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教学大纲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信用管理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它是一门应用科学,主要研究现代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
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银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也需相应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为学习前提。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用管理相关概念,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评级机构及评级方法、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的分类及信用评级、个人信用与征信制度、个人信用分析与评估、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内部评级制度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用管理等基本理论和评估方法,具备对信用进行管理的能力。
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采用课堂教学与案例讨论、案例习作相结合的方式,并加深对信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工作中涉及到的资信调查、信用评估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四、授课方法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等相结合的方式。
五、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第一章信用管理概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信用风险类型及产生原因、信用的主要功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理解信用管理的功能和工作程序。
了解信用、信用风险、信用管理等相关概念以及信用的种类和市场信用环境等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信用的相关概念、信用风险类型及产生原因、信用管理的功能及信用管理的工作程序。
本章教学难点是失信惩罚机制、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信用1.信用及相关概念2.信用的主要功能3.信用风险类型及产生原因第二节:信用的种类1.信用的分类2.公共信用3.企业信用4.消费者信用5.其他信用形式第三节:信用管理的概念和意义1.信用管理的概念2.信用管理的功能3.信用管理的工作程序4.信用管理的意义第四节:市场的信用环境1.社会信任的伦理2.失信惩罚机制3.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4.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第二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信用体系及其功能、失信惩罚机制的原理、美国政府的监管工作方式及我国政府对行业的监管。
理解政府行管部门的功能、中央银行的作用和目前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了解征信国家及其特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社会信用体系及其功能、中央银行掌握的征信数据、欧洲央行的个人征信服务、美联储的信用管理功能、政府行管部门的功能。
本章教学难点是失信惩罚机制的原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信用体系及其框架1.征信国家及其特征2.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意义3.社会信用体系及其功能4.失信惩罚机制的原理5.失信惩罚机制的设计和操作第二节:政府行管部门的功能1.政府行管部门的基本作用2.政府行管部门的基本定位3.美国政府的监管工作方式4.我国政府对行业的监管5.不同国家对行业的监管第三节:中央银行的作用1.中央银行在体系中的作用2.中央银行掌握的征信数据3.欧洲央行的个人征信服务4.美联储的信用管理功能第四节:地方信用体系建设1.地方信用体系的概念2.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条件3.地方信用体系的目标4.地方信用体系的基本功能5.地方“小体系”与国家“大体系”的关系6.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第三章信用评级机构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信用评级业的产生与发展、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比较、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产生与发展、贷款企业资信评级方法。
理解贷款企业评级程序。
了解信用评级的概念、意义、相关因素、理论基础等内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现状及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比较、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产生与发展、贷款企业资信评级方法。
本章教学难点是贷款企业评级程序。
教学内容:第一节:信用评级概述1.信用评级的概念2.信用评级的意义3.信用评级相关因素4.信用评级的理论基础5.信用评级应遵循的原则第二节:信用评级机构1.信用评级业的产生与发展2.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比较3.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产生与发展4.我国信用评级业的现状及问题第三节:企业资信评级方法1.资信等级含义2.贷款企业评级程序3.贷款企业资信评级方法第四章贷款企业信用管理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指标体系以及评级方法。
理解贷款风险分类程序与方法。
了解贷款分类的概念、分类方法与国际惯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我国贷款分类方法与国际惯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价方法。
本章教学难点是贷款风险分类程序与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贷款风险分类概述1.什么是贷款分类2.我国的贷款分类方法与国际惯例3.贷款分类与会计原理第二节:贷款风险分类程序与方法1.阅读信贷档案与填写《信贷状况报告表》2.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3.确定还款可能性4.确定分类结果第三节: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1.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价方法第五章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模型等标准评估法以及内部评估方法、当前信用评估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
理解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
了解信用风险评估的相关概念、未来信用评估方法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比例分析模型、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模型。
本章教学难点是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最新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第一节:信用风险评估简述1.信用风险评估概念2.信用风险评估分类第二节:信用风险评估模型1.比例分析模型2.统计模型3.人工智能模型4.Creditmetrics模型5.KMV模型6.CreditRisk+模型第三节: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最新发展1.以资本市场理论为支撑的新方法2.以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理论为支撑的新方法第六章个人信用与征信制度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个人征信数据库的经营方式、采集过程及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
理解个人征信制度的概念、作用及法律环境。
了解个人信用的概念、特点、个人信用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个人征信的作用与功能、个人征信数据库的经营方式、采集过程及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
本章教学难点是个人征信系统网络结构与技术实现。
教学内容:第一节:个人信用概述1.个人信用的概念2.个人信用发展的不同阶段3.个人信用的特点第二节:个人征信制度1.个人征信的概念及内容2.个人征信制度的作用与功能3.个人征信制度的法律环境第三节:个人征信数据库1.个人信用征信数据库的经营方式2.个人征信数据的采集及项目3.个人征信系统网络结构与技术实现4.我国个人征信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情况第七章个人信用分析与评估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评估方法。
理解几个主要的信用评估模型以及优缺点。
了解发达国家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评估方法、制约我国银行个人信用管理的因素。
本章教学难点是几个主要的信用评估模型以及优缺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发达国家个人信用风险管理1.美国对个人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2.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个人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第二节: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1.我国银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评估方法3.制约我国银行个人信用管理的因素第三节:个人信用评估模型1.主要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2.个人信用评估模型的优缺点第八章内部评级制度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内部评级法的初级法和高级法、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监管思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的形成及其特点。
理解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的难点和措施。
了解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监管思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的形成及其特点、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障碍。
本章教学难点是内部评级法的初级法和高级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内容1.旧巴塞尔协议存在的问题2.巴塞尔委员会对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补充和完善第二节:内部评级法的初级法和高级法1.内部评级法2.内部评级法的初级法和高级法3.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监管思想4.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的形成及其特点第三节:实施内部评级的难点和措施1.中国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主要障碍3.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