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褐煤自燃机理及阻化剂防自燃技术进展

褐煤自燃机理及阻化剂防自燃技术进展

2.1
触,煤体对氧进行物理吸附,放出物理吸附热;随 后发生煤一氧化学吸附并伴随化学反应,放出化 学吸附热和化学反应热。若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就 会引起自热。随着煤中的热量积聚,煤体温度不断 地升高。温度升高促使氧化反应更为剧烈,剧烈反 应又会放出大量热,升温速度进一步加快,形成正 万方数据
卤盐吸水液
卤盐吸水液阻化剂(如CaCl:、MgCl:、NaCl和 AICl,等的水溶液)主要是一些吸水性很强的无机 盐类,它们能使煤体长期处于潮湿状态或形成一
科学.1997.6(1):20--26
4结语
褐煤在我国储量丰富,但是由于变质程度低 而极易自燃,研究褐煤的自燃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阻化剂防灭火技术是国内外煤矿常用的防止煤自 燃的措施之一,但目前常用的阻化剂都有一定的 局限性,适应性广的阻化剂更是为数不多。为此, 今后在研究煤自燃阻化剂时,应选择一些能覆盖 煤表面活性中心的物质做阻化荆.还应该尽可能 考虑影响煤自燃的多方面因素,并与煤炭开采过 程相结合,开发价格低廉、无毒高效、工艺简单、操 作方便和适应性广的防煤炭自燃阻化荆。
此类阻化剂时必须慎重考虑其高温抗氧化陛能。 3新型阻化剂防自燃技术发展方向
3.1
阻化剂的复配技术
每种阻化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复配使用要
比单独使用效果好。例如三相泡沫就是将泥浆和 惰性气体泡沫复配的成功例子【9]。三相泡沫是将 不溶性的粉煤灰或黄泥分散在水中,要富含黄铁矿
基础上提出了阻化剂防自燃技术的发展方向。
为主,其次是羟基和羰基,甲氧基很少,这些基团 有随碳含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大量反应性较强 的官能团,使褐煤较易与空气中的氧作用,放出反 应热,自燃倾向性强。另外,褐煤所含杂质较多、可 燃性的挥发分含量高,以及含硫矿物多,也是褐煤 易自燃的原因之一。
2常用防自燃阻化剂
[参考文献】
[1]宋贝.周江红.我国褐煤煤化工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9]辜渡涛,王蒜明.三相泡沫防治煤炭自燃的特性及应 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29(10):971—9/4 [10]MengXL
retardancy organic Chu R z'Wu G G,etal.Study onflame of polyvinyl
气不能进入煤体;成胶反应产生NH,,可以稀释空 万方数据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1年第6期
Bergins
Mechanical/thermal dewatofing of
醇隔氧泡沫阻化剂是选取合适的发泡剂对PVA 凝胶进行泡沫化处理制备而成的新型泡沫阻化 剂。该泡沫阻化剂同样能有效减缓煤的氧化放热 速率,抑制煤温升高,具有优越的隔氧性能和良好 的稳定性,对煤质无影响,并且应用范围更广。成 本更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1年第6期
张静,等褐煤自燃机理及阻化剂防自燃技术进展
67
层水膜层隔绝氧气。利用水分蒸发吸收大量的热
量,减小煤堆的升温速率,从而中断或减缓自由基 链反应的连续进行,在一定程度可抑制煤自燃。最 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它具有负催化作用,即煤的 自由基链式反应中加入吸水盐类阻化剂,生成稳 定的链环,减缓或抑制煤氧气与表面活性自由基 团的反应速率【引。 董希琳得出,化学周期表中碱土金属的盐及 其氧化物对褐煤具有良好的阻化效果,其中ZnCl: 阻化效果最好,阻化率可达80%。93.7%【6]。 2.2铵盐阻化液
(上接第60页)孔,直到钻孔上端只剩50 cm左右 时停止,将准备好的快干水泥或锚固剂填入孔口, 再用湿的水泥将7L口塞实,撒上千水泥粉,固定好 孔口。⑦注浆24 h后,待浆液凝固变硬后,将压力 表与测压管相连,封孔完毕。
2.3测量数据
ii-,l^】1・j}l叛矗。:11。‘卜f、㈦小
通过上述的封孔测压方法,测得的瓦斯压力 更能接近真实值。由于第二次是带压注浆,使得浆 液充分的进入岩孔裂隙,大大提高了封孔质量。
tO
alcohol the
oxygen-insulating coal spontaneous
material by
prevent
combustion Science and
thermogravity
analysis[J].Mining
882—885
Technology,2010,20(6k
[11]孟献粱,楮謇智,吴国光,等.防止煤炭自燃用聚乙烯 醇皤氧凝胶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能研究[J].煤炭工
体N:或空气并添加极少量的添加剂(发泡剂和稳
泡剂),通过三相泡沫发泡器充分搅拌混合,形成 固体颗粒均匀附着在气泡壁上的大量富集的含有
气一液一固三相的体系。该技术特别适用倾斜开采
煤层,已成功应用于多家煤矿,取得了良好效果。 3.2新型凝胶阻化剂
但ca(0H):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与水混合后
容易形成崮液混合物,可对泵以及封孔器产生破 坏作用,还会阻塞煤体孑L隙。另外,Ca(OH):强碱
FeS:)发生自身氧化循环反应,主要产物是H:SO。 和Fe:(S04)3。Ca(OH):溶液能在已氧化的黄铁矿表 面和H:SO。、Fe:(s04),分别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H2S04+Ca(OH)2=CaS04+2H20 Fe2(S04)3+3Ca(OH)2=3CaS04+2Fe(OH)3 反应产物以及没有反应的Ca(OH):在黄铁矿 表面构成一层亲水性膜,抑制黄铁矿的氧化,使氧 化循环反应发生中断,从而达到阻化的目的。
本实验室开发的聚乙烯醇(PVA)隔氧凝胶阻
化剂HO—l J],是一种新型的凝胶阻化剂,其配方为 94.85%水、4%PVA、l%改性剂A、0.15%促凝剂B。
性、强腐蚀性,对设备的耐腐蚀性要求高。
2.4硅凝胶 硅凝胶主要是由水玻璃和同化剂组成,其中 固化剂一般为铵盐。在注浆或喷洒前将水玻璃和
试验结果表明,该隔氧凝胶能够在短时间内成胶,
3结论
通过在旧街煤矿的两个下向钻孔进行上述封

