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犯罪领域中关于“转化抢劫”的法理与案例分析(精)

刑事犯罪领域中关于“转化抢劫”的法理与案例分析(精)

对转化型抢劫的“当场”认定的几点看法 来源:铜山县人民法院作者:李璇更新时间:2009-09-02 00:00:00《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这一条规定的立法本意,大多认为是由于情况和条件的变化,已使原来的盗窃、诈骗、抢夺罪的性质转化为抢劫罪。

从以上规定来看,构成二百六十九条转化型抢劫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罪;二是必须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三是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其中,“当场”是指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现场以及被人追捕的整个过程与现场。

转化型抢劫的前提是犯有盗窃、诈骗、抢夺罪。

而盗窃、诈骗、抢夺罪均是结果犯,要求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结果,即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因此,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由于未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未构成盗窃、诈骗、抢夺罪,但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严重的,可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这一点上争议不大。

下面主要就转化型抢劫的“当场”这一条件谈谈几点意见:在转化型抢劫中,对行为人实施暴力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即必须是“ 当场”实施暴力,从地点上讲,“ 当场”应当是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现场,从时间上讲,“ 当场” 应当是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被发现的当时。

如果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即使行为人再回到原来的犯罪现场,也不属于此处所讲的“现场”。

而且追捕的整个过程必须持续不断,保持连续性。

一旦追捕过程中断,即不属于转化型抢劫中的“当场”。

当然,这种中断必须是彻底的、完全的。

例如,追捕人在追捕的过程中,仅因为体力不支而暂时停止追捕,就不能认定为中断。

有这样一个案例,2008年2月15日,张某潜入一家农户盗窃2600元之后,准备离开时,这家主人李某正好回来,张某立刻翻墙逃走,李某就后面追,最后张某甩开李某逃走,李某没有追上就回家了,第二天,李某无意间在街上又碰到盗窃他家钱的张某,在李某拽着张某要送他去派出所的时候,张某情急之下,拿路边的石头将李某的头部打伤,经鉴定为轻伤。

结合本案来看,首先,张某实施暴力的行为不是在犯罪现场。

张某是在犯罪现场以外的地方实施暴力行为的,张某实施暴力行为时,其盗窃行为已经结束,不法侵害也已经结束。

其次,张某实施暴力的行为不是在追捕过程中。

尽管李某也曾尽力追赶过张某,但李某由于没有追到张某而放弃了追捕。

这种放弃追捕应当理解为是彻底的、完全的放弃追捕,因此追捕过程中断。

追捕的过程的中断,也就意味着行为人再对追捕人实施的暴力行为就不宜被认定为“当场”。

因此,张某因为盗窃行为已经结束,并且抓捕过程也已经中断,不符合转化型抢劫中对当场的要求,这种在甲地实施盗窃、抢夺等行为时在乙地为抗拒抓捕而使用暴力,则不应当转化为抢劫罪。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行为人在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后即被发现,行为人逃离现场时未使用暴力,被害人或其它抓捕人员尾随追捕,如果这种追捕是连续而不间断的,那么,整个追捕过程可视为“ 当场” 的延续,行为人在另一地点被抓获时使用暴力抗拒抓捕的,应视为“ 当场”使用。

但这种特殊情况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1 追捕必须是不间断的连续过程。

2 追捕的对象必须是明确的,即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人是明确的。

3 追捕原因必须是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

在就以上的案例来说,如果被害人李某一直处于追捕的过程中,在街上将张某抓住,这时张某为躲避抓获,顺手拿路边的头上将李某砸伤。

这时,我们认为被害人一直没有放弃追捕,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的追捕是连续而不间断的,符合转化型抢劫中对“当场”的要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行为应定性为转化型抢劫。

典型的抢劫罪是先使用暴力后谋财财物,这种转化型的抢劫罪,则是先谋财后使用暴力,而两者性质都是强行劫财,但都对实施抢劫行为的“当场”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因此清晰界定转化型抢劫的“当场”对司法实践有积极的作用。

浅谈转化型抢劫中“当场”的理解发布时间:2011-11-06 文章来源:公安内网投稿部门:法制处访问计数:775 [相关评论(0条)] [语音阅读]简要案情:被害人李某将自行车停放在银行门口,自己进入银行提款。

在李某取款的过程中,两名男子盗窃李某的自行车并将该车推走时,被谢某和江某发现,谢某和江某立即叫喊:“你们偷自行车”,该两名偷车男子即丢下自行车逃走。

之后,谢、江二人将该辆自行车骑走。

当李某取款出来时发现其自行车被人偷去,在附近找了一阵找不到,遂放弃寻找念头,打算回家。

当李某步行到商场后边时,见两名男子骑着自己的自行车,李某即追赶上去,要对方返还该车,并用手拉住自行车。

这时坐在自行车后座的谢某跳下车,猛地用力将李的手从自行车上拉开,致李某的右手中指第二节指骨粉碎性骨折,造成轻伤。

意见分歧:关于被告人谢某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存在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谢某先有盗窃行为,为了已经非法盗得的自行车不让被害人夺回去,而当场使用了暴力。

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为窝藏赃物而当场使用暴力的规定,属转化型抢劫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应先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然后再依照第二百六十三条加以定罪量刑。

第二种观点认为,尽管谢某先前的盗窃行为与后面的使用暴力的行为有时空上的中断,但是当李某发现自己的自行车并向被告人谢某等要求归还时,此时自行车的所有权还是属于失主李某。

