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抛石施工方案(新)

抛石施工方案(新)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施工方案工程名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防潮堤工程设计调整编制人:苏乃爽主管:任宁编制单位: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日期: 2016年8月3日目录1. 编制依据 (2)2. 编制说明 (2)3. 工程概况 (2)3.1. 工程概述 (2)3.2. 工期要求 (3)3.3. 自然条件 (3)3.3.1气象条件 (3)3.3.2设计水位 (4)4. 工程特点分析 (4)5. 施工总体安排 (5)6. 施工方法 (5)6.1. 工程概述 (5)6.2. 工艺流程 (5)6.3. 施工方法 (6)6.3.1施工前准备 (6)6.3.2石料倒运 (6)6.3.3测量放线 (6)6.3.4宽肩台及护底块石抛理 (7)6.3.5测量验收 (8)7. 质量检验标准 (8)7.1. 质量控制标准 (8)7.2. 质量控制措施 (9)8. 措施计划 (9)8.1. 质量保证体系 (9)8.1.1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9)8.1.2质量保证措施 (10)8.2. 安全保证体系 (11)8.2.1安全生产的原则和目标 (11)8.2.2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 (11)8.2.3安全保证措施 (12)8.2.4船舶防台措施 (12)8.2.5船舶防突风措施 (13)8.2.6施工船舶防风要求 (14)附表 (15)1.编制依据施工合同设计图纸(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防潮堤工程设计调整)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 154-1-2011)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 257-2008)2.编制说明本施工方案着重讲述了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防潮堤工程设计调整后二片石垫层、宽肩台和护底块石补充抛填工艺流程、施工方法、质量检验标准、保证措施等,用于指导施工,宽肩台抛填采用2000m³甲板驳装运石料,小平板驳进行石料倒运,反铲进行抛填、平整和理坡,二片石垫层和护底块石采用2000m³甲板驳装运石料,小平板驳倒运石料靠定位方驳进行水上抛填。

本工程施工重点为石料的供应,石料规格的控制,抛石顶面标高控制及边坡的坡比和边界控制,有效工作时间的充分应用。

3.工程概况3.1. 工程概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防潮堤位于莱州湾西岸北段、黄河三角洲凸突部位的正规日潮区地处我国温带系统风暴潮灾害频繁、最严重的渤海湾和莱州湾边缘以及北上渤海台风的主要途经或主要影响区域,风暴潮影响较频繁和较严重。

2010年东营市政府启动了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防潮堤工程建设。

本工程位于东营港南部,北接孤北防潮堤,南连孤东防潮堤,总长约7公里,工程建成后与孤北孤东防潮堤共同构筑完善的防潮体系。

本工程于2011年9月30日开工准备入场,2012年8月大堤合拢,2013年6月完成挡浪墙及镶面石施工。

工程自合拢后基本形成封闭的防潮体系,就开始对东营港经济区的建设起防护作用。

根据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官网数据。

自2013年10月至今,渤海发生风暴潮达30余次。

尤其是2015年11月连续三次大风暴潮,景观平台和护底部位出现损坏,风暴潮大浪持续时间之长,破坏力之大十分罕见。

防潮堤风暴潮损失情况出现后业主立即协调各参建单位召开专题多次专题会议,并提出了维修加固方案。

本标段施工区域起讫桩号为K3+870~K6+900,总长3030m,采用重力式抛石结构。

宽肩台采用600~100kg块石进行补充抛理,顶宽为12.5m,边界以1:2的边坡放坡到原泥面。

宽肩台外侧为块石护底,块石护底采用150~200kg块石进行补充抛理,顶宽为20m,边界以1:3的边坡放坡至原泥面。

本工程工序抛填石料约26.19万m³(不含堤身沉降量)。

宽肩台在波浪作用下将产生变形,并逐渐形成区域动态平衡状态。

本工程石料均为外部购买,通过2000m³甲板驳进行海上运输,在距离施工位置合适的水深位置进行下锚停泊,通过船载反铲进行石料倒运,将石料倒运至小平板驳再运输至抛填区域用反铲进行抛理。

