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总汇一、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石器则是交织着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人造物。
石器制造是以实用为原则和使用便利,开始有了极为初级的形式美感。
设计起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原始石器的设计美感随着人多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逐渐提高,把握一些规律,人的美和审美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兹生。
新石器的设计还有陶器的设计,陶器是原始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坡型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一组。
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
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人面鱼纹彩陶盘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细泥红陶,绘黑陶,敞口,卷沿,浅腰,圜底近平。
口沿上施以黑色,八等分的间隔处饰以条形或三角形,简洁明了。
器身为赭红陶衣,器内壁施绘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两幅,构成奇特的人鱼合体,体现了半坡人对鱼的崇拜之情,又似有某种原始巫术的意味,深藏奇妙的历史待解之奥秘,引人遐思。
彩绘船形壶此壶形状像船,头尾尖尖,杯口,短颈,平肩,两肩上各有半环耳可以系绳。
在船腹处用黑彩绘有网状纹饰,像张挂鱼网,应与当时人的渔猎生活有关。
人头壶半坡类型陶器精品,泥质红陶,既是生活实用器皿,又是人头像陶塑艺术品,为人头葫芦身形,平底,壶背有口,可盛水。
少女形象,仰头浅笑,樱唇微启,似在轻轻哼唱着歌曲,神态安详。
刻画手法细腻传神,甚为感人。
2.庙底沟型 2.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从艺术的表现来分析,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1)编织纹的模拟自然物象的抽象化。
(2)自然物象的抽象化。
原始人们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注意物象的个性和主要特性,从而在艺术表现中,从写实的描写到高度概括,进行抽象化,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如水。
劳动的节奏感。
(3)劳动的节奏感。
几何图案的有规律批组织和劳动的节奏感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动作的一致以集中并增强力量,要求统一而产生的节奏感。
劳动的节奏感和图案的节奏感的这种“ 求统一而产生的节奏感。
劳动的节奏感和图案的节奏感的这种“异质同构”的现象,在人们的感觉心理上取得一致的效果。
(4)图腾的表号化原始人们为了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懂得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而十分重视血缘关系,逐渐形成部落,各个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图腾崇拜。
彩陶装饰的形式法则:(1)对比法。
对比法。
是彩陶图案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
它用曲直、横竖、大小、长短、黑白、虚实、动静等多种对比手法,使其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2)分割法。
分割法。
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变化中的统一。
半山型彩陶不只应用形的分割,如旋涡纹和葫芦纹;也应用红线和锯齿线,以取得分割的效果。
(3)双关法:双关法:双关法是彩陶工艺中一种具有卓越成就的装饰法,庙底沟型彩陶应用色彩的黑白的双关,使纹样和地色形成产生交替效果的双关花纹;半山型彩陶则多用形的双关,使单位轮廓形成倒顺的双关变化。
(4)多效法:多效法:多效法是指在器皿的装饰上取得侧视和俯视等多角度的装饰的效果,半山型彩陶对此取得了巨大成功。
如壶的侧面是红黑相间的波纹,而俯视则如同一个盛开的花朵。
二、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类告别了仅仅以来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艺术设计活动的历史,奠定了人类有意识的创新材质的实践活动的最初基础。
奴隶社会是一个残酷的流淌着努力鲜血的时代,夏代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青铜器在这个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器物的纹饰是最高统治者证权与神权合一的反映。
周代青铜器与商有联系也有区别。
西周注重礼教,统治者实行将政治权利、土地和奴隶讽刺诸侯的分封制度,于是青铜礼器不只用来祭祀,还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而商周时,随着社会进步和造型艺术的提高,则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陶制块范铸造的方式得以被使用。
商代人的神鬼崇拜,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
装饰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
当时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国家、奴隶主阶级。
因此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在青铜纹饰上处处透露出一种威严、狞厉、神秘的气息。
青铜器纹饰大多是被综合异化了的动物形象,通过对纹饰的神话、夸张处理,繁密的装饰达到一种神鬼崇拜以及对奴隶的恐吓、威慑的效果。
神兽纹饰也表达出奴隶主期望得到上天、神灵、祖先的庇护,维护其长久的统治,青铜纹饰具有象征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意义。
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开放时期,人才自由交流,学术思想十分活跃,这一时期的思想影响到至今,也是传统美学的根基。
