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之朴素美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一.朴素美 (4)1.1朴素美的由来 (4)1.2 朴素美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意义 (5)二.朴素美在古代美学中的分论 (5)2.1老子:语言真诚朴素之美 (5)2.2庄子:文学平淡真实之美 (6)2.3孟郊:诗歌淳朴素淡之美 (7)2.4李贽:提倡简朴质直之美 (8)2.5阿炳:音乐情真意切之美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朴素美显示出质朴无华、淡雅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朴素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美学思想朴素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平淡Abstract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shows its simple,plain and elega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is not only a basic living principle but an acceptable belief of aesthetics. What's called the utmost qualities of beauty are simplicity and plain,purity and natural. Regarded as one of the styles of art forms and an aesthetic pleasure,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had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s.Key words:aesthetic thought simple beauty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ature flat前言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的,不同的人生有着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平凡的美丽。
那么,我就要说说朴素美,朴素美是一种自然美,心灵美,具有美好的意境。
它不华丽,不庸俗,不虚假,不贪婪。
带着几分诗意,几分感悟,几分平淡。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朴素美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朴素。
朴素,可以是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有条理,充实起来。
朴素是可信的,可爱的,可敬的。
外表的朴素不是真朴素,真朴素是心灵的朴素。
心灵朴素的人真实自然,心灵朴素的人平和宁静。
一个人,只有不怀非分之想,内心一派澄澈,才能安于过朴素的生活,也才能享受到宁静淡泊的日子的快乐与幸福。
1.1朴素美的由来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朴素”这两个字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来的,也称素朴。
他认为素朴是完美的对现实的摹仿,重在客观描述,属于现实主义。
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美于清淡之中。
因此,在我国古代美学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朴素美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意义朴素,是一种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状态。
未经雕饰的原木是朴,没有染色的白帛为素。
朴素之美即是一种本色之美、自然之美。
朴素美的思想反映到文艺观上,即提倡文风的自然素朴、简洁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
那些天然淡雅、言近旨远的文章最为文论家所乐道。
朴素为美的文艺观,在内容上要求抒写真情实感,要有感而发,反对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形式上要求简洁平易、素朴明朗,反对雕饰堆积、精刻细摹;风格上要求清新淡雅、浑融天成,反对柔靡华艳、冗杂寡味。
朴素的灵魂是单纯、直率的。
古人曾经用朴素无华、淡雅之类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很好的说明了朴素美是最原始的风格。
它有力的反映出原始人的美学思想和自然本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朴素美这一风格,使我们对古代美学思想更加的怀念、渴望。
二、朴素美在古代美学中的分论朴素,是一种美的精神境界,是悬缀在人生命长链上的一颗明珠,它永远是刻在人们灵魂中的美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质朴无华、淡雅大方,它展露出人性之纯真。
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山间野菊,淡雅素洁。
如清澈山泉,潺潺流淌。
君子之交淡如水。
朴素之美源于一颗真诚、淳朴的心。
2.1 老子:语言真诚朴素之美朴素自然的语言是在自然环境下的自然表达,它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朴素”这两个字就来源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提倡“不美”之美,即“朴素”美。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对奴隶主统治阶级无限膨胀的欲望和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极度的憎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一些极端的主张,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他认为仅有这些消极的措施还不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老子说:“天下之弱莫过于水,天下之攻强者莫之能胜”,也指出“扑拙”的力量,语言平淡朴素。
他认为未加雕饰的朴素语言才是美的。
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琢和虚伪的修饰。
在美学观上,老子提倡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
关于老子的美学思想,大家多注意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实,老子的美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看法,能使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在我们生活中,像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等等,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束缚、不雕琢、不虚伪的语言,真诚而又朴素!2.2庄子:文学平淡真实之美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真正懂得美,追求美的人。
庄子曾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认为,天地宇宙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万物亦按照各自的规律自由地存在或生长,“朴素”之美属于自然之态,这是天地宇宙本身的属性,是最高的美。
“朴素”所强调的是自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不用人工雕饰。
在他看来,只有保持事物的本色,普天之下没有可以和它比美的。
他觉得,朴素之美是天地最高的美,要领略到这种大美,需做到“淡然无极”,如此方能使“众美从之”。
这是对人的精神境界的要求。
而要达到这种淡然空净的高度,必须以“真”为基础。
他说:“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这种“真”的思想强调的是自然。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庄子认为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地表现人的情感,不矫揉造作,不加虚饰,不受礼俗的影响。
如果违背这个道理,文章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感染人的力量。
因此,可以看出庄子所提倡的是一种超乎言意之表、高乎声色之上的朴素之美、自然之美。
因此朴素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之所以喜欢文学中的文字,是因为它就像一杯清茶,淡淡的,细品起来,却是那么幽香。
是一种活脱脱地再现生活真实的语言美.这种语言如春耕泥土,气味芬芳;如倾听谈心,娓娓动人。
可见朴素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3 孟郊:诗歌淳朴素淡之美在许多诗里可以找到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各种美,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悲壮沧桑,有的宁静细腻……我以为诗之美,首要在于感情,其次在于内容,最末在于文采。
在那些让我记忆深刻的诗歌中,有一些诗,读来明白如话,朴实无华。
因为朴素,所以美丽;因为真诚,所以感人。
而我对孟郊的《游子吟》记忆犹新,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游子吟》中:“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这真切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描写着最平常不过的场景,抒发着每个人都有的感情,却只有这三十几个字成为了绝唱。
我常想,每一个母亲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故事,这故事不轰轰烈烈,不为人所知,朴素真实,正如游子身上的一针一线,一头是游子,一头是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