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整理
【人物介绍】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
寓居杭州。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整体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然后,作者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
法,使行文有变化。
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为游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一、重点字词
1.余:我
2.俱:都
3.绝:消失
4.是:这,这样
5.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6.定:完,结束
7.挐(nú):这里指划动 8.拥:穿着
9.毳(cuì):鸟兽细毛纺织的衣服 13.而已:罢了
10.雾凇(sōng):指冰花 15.焉:怎么
11.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16.更:还
12.芥:原意指小草,这里比喻微小的 18.及:等到
14对坐:面对面坐着 22.强(qiǎng):痛快
17.客:名次作动词,做客,客居 19莫:不要
20.痴:痴迷 21.者:……的人 23.痴似:痴于,痴过
二、通假字:挐——同“拿”,持,引申为撑(船)
三、词类活用:
1.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客此: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3.炉火:名词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四、古今异义词: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白——古义:名词,酒杯。
今义:白色。
五、一词多义:
是: 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 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一: 1.余拿一小舟:数词,一 2.上下一白:全
白: 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杯大: 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余: 1.余住西湖:我,第一人称单数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六、重点句子翻译: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
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七、常考点: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答: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为何“强饮三大白”?“拉余同饮”
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为巧遇知音而感到高兴,表明心中有忧愁,借酒消愁。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5、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
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答: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
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为“更有痴似相公者”作铺垫。
7、请分析“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的表达效果。
答:“痴”指极度迷恋雪景。
舟子说此话,原本是表达了对作者及其他两位客人雪夜游
西湖的举动感到不可思议,体现的是俗人之见,但是却反衬出作者等人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实际上是借山水来化解心中淡淡的忧愁。
8、湖心亭看雪中“湖中人鸟声俱决绝”一“绝”字用得妙,
你能分析一下他妙在什么地方吗?
答:“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
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
然寒意。
9、请赏析“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作者用简洁传神之笔,借四个量词,对长堤、湖心亭、小舟和人进行描绘,使宇宙的空旷辽阔与人的渺小形成对比,烘托出水天之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色。
10、全文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答:中心事件句——独往湖心亭看雪。
主旨句——“莫说相关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答:(1)记述作者雪夜独往西湖湖心亭看雪的天气等情境以
及途中所见雪景。
(2)记述作者在湖心亭中的奇遇。
1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遗世独立、知音难觅、沉醉自然、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所描写的雪景特点:
答:上下相连、空旷苍茫、凄清淡雅
14、本文写景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抓住景物特征,寥寥几笔就
勾画出一幅天人合一、悠远脱俗的动人画面,举例赏析。
答:白描,指不用比喻、不尚修饰、以叙述为主的描写手法。
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它用简洁质朴的文
字,寥寥几笔就能清晰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比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作
者抓住“白”这一色彩特征,用三个“与”字,看似重复,
却突出了一种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再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句中的几个“一”,一个“粒”,看似朴素简单,但寥寥几笔却意蕴无穷。
这里包含着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等诸多变化,写出了山水云天的空旷苍茫和人的渺小,也表现出作者超脱世俗、沉醉自然、清高自赏的人格品质。
15、“淡淡的愁绪”体现在何处?
答:一是作为明末遗民作家,深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寄情
山水的孤独;
二是偶逢知己痛饮三杯之后又不得不分离的忧愁。
1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此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
答:指像作者和亭中人这样超脱世俗、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17、有关“雪”的古诗文名句:
答: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