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感悟为人师,好人比好课重要12月27日,在领航学校文体中心聆听了张学伟老师带来的报告《好课好人》。
这是今年第二次听张学伟老师的报告。
每一次,张老师都带给我深刻的思考。
张老师用毕淑敏的案例告诫所有的老师:老师,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重要他人,千万不要给学生下咒语。
因为,被下咒语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导,就会陷入人生的灰暗,甚至让孩子的心沉入万劫不复的黑暗之中。
张老师说,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真正教会学生阅读,而且,阅读,需要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中华经典,另一只眼睛看西方经典。
语文的思想教育不需要遮遮掩掩的,语文的思想教育永远与语言学习结合在一起。
语文的思想教育永远是在语言文字的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我们的语文课是用教材,学语言,而不是教教材。
整本书的阅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对教材的鸟瞰,是居高临下的。
他说,如何上课呢?两不教,一教:学生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教了才会的教。
一节好
课的标准是,一个点,一条线,一个规律,一个方法,层层推进。
张老师说,为人师,自己做一个好人,远远比上一节好课更重要。
教师,要有一颗柔软的心。
作为教育人,世事沧桑,岁月蹉跎。
无论我们的外壳变得如何坚硬,都要永葆一颗柔软的心。
有了一颗柔软的心,你才会善待每一个孩子。
教师,要有一颗平和的心。
心态平和,你才能不会因为追逐名利而对孩子“痛下杀手”,不会给孩子下咒语。
教师,要有一颗智慧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不会爱,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不要觉得孩子是“白眼狼”,不领情,不懂你的良苦用心。
其实,错不在孩子,错在你,是你不会爱,你的爱用错了方式。
教师,要有一颗入世的心。
不愤世。
我们要记得,我们和学生一样是人,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现代的中国人。
下午,张老师执教《少年闰土》,为我们示范了一节好课到底要怎么上。
因为是期末复习阶段,新课已经学完。
课前互动时,张老师就问同学们:“课文学过了吗?”学生回
答:“学过了。
”张老师又问:“那今天谁来讲呢?”学生异口同声:“张老师!”张老师反问了几次到底谁来讲。
学生们只好说:“我们。
”张老师说:“课文,大家学过了。
今天,我们来做两件事。
”于是,张老师在黑板右上角写下了两个词:“朗读发现”。
张老师把课文中的词语和现代用语对照。
分别让一个学生读文中词语,另一个学生找对应的现代词语。
然后,让学生区分两组词语“检贝壳与捡贝壳”“希奇与稀奇”。
最后,告诉学生,只有鲁迅先生的文章选进课本是从不改动的。
这是我们对鲁迅先生敬重。
接着,张老师将课文内容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现出来:一见如故成兄弟,海边故事几多趣。
分手时刻难忘记,少年形象时时忆。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张老师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学生争先恐后读书。
在学生读书时,张老师告诉学生,读书,要有感情地读,而不能只是念字。
从内容上指导,一人一景,一静一动。
要读出景和人的不同,动和静的区别。
景要慢,张老师指导后让学生练读,及时中肯地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老师范读再指导。
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读出孩子的口吻,读出海边少年和高墙少年的不同。
读后,总结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小练笔:三十多年过去了,鲁迅记忆中的少年时代的几件事应该都历历在目。
任选一件事,用五六十个字将它写下来。
仿照第一自然段,先景后人。
学生写的非常棒。
接着,让学生从文中的几处“不知道”,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张老师说,中国的孩子一定要读鲁迅,既要读鲁迅的作品,也要读写鲁迅的文章。
最后,张老师告诉我们,语文和语文教学两个理念的区别:语文,是用听说读写的手段,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是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而不是三个环节。
我们要用语文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