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洽邻里关系共建和谐家园――嘉定镇街道“睦邻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嘉定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一直把建设和谐社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2005年5月起,在街道范围内全面启动了“邻里节”系列活动,把“邻里和睦”的春风吹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同时街道在18个社区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睦邻点”,通过“睦邻点”的建设,进一步融洽社区内邻里间的感情,活跃社区氛围,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让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寂寞的楼道热闹起来,困难的邻居幸福起来,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走出家庭,走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从而不断推进街道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
一、“睦邻点”建设的主要动因嘉定镇街道是上海市西北郊的一座历史文化古镇,邻里关爱,守望相助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古镇的各个角落。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邻里关系随之有了较大的变化。
如何让在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居民生活在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参与,温馨和谐的家园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此列为社区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并组织人员就社区现状开展了分析研究。
1、社区人群结构的分化和内心需求的合群化目前社区居民存在着以户籍和地域身份为主的初级分化和以职业为基础的次级分化。
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居民的异质性在不断变强,人群结构不断分化,社会结构日趋复杂。
不同阶层的社区居民间甚至同一个阶层的社区居民内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经济和社会地位、职业、价值观念、教育程度等有很大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社区居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这些分化后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使现代城市生活呈现出割裂化的特征,尤其是陌生人之间更讲究生活上的私密性,所以在现在社区很容易形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但从本质上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民的内心都向往在一定的群体中参与活动和交流,在群体中分享快乐,找到自我。
所以我们在社区服务、社区活动中必须实现多元融合,使不同阶层的社区居民在社区都可以找到"知音",达到共融、共存、共生、共享。
2、社区生活的分化和活动需求的多样化社区人群结构的分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分化。
同一阶层社区居民内的活动内容与不同阶层社区居民间的活动内容与方式迥异,这是因为社会位置相近的社区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要比其社会位置相差大的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普遍些。
然而,阶层间交往和互动不多,会导致社区异质性差距更大,所以我们常会感到,尽管社区的活动用房面积越来越大,但来参与活动的人数始终没有大突破;尽管社区每年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但有些人群始终鲜有参与;尽管社区活动经费投入增加越来越快,但居民的参与率增长却缓慢。
社区生活分化导致活动需求、活动偏好多样化。
而如果我们仍以传统的方式组织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显然无法满足社区多数居民和各类群体的活动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活动既要考虑异质性差距问题,又要考虑社区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需要。
3、社区阶层利益的分化和管理需求的科学化在社区内,职业结构日趋多样,组织分化日益深入。
社区内部各阶层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会逐步形成多个利益取向的团体。
而一旦社区团体形成,其就必然要求通过某种方式维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但是由于社区活动范围狭窄的局限性,在各个社区团体都在为维护各自的群体利益时,也必然会引起社区内各个团体间的利益冲突。
这种冲突存在于各个团体活动能涉及的领域内,既存在于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各个领域。
社区内各个团体有限资源的争夺强化了团体间的离心倾向。
作为政府的社会治理,如何利用科学的载体和手段,有效地对社区各个利益团体进行整合,避免社区分裂,十分重要。
在这儿,增进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培育邻里居民间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信任,促进居民融入社区,强化社区整合,形成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共创共建和谐家园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
二、“睦邻点”建设的起步情况通过深入分析街道社区人群结构和需求的特点,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决定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载体,把渐渐远离的“金邻居”重新找回,大力倡导邻里相识、相知、相助、相亲的社会新风尚,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覆盖面。
2007年年初,社区有对老夫妻找到街道领导,说儿女给自己买了套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子,可儿女又都在市区,平时就老两口生活很枯燥,是不是可以在自己家里设个点,让邻居们都来家里活动。
