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协调能力训练

协调能力训练

10

腱感受器也参与的抑制结构
促通与闭塞

两个传入神经元同时受到刺激时的反应 大于两个神经元分别受到刺激时所得到 的反应代数和的现象称为促通现象,小 于其代数和的现象称为闭塞现象
11
后发放

在一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元一受到刺 激,肌肉就会收缩,刺激停止后收缩仍然 持续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运动 神经元的冲动发放持续10一15毫秒之间。 此现象称为后发放
18
小脑


新小脑(neocereblum)是残留的小脑半球的大 部分,可控制随意运动,抑制和停止必要的运 动及控制精细的运动 小脑一方面对由大脑皮质编制程序和发动的运 动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对不能通过反馈进行 及时调整的快速运动进行预编程序。小脑损害 时的运动症状之一即产生和调节快速运动发生 缺陷,表现为动作发动的减慢,动作幅度障碍, 以及快速交替运动不能

传入侧枝性抑制

来自Iα纤维的神经冲动,在脊髓内除直接兴奋主动肌的α运 动神经元外,还发出侧枝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此冲动能 使支配拮抗肌的α运动神经元产生IPSP,并抑制其发生神 经冲动

回返性抑制

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在穿出前根支配外周的骨骼肌之前 发出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闰绍细胞(Renshaw) 使之反复发放10,000次/秒的高频冲动。Renshaw细胞的 神经冲动再到达运动神经元,并使之产生IPSP
14
上位中枢的调节

脑干运动调节系统

前庭脊髓束

外侧前庭脊髓束,可兴奋支配伸肌的运动神经元, 同时又抑制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即与上述延 髓网状脊髓束的作用相反。另外,还调节γ运动 神经元,使伸肌γ运动神经元兴奋,提高所支配 肌肉的肌梭感受性。从整体来说,外侧前庭脊髓 束起着提高同侧伸肌紧张的作用

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
17
基底节


基底节的功能相当于“运动程序发生器”,与可随意 控制速度的平稳运动的产生有关。 基底节损害患者的运动不能是一种功能缺损症状,运 动不能表现为患者发动缓慢平稳运动或改变运动型式 和速度的能力受损。主要影响患者从卧位或坐位的立 起,从站位的开步走动,行走时的转身,停止走动以 及在卧位时的翻身。病人随意产生各种运动模式的能 力受损,因此常趋向于重复固定的运动模式,而表现 模仿动作、重复动作、重复言语和持续刻板的行为 基底节损害时的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和舞 动症等则属于释放症状
协调性功能训练
1
协调功能定义


是人体自我调节,完成平滑、准确且有 控制的随意运动的一种能力 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


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 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 达到准确的目标

是正常运动活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体现运动控制的有力指标
2
协调功能



即使是很简单的动作也需要许多肌肉的参与— —它们在动作的不同阶段担任主动肌、协同肌、 拮抗肌或固定肌 协调功能主要协调各组肌群的收缩与放松 动作过程是否准确流畅取决于这些肌肉在速度、 幅度和力量等方面的密切协调 体现神经系统在不同时间内对各组肌肉运动单 位的动员数目和冲动频率的控制作用


根据组成 反射弧的神经元的多少分为单突触反 射和多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是调节的基础。其中突触处的抑制 对中枢神经冲动传出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5
反射

反馈抑制

来自Iɑ纤维的神经冲动,在脊髓内传递到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此冲动能使支配拮抗肌的α运动神经元 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并抑制其发生神 经冲动 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令受控制部分进行某一活动, 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 及时地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

脑桥网状结构和延髓网状结构两部分。Magoun和 Rhines(1946)提出的“抑制区”(inhibitory area)与延髓网 状脊髓束的起点大致相同。“易化区”(facilitatory area) 相当于脑桥网状脊髓束起点部的上外侧。脑桥网状脊髓束 沿同侧下行,延髓网状脊髓束沿两侧下行。延髓网状结构 可抑制伸肌的α运动神经元,同时又可兴奋屈肌的α运动神 经元。另一方面,在外侧的延髓,脑桥核或中脑核则相反, 是兴奋伸肌的α运动神经元。另外,网状结构对γ运动神经 元也进行调节。网状结构还接受来自脊髓的上行传导径, 小脑的下行传导径,大脑皮质的下行传导径
15
上位中枢的调节

脑干运动调节系统

红核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是交叉性的,用电刺激实验证明其可 兴奋支配对侧屈肌的α运动神经元,抑制支配伸 肌的α运动神经元
16
去大脑动物的姿势反射



局部的姿势反射:四肢一触及地面就强烈地伸 展,并反转身体,此反射基本上是牵张反射。 节或节间的姿势反射:这种反射是指实现伤害 防卫反射时所看到的交叉性牵张反射的例子, 即使在脊髓动物中也可看到。 全身的姿势反射
3
反射


一般将受到刺激后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形 式比较简单固定的,无意识的运动称为 反射运动(Reflex action) 反射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简单运 动,经过综合、统一,并受上位中枢指 令性的调节才逐渐形成复杂运动
4
反射

反射运动的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传出神 经元、效应器,以及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 的突触等形成

前馈控制

6反射时间来自从施于刺激到发生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 (反射时reflex time)。换言之,也就是神 经冲动通过反射弧的时间 突触越多,所需的时间就越长。脊髓中 的突触传导时间(兴奋冲动通过突触的时 间)即为突触延搁(synaptic delay)是 0.5~1.0毫秒
7
传导的方向性

神经元在生物体内所引起的生理性活动 状态,是从树突接受冲动后传向细胞体, 再传向轴突。在突触处是从轴突的突触 小结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的突触后膜,不能进行逆向传导
8
兴奋性传递

兴奋性突触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 触后电位EPSP,进行兴奋性传递
9
反射中枢的抑制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12
反射的统一

牵张反射

肌肉被拉长时,对牵张显示收缩反应的反射 称为牵张反射 皮肤受到痛觉等伤害性刺激时,来自皮肤的 传入神经元的冲动,就会在脊髓内通过几个 中间神经元,使屈肌运动神经元兴奋,伸肌 运动神经元抑制,这种反射称为屈肌反射
13

屈肌反射

上位中枢的调节

脑干运动调节系统

网状脊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