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近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一、 单选题
二、 材料分析题(民国)
三、
简答题(重大事件简要介绍及评价)
洋务运动
(一) 洋务运动的形成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目的: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主张:引进和效仿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企业,兴办洋务。

目标:“自强”“求富” (二) 主要事件:
1、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2、 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3、 到19世纪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由李鸿
章管辖。

4.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总理洋务的中央机关。

(三)洋务新政的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四)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

(五)洋务运动的失败:
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的形成
时间:1898 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开始变法,史称维新变法(103天)。

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物质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二)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2.著书立说;3.介绍外国的变法;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三)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认为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机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这次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四)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政治方面2.经济方面3.军事方面
4.文教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

(五)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推动中华民族觉醒。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利于民主
4.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六)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七)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脱离人民群众。

(八)背景环境: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对狭窄。

(九)评价:
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

同时也揭示了:
①戊戌维新的失败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
②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③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天京事变
(一)主要经过:
时间:1856年9月
原因:直接——内部自相残杀。

争权夺利尖锐。

根本——农民自身阶级局限性。

革命进取心日益减退,注重对权利和生活的追求。

无法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二)评价: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

清末新政
(一)
背景:
朝廷”;
(二)
1、1906
2
交部)。

武昌首义
时间:
1、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2、武昌起义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揭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

这暗示着,革命是发展起来了,但基础不牢固,内外部均存在着危机。

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2、倡导者:陈独秀(旗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是主要阵地。

4、口号:民主,科学
(二)内容:
1.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鲁迅发表新文化运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三)意义:
1.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3.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而是用资产阶级的方法。

(五)性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领导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时间:1919年5月4日
直接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直接斗争目标: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政府代表拒签合约。

性质: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全国规模的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二)条件:
1.新的时代条件。

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扩大。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三)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广泛在动员和组织和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遵义会议
(一)大致介绍
时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地点:遵义
(二)意义:
1、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2、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3、会议的重大决策是独立自主地做出的。

标志着当走向成熟。

4、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为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提供重要保证。

九一八事变
(一)事件大致
时间:1931年9月18日
事由:日本关东军制造事端,挑起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

(二)影响
1、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

2、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华北事变
时间:1935年
事由: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

卢沟桥事变
(一)事件大致
时间:1937 年7 月7 日,
经由:驻丰台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反抗。

(二)意义
1、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2、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西安事变
(一)事件大致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原因:1936年蒋介石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攻打红军,张苦谏无果后,与杨一起发动兵谏,扣留蒋。

结果:和平解决
(二)和平解决后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重庆谈判
为争取和平民主,1945 年8 月28 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

10 月10 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四、论述题(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