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月13号中国史每日一练参考答案

10月13号中国史每日一练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青州兵2.士家制3.都督制4.领兵复客制5.送兵制6.北府兵7.府兵制8.折冲府9.募兵制10.牙军11.神策军12.留后13.保甲法14.八字军15.猛安谋克制16.领户分封制17.怯薛18.卫所19.锦衣卫20.绿营二、简答论述1.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简述辛酉政变及其影响3.论述天京事变原因、影响4.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的特点5.比较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6.论述1895~1919年中日两国的政治与文化关系。

7.论述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大论战青州兵:是曹操占据兖州后改编降卒中精锐者组成的军队。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曹操逃出洛阳,到陈留聚兵五千人,参加讨伐董卓的联军。

192年,青州黄巾军攻杀兖州刺史,曹操入据兖州,击败黄巾军,收受降众 30 余万,男女百万人口,改编其中精锐者,号称“青州兵”,从此势力大振。

士家制:士家制是三国时期魏国推行的一项军事政策。

魏制,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以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

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

士家制保证了曹魏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都督制:东汉末年以来,各地豪强大族纷纷建立地主武装。

他们归附曹操以后,曹操仍使统领各自的部众,这样有利于笼络豪强大族,但不利于统一指挥,于是在数只队伍之上设立都督,作为某一次战役或某一防区军队的统帅。

都督是中央官,其统领的军队也成为中央军。

曹丕即位后,正式建立都督制,都督是驻防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兼领一州或数州的刺史,由于都督权力过重,并且逐渐转化为地方官,导致后来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领兵复客制: 领兵复客制是东吴政权用来保障士家大族利益的一项制度。

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称复客。

同时,大族将领可以拥有私兵部曲,父子相传,兄死弟及,代代相袭统兵,即世袭领兵。

这样的制度被称为领兵复客制。

由于东吴政权的培植,江南豪族力量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南方的门阀士族。

送兵制:东晋时期实行的一种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制度。

规定方镇将领离职,政府送给相当数目的兵员,称为送故。

国家的兵员由此流入私门,成为私家劳动力,而又由国家提供给养。

从而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势力,削弱了国家实力,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北府兵:北府兵是东晋孝武帝初年,由谢玄组建的一支军队。

孝武帝继位后,谢安执政,他任命谢玄为兖州刺史,招募京口的北方流民和江淮民兵,训练一支精锐的新军。

因东晋时将京口称为北府,后谢玄又任徐州刺史,治京口,故时人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北府兵的军事实力使它成为东晋各政治集团争夺的对象,其将领也是左右东晋政局的重要力量。

府兵制: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肇始于西魏,由宇文泰创设,是西魏、北周、隋以及唐前期的军事制度。

府兵最初是职业兵,兵士皆入兵籍,不属州县地方管辖,其家属则单独编为军户。

隋改革府兵制,使府兵制下的军人同时也是均田制下的农民。

府兵免除租调力役,平时耕作生产,有轮番戍卫和随军出征的义务,出征时自备衣粮,兵农合一,寓兵于农。

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其民族色彩近乎消失。

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

折冲府唐代府兵基本单位名,由统军府改革而来,遍布全国各主要州,皆有名号,有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领所属备宿卫,出师则总领军器、粮草、物资、传点等事。

以善骑射者为越骑,余为步兵。

属员废置略有变化。

天宝中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停止上下鱼符及上番、发兵活动,天宝末虽保其官员和兵额,已有名无实。

募兵制:募兵制的实施是为了弥补府兵制难以为继而造成的兵源不足。

唐玄宗时期,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随着府兵制的破坏,募兵制日益盛行。

①723 年,玄宗募 12 万人宿卫京师,称“长从宿卫”,后改称“彍骑”。

②737年,募边镇戍兵,称“长征健儿”,又称“官健”。

③影响:由招募制的雇佣兵、职业兵代替了征兵制的义务兵。

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已基本被募兵制所取代。

募兵制实施后, 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使唐朝后期军事动荡不安。

牙军唐朝后期节度使的亲兵名称。

主将所居之城因建有牙旗,故称牙城。

唐代节度使的官署称为使牙,节度使专门组织一支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军队,叫做牙军,或称衙兵。

他们有时也被派到外地作战。

牙军是藩镇中最精税的军队,由节度使派遣心腹将领统管,是他们对抗朝廷﹑进行割据的重要工具。

由于牙军在藩镇军队中地位重要,故所得赏赐极为优厚。

他们往往父子相承,世代从军,姻族相连,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有的节度使反而受到他们的控制。

