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

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达到3.23倍2011-12-08 16:22:38 来源: 法制晚报(北京) 有662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5)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从1980年的2.5倍上升到2010年的3.23倍,只有少数几年反复,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今天上午,记者在中国社科院举行的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发布会上了解到上述信息。

蓝皮书指出,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只有少数年份是有所反复的,如1980-1983年是城乡收入差距急剧缩小的几年,1994-1997年是收入差距小幅缩小的阶段,其他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比如1984-1994年和1997-2009年,基本上呈现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的趋势。

尤其是从2002年以来,收入差距上升到3倍以上。

蓝皮书指出,这一差距达到了国际公认的结构失衡的程度。

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1.5倍左右,发展中国家略高一些,为2倍左右,该倍数为基本平衡的程度。

超过3倍以上,则收入差距过大,结构失衡。

据了解,中央正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上第一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

2004-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并一直提出以“城乡统筹”的精神为建设农业农村的总方略或总要求,但事实是这7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居高不下,而且总体上仍呈现逐年拉大的趋势。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差距较小,而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另外,与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我国城镇人口不到50%,社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都投给了城镇,占87%,尤其是把资金投向大都市。

”魏后凯说。

相关新闻超过一半农民希望国家征地蓝皮书中对全国160个乡镇184个村庄的1913户农户的调查指出,绝大多数农民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而且越是大城市对于农民越有吸引力,只有极少数农民愿意自己的下一代仍生活在农村。

农民对土地的期望已经开始走出土地是保障、土地是命根的传统观念,土地逐渐成为他们获取收入的来源之一,成为产权观念的一部分。

农民愿意将土地以转包、出租、入股的方式流转出去。

超过一半的农民希望国家征用土地,唯一的要求是得到合理的补偿。

蓝皮书表示,土地征用的意愿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他们对农业低效益的失望态度。

文/记者王永生新闻链接行业收入比4.2 1 金融业最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最近公布的报告显示,当前我国行业、企业间工资差距扩大,最高的金融业与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之比为4.2 1。

上世纪我国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6-1.8倍左右。

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70146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16717元。

城镇居民收入差扩至8.9倍日前,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85年到2009年以来,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之间的人均年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2.9倍扩大到2009年的8.9倍,中国的收入差距还有扩大趋势。

10年来城乡收入差年份城乡收入差距比2010 3.232009 3.332008 3.332007 3.332006 3.332005 3.222004 3.222003 3.232002 3.112001 2.902000 2.79责任编辑:NF045(本文来源:法制晚报作者:王永生)研究显示城镇居民收入差已扩大至8.9倍2011年12月05日13:06中国经济网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示,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加55倍,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43倍。

不过,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

1985年到2009年以来,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之间的人均年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2.9倍扩大到2009年的8.9倍,且中国的收入差距还有扩大趋势。

城镇居民1987年收入达到4位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85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明显增长,特别是1987年达到了4位数,为1002.1元,但直到1991年,年增幅一直保持在100多元。

1992年是个转折点,城镇居民的“钱袋子”一下比上一年多了300多元。

到1997年,年可支配收入已经上涨到5000元。

2006年,年收入以每年约2000元的水平上涨。

相比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没那么快。

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33.6元,2010年这一数字增加为5919.0元,比33年前增加近43倍。

城乡居民收入比3.3:1超国际标准1978年到198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5-2.6倍。

20世纪80年代,城乡的收入差距几乎都低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1.8到2.3倍间徘徊。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几乎都超过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尤其是2000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2009年达到3.3倍,而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

有专家表示,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所享受到的住房补贴、公费医疗、子女教育等各种福利措施,这一差距比高达6:1,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分析贫富差距已突破国际警戒线事实上,从国际上通用的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已突破社会容忍的“红线”——0.4。

有报道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基尼系数为0.16,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8,远远超过了0.4的警戒线,并且这种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曾表示,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该报告作者、东北财经大学田青教授表示,城乡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构成不同,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不同。

分析越富的人收入增长越快记者注意到,收入差距增大的背后是不同收入组别收入增长速度的巨大差异,收入越高,增长速度也越快。

2009年,城镇居民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是1985年收入的12倍,中等收入组是21倍,但最高收入组却涨到了37倍。

同样,2009年,农村低收入组的收入是2002年的1.8倍,但高收入组是2.1倍。

田青认为,资本要素收入增长很快,体制因素导致垄断行业收入增长过快,此外,机会不平等也是导致越富的人收入增长越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收入变化与政策等密不可分田青教授认为,城乡收入的差距变化与经济发展政策密不可分。

1978年-198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

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1985年—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重心转向城市,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幅度大于农村居民。

到了1995年—1997年,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主要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有关。

受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离开生产领域。

2004年以后,中央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收入。

城镇居民分为7个收入组:最低收入组(10%,表示该收入组占调查总人数的10%,下同)、低收入组(10%)、中等偏下收入组(20%)、中等收入组(20%)、中等偏上收入组(20%)、高收入组(10%)、最高收入组(10%)农村居民分为5个收入组:低收入组(20%)、较低收入组(20%)、中等收入组(20%)、较高收入组(20%)、高收入组(20%)根据国家统计局标准感谢科学出版社支持新扶贫标准等同每日1美元贫困人口增至1亿多据新华社电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昨天在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开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全面部署《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贯彻落实工作,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胡锦涛强调,当前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讲话中强调,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阶段性变化,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

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

各地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和能力确定更高的本地扶贫标准。

■解读更接近国际贫困标准线更多低收入者享受扶持提高扶贫标准,最直接的影响是让更多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策的扶持,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原副所长杜晓山表示,提高扶贫标准,有几方面的意义。

首先,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扶持,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其次,体现了中央对贫困问题的重视。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央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人民改善生活的扶持力度。

过去一直说贫困人口减少,但事实上实地了解后会发现,贫困人口和地区存在很多非常严重的问题,诸如入学、医疗等问题,所以以前单纯说贫困人口减少,不够实事求是。

据新华网消息,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

世界银行2008年宣布,将国际贫困标准从每天生活费1美元提升至1.25美元。

按照29日人民币市场汇价1美元兑6.3587元人民币计算,中国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日1美元。

本报记者孙雪梅 (微博)■释疑1标准上调考虑物价及收入状况2300元是如何制定的?2300元的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根据会议发布内容,2300元是去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赵树凯说,我国1986年制定贫困标准时,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的最低营养需求为基准,再根据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进行测定。

目前,2300元的贫困线应该综合考虑了我国农民购买力、农村物价上涨、国际贫困标准等因素。

赵树凯认为,2300元的标准与2009年相比,提高92%,幅度较大,体现了中央对农村地区的重视,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的决心。

2标准大幅提高有利于西部扶贫为什么一下提高幅度这么大?中国扶贫标准经历过几次调整,而这一次,一下子从1274元调整为2300元,幅度空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