被告人谢某为了达到非法占有自行车的目的,当场使用暴力,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之规定,构成抢劫罪,故此应直接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定罪量刑。

第三种观点认为,谢某后面的暴力行为与先前的盗窃行为之间存在时空上的中断,不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中“当场”的规定,不构成抢劫罪。

但是谢某在被害人李某主张权利要求归还自行车时,使用暴力致被害人轻伤,构成故意伤害罪。

第四种观点认为,谢某先前的盗窃行为与后面的使用暴力的行为有时空上的中断,不构成抢劫罪;谢某后面的致人轻伤的行为,因谢某在主观上并不存在伤害的故意,因此从犯罪构成的理论上来说,构成故意伤害罪存在主观上的缺失,所以被告人谢某不构成犯罪。

意见评析: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理由如下:谢某不构成抢劫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客观条件,除了行为人先行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还必须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其时空条件强调了这种暴力或者暴力威胁行为是“当场”实施的,“当场”是本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当场”尽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根据立法的原意和犯罪构成理论,“当场”应具有如下含义:一是指实施盗窃等行为的现场;二是指在盗窃等现场或刚一离开该现场就被人及时发觉而立即追捕过程中的场所。

因为既然该罪是由盗窃等向抢劫的转化,其暴力或暴力威胁的行为的实施就要与前行为的时空紧密相连,完全脱离盗窃等到转化行为的时空的时间和地点不是本罪要求的“当场”,这种转化型抢劫罪构成条件中所包含的暴力或威胁行为,与先行的盗窃等行为在时空上具有连续性和关联性,时间上是前后连续而未间断的,地点上可是同一场所,也可是前行为场所的延展。

因此,如果当时追捕已中断或结束,或者犯罪人在作案时未被发现和追捕,而是在其他的时间、地点被发现、被追捕的,这时盗窃犯等为窝赃、拒捕、毁证实施暴力、暴力威胁的,不能认为符合本罪的“当场”条件,而应对其前后行为分别依有关法条定罪处罚。

那么,本案中谢某的行为是否符合转化型抢劫罪构成要件中的时空要件“当场”的要求?很明显,谢某先前的盗窃自行车行为与后面使用暴力致人轻伤的行为在时空上是中断的,谢某的施暴既非在盗窃现场,也不是在刚一离开该现场就被人及时发觉而立即追捕过程中的场所。

本案中被害人是在放弃了寻找念头的前提下,在回厂的路途中发现了自己已被盗的自行车并主张权利时,谢某才使用暴力。

因此,这种盗窃行为与后面的暴力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是中断的,不符合转化型抢劫罪构成要件,从而不能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之规定,应依照有关法律条文对其前后两种行为分别定罪处罚。

谢某先前的盗窃行为因其所盗窃的数额较少,达不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因此不构成盗窃罪;后面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笔者认为,谢某虽然在主观上没有积极追求被害人被致轻伤的心理态势,但是根据一般人的认知能力,谢某在使用暴力之前,明知自己的这一行为有致人伤害的可能性,然而谢某还是放任自己行为结果的发生,可见谢某对伤害结果的发生在认识上明知其可能性,在意志上持放任的心态,故谢某的行为虽然不是直接故意伤害,但却属间接故意伤害,综上所述,本案中被告人谢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200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当场”的理解做了规定,“如果行为人在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犯罪过程中未被发觉,而是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在其他地方被抓捕而行凶拒捕,则不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应按所触犯的罪名单独定罪,再与原来的罪实行并罚”。

即如果在盗窃、诈骗、抢夺犯罪完成以后,没有被及时发觉或者抓获,而是隔了一段时间,在某地方发现犯罪分子,当对其抓捕时,犯罪分子行凶抗拒抓捕,则不能转化为抢劫罪。

《解释》本意在于根据暴力或暴力相威胁行为与盗窃、诈骗、抢夺的联系紧密程度,为司法实践指明方向,使转化型抢劫认定必须有一限制,做到宽严适度。

但其未对行为人刚离开犯罪现场,立即被被害人、民警或其他人追捕情形作出明确规定。

不过从《解释》的条文分析,可抽象出认定转化型抢劫须具备以下要素:1、控制要素盗窃、诈骗、抢夺犯罪财物尚未首次完全脱离控制。

尽管因盗窃、诈骗、抢夺可能导致财物已然为犯罪嫌疑人实际控制,但因被害人、警察等抓捕,导致财物不能顺利进行第一次转移、隐匿、处理或毁灭。

此为与财物脱离控制再行发现、追捕的主要区别。

2、意志要素从盗窃、诈骗、抢夺犯罪嫌疑人分析,其行为实施后尚处于试图离开现场过程中,而被害人、警察等却试图阻止犯罪嫌疑人离开。

显然,无论是犯罪嫌疑人还是被害人抑或警察等主观意志都应当包含有现场要素。

3、时间要素盗窃、诈骗、抢夺犯罪完成以后须立时被发觉或抓捕,没有太大时间间隔。

所谓立时发现或抓捕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时间间隔,而是盗窃、诈骗、抢夺犯罪实施中或实施后,无需依据线索消耗太多时间找寻犯罪嫌疑人及其盗窃、诈骗、抢夺财物。

因此,发觉及抓捕的时间跨度应与犯罪行为实施紧密相连。

4、空间要素盗窃、诈骗、抢夺犯罪完成以后的空间场所属原犯罪行为发生地的自然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