施工断面示意图见附图。

3.2. 工期要求计划开工日期:2016年8月5日计划完工日期:2016年11月10日3.3. 自然条件3.3.1气象条件工程所在区域经资料分析,海上年有效作业天数约为150天,根据气象资料,霜冻及冰期一般发生在12月上旬至翌年2月末,冰封期冻深约20~30cm。

本工程施工地点位于渤海湾西海岸与莱州湾交汇处,施工期各个方向的风向对工程均有影响。

春、秋、冬季以NW、NNE、NNW、ENE、NE为主要强风向,夏季以NNE和SSE向为主,全年大于等于6级以上的强风出现频率为3.95%,强风向和次强风向分别为ENE、NNE、NNW,最大风速为21.0m/s。

主浪向和强浪向均为东、东北向,为外海风浪,由于近海大陆架较浅,外海风浪会带来较大增水,易形成涌浪,风停后有较长时间的消浪期。

本工程所在海域难以预测的突风和突雾较多。

本次修复工程恰逢秋季,现场天气变化较为频繁,突风时有发生,且不排除台风发生的可能性,且因原防潮堤在顺岸流的作用下前沿水深加大,若有风暴潮天气现场风浪会变得更大,冲击力更强,原防潮堤所面临的压力更大。

3.3.2设计水位本工程高程系统以国家85高程系为基准,坐标系为西安80坐标系。

设计高水位:0.9m;设计低水位:-0.8m;100年一遇高水位:2.62m;平均水位:0.11m。

4.工程特点分析(1)海上施工受风、浪、雾、霜冻、寒潮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施工区域突风时常发生,风势大、风速快、破坏力强,且难以预报;主浪向和强浪向均为东、东北向,由于近海大陆架较浅,外海风浪会带来较大增水,易形成涌浪,风停后有较长时间的消浪期,对现场施工考验极大。

(2)本工程施工期间现场各类施工船舶机械较多,需合理安排施工步距,合理调配各施工船舶机械的施工顺序。

(3)施工区域水深较浅,需对吃水较深的2000m³甲板驳装载的石料进行二次倒运,方能运输至施工区域进行抛理。

(4)本工程宽肩台抛填中,石料规格为600~1000kg块石,石料规格较大,且部分石料需进行码放和理坡,施工难度较大。

(5)本工程150~200kg护底块石,厚度不足1m,对抛石施工和石料规格要求较大。

(6)本工程工期紧、任务重,石料需求量大,需对石料供应进行重点关注。

(7)本次设计调整系原防潮堤的设计调整主要是根据原防潮堤成型后由于风暴潮影响前沿受到严重冲击的问题而做出的一系列改善。

(8)由于风暴潮影响,原防潮堤前沿被冲深,由于水深的加深在以后的风暴潮来临时会造成更大的风浪,对方抄底的冲击力会更大。

(9)原防潮堤已经形成且具备防护作用,因此施工中需特别注意原防潮堤的成品保护,保护原防潮堤不被设计调整所破坏。

(10)本工程涉及到原景观平台的拆除,需将原景观平台用破碎锤破碎至混凝土底部,并且将碎料进行清除,用600-1000kg块石进行替换填充。

5.施工总体安排(1)施工顺序:本工程宽肩台及护底块石的抛填总体施工顺序为自南向北施工,在土工软体排及二片石施工完毕之后随即进行施工。

施工从开始一个工作面随着土工软体排的铺设逐步增加工作面同时进行抛石。

(26.施工方法6.1. 工程概述本工程施工长度为3030m,抛石总量约26.19万m³,宽肩台采用600~1000kg块石,顶宽12.5m,边坡为1:2,块石护底采用150~200kg 块石,顶宽20m,边坡为1:3。

