、实现。
同样,帕夫雷什中学固然秉承着“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一教育理念,但是它真正独特的学校理念,或者说实现这个共同理念的道路,却是我们命名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的那个基本原理。
(关于全面发展与人的道德性,或人的自尊自信的关系,可详见《给教师的建议》第八十一章,更可参读我上周的周日沉思《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
)这个苏氏教育学循环中的理念,我们可以用他的原话表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中和成就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
(《给教师的建议》第81条)三苏氏对校园文化的作用的理解,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来概括。
他说:“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而他对帕夫雷什中学校园文化的阐述,着重地体现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第二章“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以及第一章中的第七部分“我们的传统”,第六部分“集体研究…思维与情感的统一‟问题”中。
结合以上几点,我们几乎可以描绘出帕夫雷什中学校园文化的整个系统:上位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本校理念:为每一个学生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
(苏氏认为这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而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用优美的自然环境、用师生自己创造的校园物质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来让每个学生显示大写的自我,进而实现自己的全面和谐发展。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几条并没有什么神秘或者深邃的,似乎还不足以表现一个伟大教育实践家的伟大。
但是对学校文化而言,真正困难的与其说是定位的准确与表达的深远,还不如说是能不能把任何一个好的理念真正地“活出来”,成为学校活生生的事实。
就像我们可以说孔子的“仁”似乎也没有什么神秘与深邃可言,但是能把“仁”活出来的,却已经到了圣人的境界。
不仅孔子自谦不敢以仁自诩,而在评价他卓越的弟子们的时候,他也只说颜回最优秀,可以做到数月不违仁,而其他的弟子每次就只能坚持几天了。
同样,苏氏的伟大,正在于这个学校教育理念,或者说学校文化系统,在帕夫雷什中学是活生生地实现了,它似乎就渗透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校园每一个地方,每一门学科,每一个心灵……四以上的结构,我勉强地把它画为以下图示:在这个图示中,越向内,就越是直接地指向一个学生的内在精神(心理、经验),越向外圈,越指的是环境的因素。
但是它们构成一个同心圆的方式,意味着外面的一切围绕着里面的这个中心,而心灵成长所需要经历的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又外化为学校的物质环境——也就是说,学校中除师生没有办法亲自解决的少数事情(如主体校舍的建筑和最新电子仪器的制造)外,整个校园是由师生们亲手创造的。
说这个图示有些勉强,是因为至少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生活”和“充满智力挑战的学习活动”这两块,有时很难说哪一块更居于中心——即很难说学生是从这二者的哪一方面更直接地取得成就,进而获得生命的尊严的。
但从苏氏的整个教育学来看,我认为有理由把丰富的智力背景和充满挑战的智育,放在比学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更核心的位置——而且我认为,这二者的倒置,可能正是许多人误读苏氏的一个原因。
五帕夫雷什中学拥有一个令中国所有城市学校和几乎所有农村学校都会羡慕不已的自然环境。
苏氏充满感情地写道:“校园占地约5公顷,与一片森林和集体农庄的肥沃农田毗接,南面有奥麦利尼河流过,这是第聂伯河一条不大的支流。
这条小何在这里被截断,形成一座大水库。
整个村子都被茂密的树木遮蔽着。
我们在校园和农庄的田地之间栽植了几片防护林。
学校旁边是一个周围种着果木的体育场。
校园西北是一道深谷。
我们沿沟边栽种了橡树,沟坡上遍植了丁香树,现在已长成橡树林带和繁茂的丁香树丛。
”书中多处描写了这种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把这一切都纳入到学校的教育资源中,当然还包括学校周围的商店、农场和工厂。
而学校内部的自然环境,却是帕夫雷什中学师生们用许多年的经营而创造出来的。
苏氏写道:“校园以内及其周围的大量树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森林性小气候……学校里即使一平方米的地方也不容许处于未绿化状态,这个规定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我们认为,未来的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和人所能做到的一切都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使大自然为人服务。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比较短的时期(20年)内,在为丰富自然财富的操劳中大大改变了周围的环境。
我们在这20年期间把40公顷粘质土壤的贫瘠土地变为肥沃的良田和树木繁茂的果园。
”“全校各个校舍都被各类树木遮蔽着,其中有苹果、杏、梨和樱桃等果木。
……在果园和葡萄园之间是第一温室和绿色实验室。
温室里培育花卉和蔬菜,并进行实验。
……在严寒的冬季,暖房里的温度也保持在27摄氏度以上。
”在这所学校里,还有奶场(集体农庄的)、兔舍、养蜂场。
而不同的林区分别栽种有不同的树木,成为不同年龄人们的特定的“秘密会所”——有小孩们的,有青年男女生的,有青年教师们的。
所以这一切,都是师生们亲手栽种的,因此在学生们离开学校许多年后,还会来信问及当年栽种的果树有没有结果,某次试验嫁接的花卉有没有继续存活……在这里,美育、环保、劳动、自然科学是如此紧密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任何一棵树的栽种,都是一次教育的契机,都是某个班级的孩子的一次重要典礼。
羡慕之余,我们是不是会哀叹我们自己由于过度密集的人口,在用地日益紧张的城市校园中(哪怕农村学校也未能幸免),这样童话般的校园只能成为异国他乡的传说?事实上无论在哪一所学校,哪怕校长上任时所继承到的只是几面平直的楼房围着一个方方正正的水泥操场的校园,我们仍然可以创造两个“本当如此”的教育文化:一、无论如何,学校里里外外仍然拥有绿化的可能,哪怕只是用爬山虎爬满那一堵堵水泥墙,或者用瓦盆在楼房的屋顶上,创造出一种可以种植的“园地”。
而更不必说每一个临窗的地方,只要有阳光,就可能让绿色扎根在校园中。
二、这些绿色不应该只是用高价从花卉市场购得,它总应该是由师生们来思考、养护、命名的教育事件。
只要有足够的创造力,只要有一种渴望,无论哪一所学校,无论怎样的处境,都能够让绿色布满校园,让教育伴随着草木的成长与衰落而进行。
六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每一个教室、每一道走廊上,都被精心设计成“会说话的地方”。
我们可以想像,在那个遥远的国度,在那样广袤的土地上,这种语言是一种畅亮,它们在学校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同时,又把学校从自然中提升出来,成为一个精神的居所。
但是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那些标语口号挂满学校每个地方的国内大多数学校不一样的是,这些“会说话的墙壁”,是学校老师们精心思考,几十年探索的结果,且是亲手制作,而不是用几十块钱从统一出售名人像和名言警句的小贩那里购得。
每一条走廊都有一个主题,每一主题都由设计者精心编写的导语。
而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曾在或将在会议上教师的发言中、班会上热烈的讨论中和相关的书籍中被不断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