孔,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煤层瓦斯压力钡I定最难 解决的问题是钻孔周围裂隙漏气问题.解决此问 题的关键是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把钻孔周围的裂 隙密封住;上述封孔测压技术使“钻孔一裂隙一 岩体”紧密地成为一体,较好地解决了钻孔周围裂
程.2009(9):102—105
[J].科协论坛,2010(9):34 [2]万永周,高俊荣.肖雷,等褐煤的脱水提质研究[J].
煤炭工程.2010(4):75—77
[作者简介】 张静(1987一),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洁净 煤技术及煤化工方面的研究。 [牧稿日期:2011—06—23]
气和煤粒表面,使煤粒被阻化液湿润,随着水分的 蒸发,高聚物乳液凝聚成一层崮相层覆盖在煤的表 面,从而阻止和延缓氧气的进入,起到隔氧阻化的
热反应,能够吸收煤体的一部分热量,降低煤炭温 度,起到冷却作用;挥发出来的游离氨也能够捕获
煤氧化链反应中的自由基OH基,从而阻止氧化
反应的继续,起到抑制煤炭自燃的作用。同时,碳
固化后成膜,具有较好的塑性,能有效阻隔氧气进 入,使煤层中氧气浓度基本稳定在3%~6%之间 的时间长达63 d以上,能有效达到预防煤炭自燃 的目的。 3.3新型泡沫阻化剂 在聚乙烯醇隔氧凝胶阻化剂的基础上,本实 验室又开发了聚乙烯醇隔氧泡沫阻化剂。聚乙烯
同化剂分别配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并进行混合,
一定时间后凝固成凝胶。 硅凝胶可封闭煤中孑L隙。隔断漏风通道,使空
[3]Chfisdan
lignite[J].Fuel,2004,83{3):267-276 [4】邵俊杰.褐煤提质技术现状及我国褐煤提质技术发展 趋势初探[J].神华科技.2009,7(2):17—22 [5]郑兰芳.阻化剂抑制煤炭氧化自燃性能的实验研究 [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9 [6]董希琳,陈长江,郭艳丽.煤炭自燃阻化文献综述[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3(2):28—3】 [7]王卫国。刘士春.鲍杰.煤自燃阻化机理及物理化学复 配凰化技术[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6):74—76 [8]董希琳DDS系列煤炭自燃阻化剂试验研究[J]火灾
阻化剂是防治煤自燃的重要手段,其阻化机 理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破坏或减少煤体中反应 活化能较低的结构防止煤自燃;二是在煤体表面
形成一层保护层通过覆盖煤的表面活性中心来减
1褐煤自燃机理
煤的自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 程,关于煤炭自燃的起因和过程,自17世纪起到 目前为止学者们提出多种煤炭自燃学说,其中煤 氧复合作用学说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一致认同。
大分子结构中成为杂环氧。含氧官能团以酚羟基
0引

我国褐煤资源储量丰富,褐煤资源量3 194.38 亿t,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74%;褐煤探明保有资 源量1291.32亿t。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 12.69%E¨。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类,水分含量 高,氧含量高,挥发分高,发热量低,这使褐煤通常 被归为劣质煤类,再加上褐煤易自燃的特性,不适 合远距离输送,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主要采 用褐煤提质技术对褐煤进行干燥来解决褐煤的利 用问题㈣】。但是褐煤经干燥和部分干燥后,更加 容易自燃。因此解决褐煤自燃的问题对于提高褐 煤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褐煤的 化学结构和孔隙特征等来揭示褐煤自燃机理,并 对目前常用的几种防自燃阻化剂作一论述,在此
酸氧铵加热后产生CO:,可稀释煤体表面的氧气
作用。这类阻化剂的缺点是,高温下高聚物也参与
氧化反应,很快失去阻化作用。因此,在开发和使用
浓度。磷酸二氢铵的分解产物能在煤体表面形成 一层结构稳定的交联状固体物质或者碳化层薄 膜,冷却后变为脆性覆盖物,具有隔氧的功能。
2.3氢氧化钙阻化液 对于高硫褐煤来说,应选择能阻碍或中断黄
能源技术与管理 dai:10.39踟.i88n.1672—9943.201 1.06.027
2011年第6期
褐煤自燃机理及阻化剂防自燃技术进展
张静t,吴国光-,盂献梁1,张中彩1,孙奇2,梁霏飞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