牙兵们稍不如意,就聚众闹事,废立主帅,有同儿戏。

唐后期不少节度使就是由牙军所废立的。

神策军唐代后期主要的中央禁军。

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驻守临洮城西的军队,安史之乱中,这支军队千余人奉调入援,后改编为皇帝禁军,并扩充发展成为兵力号称15万的最大的中央军。

神策军后被宦官控制,神策军的实际指挥官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均由宦官担任。

宦官控制神策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从而造成宦官集团长期专权的局面,它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有重大影响。

此军唐亡始废。

留后唐官名。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临死或有特殊事故时,往往以子弟或亲信将吏代行其职务,称“节度留后”。

也有掌权之将领于节度使出缺时自称“观察留后”者,事后多由朝廷予以追认。

唐后期藩镇往往因擅立留后而与朝廷发生争执甚至冲突,因此形成动荡割据局面。

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选取殷实之家中有“才勇”的人充当保长、大保长或都保长。

农闲时集合保丁,练习武艺。

每一大保须于夜间轮派保丁值班巡查。

实行保甲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同时也是募兵制向征兵制过渡的一种尝试。

八字军南宋初太行山抗金义军。

建炎元年(1127年),宋将王彦北进战败,与士兵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在共城西山坚持抗金,称八字军。

后王彦奉宗泽令,率部一万余人南归,八字军主力成为南宋正规军,其他各部仍在当地继续抗击金军。

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金代一种军民合一的基层组织制度。

猛安谋克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组织,阿骨打称帝后对其加以改进,扩充、整顿全国和归附部族的军队,推行猛安谋克制。

规定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民户壮丁皆是士兵。

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生产活动,战时自带器甲出征。

猛安谋克制不仅节约了开支,还使军队有较强的战斗力。

领户分封制:成吉思汗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打破了原来的氏族组织,实行领户分封制。

成吉思汗将全国的牧民按地区编为十﹑百、千﹑万户,各设长以统领之。

其中,万户长和千户长由成吉思汗直接分封。

封户平时畜牧生产,并须向领主提供赋役,若遇战争,则要在领主的率领下作战。

这种领户分封制是一种军政合一的体制。

怯薛:蒙古和元朝的禁卫军。

成吉思汗称汗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即禁卫军。

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可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

怯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武装力量。

卫所“卫所制”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

明代开国初期,国家财力有限,为了满足壮大武力,扩充兵员的需要,朱元璋开始设置卫所,军民分籍,实施“卫所制”。

“卫所制”规定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为“籍选”,即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而来,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

军户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

为了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戊守、屯田。

战争时期,则临时充军从征调发;和平年代,则归还卫所耕地种田。

屯田耕作收获所得用来供给军户的生活和正军之所需。

卫所制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军士及官属军籍。

每一卫所的驻地固定,军士数额固定。

明宣德以后,伴随着边患的日益加剧,边境紧张局势的步步升级,“卫所制”日益废弛。

直到明朝灭亡,卫所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彻底消失。

锦衣卫原为明代皇帝的侍卫,后演变成特务机构。

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而且可不经司法部门从事侦察、逮捕及审问活动。

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

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合称厂卫,均为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

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

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绿营清朝常备兵之一。

顺治初年,清廷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

在清代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干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都曾起到重要作用。

绿营主要是步兵,分为战兵和守兵两种,此外尚有马兵(骑兵)和水师。

其营制分标﹑协﹑营﹑汛四种。

绿营的军职,以提督为最高,节制总兵以下各级军官。

地方绿营基本任务是“慎巡守,备征调”,此外还担负差役﹑西北用兵﹑东南海防和边防﹑屯戍﹑河工﹑漕运﹑守陵等任务。

绿营的这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发挥了臂指相使的镇压功能,成为清王朝维护其统治的主要支柱和武装力量。

清代中期以前,绿营尚称精锐。

但以后承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腐败,屡战屡败。

于是自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再次以武力打败了中国,并压迫清政与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条约制度至此基本形成。

这一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中国丧失了更多得权,便利了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侵略中国。

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沙俄则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使用权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空前蹂躏,开始了中国大片丧失领土的历史。

通过条约西方扩大了通商口岸,其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大到东北、长江流域,而且条约还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游历、经商,从此西方的影响日益从沿海向中国内地渗透;根据不平等条约,中国海关的外籍税务司制度正式建立,它虽然在中国海关的近代化上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西方国家却以之控制了中国海关,它们也往往利用税务司来干预和影响近代中国政治和外交。

子口税的实行实际上压低了中国关税,这一切都进一步加深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对清政府的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