老夫妻俩的想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居民有这样的要求,何不在社区中设立“睦邻点”,让空暇的居民不寂寞,志同道合的邻居有个伴。
2007年3月,街道“睦邻点”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各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如有意愿设立“睦邻点”的可向居委会报名。
没想到,报名的居民络绎不绝。
不到半年,嘉定镇街道已培育和建设社区“睦邻点”42个,活动内容涉及读书读报、谈天说地、戏曲沙龙等10多项,每天共有超过1000名居民在社区各睦邻点进行活动。
经上海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几家“睦邻点”早已是闻名遐迩、门庭若市,吸引了社区中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睦邻点”的活动中。
李园一村社区卢孝龙老人的家中依然歌声笑声不断,只是多了很多新面孔,拿着话筒深情地歌唱;三皇桥社区张杏娣阿姨家还是不断地传出阵阵香味,粽子汤圆常常送给军烈属,而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把内向孤僻,受过挫折的患病女孩也吸纳为“睦邻点”成员,为她撑起了一片艳阳天;桃园社区的“老爸爸聊天室”这一清一色男士们组成的“睦邻点”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新年来临之前大伙又聚在一起,谈论着这个新年怎么过,连新民晚报的记者也闻讯而来,见见这些“可爱爸爸”们的热闹劲儿……在这基础上,各社区中许多“睦邻点”也逐步发展起来,除了一些常规的活动之外,“睦邻点”活动在其内容意义和深度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在社区自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成绩显著。
他们为小区车辆出行出谋划策,为小区增设绿化带、修整树木商讨方案,为新小区养犬问题群策群力;他们为社区独居老人送衣送温暖,为小区内的百岁老人过中秋,为军烈属们送去诚挚的祝福……他们俨然成为了社区管理中真正的主人翁,成为了弱势群体们有力的支柱。
“睦邻点”正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喜欢和参与,今年街道将继续扶持社区新建“睦邻点”50个。
三、“睦邻点”建设的基本做法嘉定镇街道将“睦邻点”建设作为邻里建设的切入点来抓。
通过培育和指导,对社区“睦邻点”进行发展和创新,使“睦邻点”建设更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
初步形成了“三个自”、“三个一”、“三个心”的建立模式。
“三个自”是指“睦邻点”的建设由社区热心公益的居民自觉发起,“睦邻点”的成员由社区志趣相同的居民自发参加,“睦邻点”的活动由参与的居民自由设计。
“三个一”是指“睦邻点”的建设标准包括一个发起组织者、一套住房或一间活动室、一本活动记录台帐。
“三个心”是指“睦邻点”的发起组织者必须具备“爱心”,乐于奉献;“公心”,善于团结;“恒心”,勤于组织。
在“睦邻点”的培育和管理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发挥社区党(总)支部的领导作用,确保“睦邻点”的健康发展嘉定镇街道各社区党(总)支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党建带动共建,以党员带动群众的理念,全面开展“睦邻点”创建工作。
首先是将党建工作渗透到“睦邻点”建设。
“睦邻点”建设是社区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积极让“睦邻点”和楼组党建相结合,42个睦邻点召集人75%是党员,让党员在睦邻活动中发挥作用,使党的先锋思想渗透到“睦邻点”中,让党员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共同进步。
社区党(总)支部通过对“睦邻点”的引领,加强了对“睦邻点”建设工作的领导。
此外,社区党(总)支部还通过支部和党小组活动宣传“睦邻点”建设的深远意义,通过支部活动推动“睦邻点”活动,促进了社区和谐楼组、和谐家庭的创建。
其次是通过支部把握“睦邻点”发展方向。
各社区党(总)支部深入社区和群众之中,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生活情况,及时掌握社区最新动态和百姓关注焦点,努力为“睦邻点”牵线搭桥,为充实“睦邻点”活动内容、深化活动意义起到了桥梁作用。
塔城路社区傅良川老先生家中的“曲苑之家”睦邻点经常开展戏曲交流活动,去年中秋前夕,大家伙正在想着这个中秋怎么过才有意义,塔城路社区党总支及时送上讯息,小区内百岁老人朱晓华独自一人过中秋很是寂寞,于是,“曲苑之家”便开始准备礼物,与本社区的百岁老人共度了一个温馨的中秋节。
最后是依托“睦邻点”建设丰富党员活动。
街道“睦邻点”的建设已成为社区党员活动的重要载体。
桃园社区有个“温馨苑”睦邻点,这是以老党员和老劳模为核心的一个温馨点。
平时大家在一起读书、看报、谈论国家大事。
在去年七一节之际,“温馨苑”内点燃了86支蜡烛——祝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老党员、离休干部、团员青年、楼组长们共同聚在“睦邻点”负责人邵阿姨家,大家激情彭湃、感慨万千,深情回顾党所走过的难忘历史。
离休干部齐阿姨翻开旧相册,讲起了父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壮举;离休干部俞阿婆回忆起带领工友闹罢工的场景,烛光闪闪,泪光盈盈。
在这堂富有意义的组织生活上,大家慷慨激昂,抒发了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2、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作用,促进“睦邻点”的自治建设在嘉定镇街道社区“睦邻点”建设中,按照居民搭台,居民唱主角的原则,社区居委会始终扮演“指导员”的角色,而不是组织者。
正因为“睦邻点”从群众中来,所以大家关注的都是贴近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也正因为让群众自己唱主角,所以“睦邻点”也成为了居民自治的新平台。
首先是培育引导。
在街道“睦邻点”建设前,社区中也有些居民自发形成的“三三两两”的松散型活动小团队。
但有些居民聚在一起,喜欢说东道西,说长道短,不仅活动内容贫乏,而且经常引起矛盾。
如三皇桥社区的“睦邻点”,起初是几个老太太每天聚在一起的聊天室。
他们经常谈些婆媳关系等,说长道短的,造成不良影响。
“睦邻点”建设启动后,经过居委会的正确引导,老太太们把如何正确处理婆媳关系作为“睦邻点”活动的第一个主题,如今的他们,脸上各个都洋溢的笑脸,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在培育指导“睦邻点”建设中,居委会坚持“三指导“,即:一是发动社区居民推荐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热心人担任“睦邻点”的组织者;二是倡议和引导居民自愿提供活动住房;三是对他们的活动内容和基本台帐进行指导。
其次是因势利导。
社区自治是社区工作的根本要求,但也是个工作难点。
“睦邻点”是各居民自发形成的组织,它的建设也为社区自治搭建了新平台。
许多居委会因势利导,利用“睦邻点”逐步实现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银杏社区金地格林小区是一个综合层次较高的新小区。
可养犬的业主不少,怎样文明养犬成了广大居民所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