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问题。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C )A.蹴.尔而与之(cù) 故不为苟.得也(jù)B.一豆羹.(gēng)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ǔ)C.死亦我所恶.(wù) 乞人不屑.也(xiè)D.一箪.食(dàn)乡.为身死而不受(xiāng)2.选出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D )A.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得到B.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C.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D.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加什么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用脚踢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D.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与死者使:让(如果,假如)B.则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患:祸患C.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D.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好处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患:担心C.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D.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6.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死亦我所恶恶:凶恶B.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C.妻妾之奉奉:侍奉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开辟,开拓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这样,这种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A.二者不可得兼B.故患有所不辟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9.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B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C )A.故患有所不辟也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此之谓失其本心D.乡为身死而不受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C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而戍死者.同十六七B.行道之.人弗受而不知人之.乐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山峦为.晴雪所洗D.此之谓失其.本心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概推测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D )A.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4.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C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B )A.舍生而.取义者也并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转折..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是以谓之.代词..“文”也 D.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16.下列句中加点的“为”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A.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C.乡为.身死而不受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A.此之谓失其本心B.然则天下之事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无丝竹之乱耳18.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A.得之.则生B.蹴尔而与之.C.呼尔而与之.D.行道之.人弗受19.选出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项(A)A.学而不思则罔B.窥镜而自视并列C.呼尔而与之顺承D.执策而临之修饰20.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学而不思则罔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D.朝而往,暮而归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2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A.于是入朝见威王。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鱼,我所欲也。
D.必为有窃疾矣。
2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4.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 )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B )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
25.下面对本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2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B )A.《孟子》是记录战同时期思想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B.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因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27.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文中第二段用“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
C.“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
D.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这些句式使得行文流畅,正反对比,论证严密,语气连贯,突出中心。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义”,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29.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从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可以看到作者所认可的是“人性本善”。
B.第一段将鱼与熊掌二者对比,论述生义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C.第二段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从反面举例论证了论点。
D.第二段中作者用“是亦不可以已乎”呼吁这种重利轻义的行为该停止了。
30.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1.以下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孟子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第二自然段开头是直接阐述道理。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C.在作者看来,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能保持不动摇的就是“贤者”。
D.作者善于将比喻、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有机结合,从而使论证生动而严密。
32.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C )A.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B.作者认为,路人不接受嗟来之食,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C.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论证,属于对比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D.“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的做法。
33.本文的中心观点,同时也是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文中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在孟子看来,在“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37.在孟子看来,不辨礼义地接受万钟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6.所恶有甚于死者37.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38.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孟子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