6.2. 工艺流程施工前准备→石料倒运→测量放线→现场块石抛理→测量验收6.3. 施工方法6.3.1施工前准备施工前首先进行技术交底,联系好石料来源,安排好施工机械,校核好施工测量设备等。

由于施工区域内海况较差,因此选用抗风性能较好的船舶进行现场作业。

选择好施工位置后,开始施工之前将反铲用平板驳运输至施工现场的原景观平台上,或者从现场堤顶下至景观平台,但须做好成品保护措施。

护底块石和二片石垫层施工之前需对定位方驳的船载GPS进行校核,并且将施工图传输到船载电脑上去。

并且根据船载GPS 进行入场定位,定位方驳垂直于防潮堤轴线方向并横跨于护底块石及二片石区域的正上方,前后均采用八字锚位进行下锚,船艏或船尾一端为带缆。

6.3.2石料倒运本工程所有宽肩台及块石护底所用石料均来自于海上运输,由于施工区域内水深较浅不能满足2000m³甲板驳的吃水要求,因此需要用100~200t平板驳进行二次倒运方能进行现场抛石施工。

2000m³甲板驳从石料产地进行装船后运输至距离施工现场最近且水深满足船舶满载吃水的位置进行停泊,每艘甲板驳配1~2个反铲,按照甲板驳卸料最快的原则,每条甲板驳配4~5艘平板驳进行石料倒运。

石料倒驳过程中反铲尽量放低,需要特别注意石料的坠落现象,防止损坏船舶和船舶搁浅问题的发生,每一次卸载的位置设置警示标志。

6.3.3测量放线采用已经校核的GPS随着宽肩台从岸边到海侧的不断推进进行陆上测量放线,不断测量宽肩台抛填的边线位置,待抛至设计坡肩位置时进行坡肩标的架设,宽肩台出水后每50m设置一个坡肩标,坡肩标用竹竿制作,护底块石水下设立浮标。

宽肩台在坡肩位置按照1:2的坡度进行边坡放线,方便反铲进行理坡,护底块石在坡肩位置后按照1:3的坡度进行抛石。

6.3.4宽肩台及护底块石抛理本工程宽肩台和护底块石抛理均分一层进行,一次性成型,宽肩台施工时根据以往施工经验预留15cm沉降量,即顶标高抛至+1.65m,护底石预留15cm沉降量,施工顶标高分别为-2.55m、-2.05m、-1.55m。

此部分沉降量为施工后预留沉降量,施工期沉降根据原防潮堤施工时测量约60-80cm。

靠近步行道的位置根据现场情况若出现被冲击破坏地较严重的地方,先将外侧宽肩台进行抛理加固形成防护后采用稍小一规格石料进行抛理,与原防潮堤形成过度垫层效果,平台被破坏位置较为严重的采用破碎锤将原3m步行道进行破碎后重新进行混凝土浇筑及花岗岩的砌筑。

块石抛理施工时,石料从2000m³甲板驳经平板驳倒运至施工区域时,通过陆上反铲进行卸船抛填,从近岸端向远岸端推进。

宽肩台抛至施工标高之后近岸端7m位置以内需均匀码放,采用反铲对抛填的宽肩台进行平整,在坡肩位置根据测量放线进行1:2边坡的抛理。

二片石及护底块石抛填施工中,平板驳装载石料运输至定位方驳侧舷位置,方驳上抛石指挥人员根据测深水砣的读数进行抛石指挥,用反铲进行抛填。

水上抛填过程中用测深水砣勤打水,保证不漏抛,确保抛石的标高及轮廓线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护底块石边坡为1:3,边坡位置进行抛石时需要加密打水砣的频率,保证边坡符合设计要求。

带有景观平台位置,首先进行外侧宽肩台的抛填,待形成临时防护之后将原来景观平台用破碎锤进行破碎清除,要求将原来的景观平台破碎至混凝土垫层底部,并将所有的混凝土进行清除,拆除预制混凝土方块时,破碎拆除至平均潮位即0.11m以下,将所有破碎的废料外运进行弃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