传统美学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并在发展中逐渐与老庄、玄学、佛禅等美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一个相异于西方酒神型为主体美学体系的美学系统,这个美学系统影响到设计的各个领域。
一、尽美尽善,“善” 是“美” 的内容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主张美和善的高度统一,他的全部艺术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近代学者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认为,孔子说《武》“未尽善” 主要是因为武王伐纣采用的是武力,而孔子眼中的至德是“以天下让”的泰伯、文王二人。
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艺术也必须符合于政治教化、倡导高尚道德的目的,否则不管艺术上多么完美,也都是有欠缺的。
从设计定义角度讲,功用原则是设计最基础的层面,但把目的性的满足这种功利上的“善”当作是美的重要依据,这是儒家美学在美的范畴上与西方美学一个很大的不同。
在儒家思想家眼中,“美”跟“善”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许多场合下,甚至是等同的。
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了功利性上的“善”为“美” 的主张。
孔子的政治、美学思想源于他对古代圣王和西周礼乐统治下全盛时期的向往。
西周时期,礼乐传统所引导的以伦理道德的“善”为内容的审美观,已经在建筑和器物的设计上烙下痕迹。
《周礼》中对于“礼”在器物上的贯彻有着详细的规定。
这种规定从阶级上来看,上到天子,下到平民;从器物种类来看,大到皇城,小到碗筷,覆盖了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设计原则最初是为了维护周王朝宗族家法的统治秩序,具有非常明显的宣扬伦理道德的功利性倾向。
儒学主张以“礼” 治国、人人自约以“德” ,因而在器物的设计中就会包含很大程度的对于“德”的表现,道德上的“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器物“美”的内容,成了衡量美的一个基础性标准。
这一审美标准在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它们具有讲究秩序,注重等级的原则,即所谓“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的位序观,这一点是儒家伦理道德之“善”的集中体现。
古长安城、故宫紫禁城都是典型的代表。
西方有些美学家,如柏拉图和康德,也曾提到道德上的“善”对于美的重要意义。
康德认为道德上的善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说美的形体是:“统治着人内心的那些道德观念可以眼见的表现。
但在长久以来西塞罗” “美在形式”的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西方美学界,他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究其原因,是中西方在看待美的社会性跟个体主观情感体验哪个更重要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价值要在社会中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要求在美学实践中首先体现人的社会性和伦理道德价值。
而西方酒神型美学更重视个体的感官体验,这样中西方美学理论就出现了关于“善”在“美”中地位的不同定位。
说文?一篇上》中对作为工艺品材质的玉石有这样的描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忮,絜之方也。
”这里将玉的色泽、纹理、鸣声、质地都与人的品德相对应,人对于美德的向往通过器物来得到表达。
将外在自然人化,使一些器物的设计具备了与人的情感跟道德理想相呼应的属性,设计者通过器物的材料来表达对美好道德的向往和称颂,器物形态则是对人、宇宙这个纷杂世界整体不断发展、变化、流动而又达到整体和谐这一美感原则的体现,这是中国传统设计中另一个重要的儒家美学特征。
四、秦汉时期:汉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装饰特点: 1 汉代儒学的宗教化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上。
2 汉代的装饰风格可以用质动集味四字概括神学的厚葬之风的流行反映在工质: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质朴而不简陋。
动:汉代流动的云气纹使装饰面产生多样的变化生动的飞禽走兽富有劲健的生命力漆器织锦金银错等装饰都使人产生一种动感。
紧汉代的装饰是满而不乱多而不散但运用多层分割云气纹的穿插统一起来紧凑而不是繁荣缛填充而不是堆砌。
味:这里指的是装饰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类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汉代的纹样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类这种装饰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五、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割据时期。
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期。
器物上的装饰已逐渐与绘画合流,装饰图案中,体现了艺术意境之美,充溢着生动的“气韵”,造型匀称别致,线条富于韵律、色彩对比丰富,表现大自然富于变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人们热爱生活对自然充满深情的情趣。
北朝的刘昼直接谈到产品的实用与审美关系。
并且将对人有益作为选择物品的标准,不仅从材质的高贵、外表的漂亮来评价食物,这也是中国古代审美应用学理论重视实用的传统的发扬。
六、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文化、科技、经济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成熟时期。
隋代已经采用图纸和模型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方法。
对建筑规划也给予高度的重视——宇文恺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唐时期建筑设计另一突出成就,反映在宫殿、寺院及住宅的设计上。
特别是到了唐代,其宫殿建筑设计气势雄伟,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