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浅析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浅析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随着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发展,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听到音乐的旋律,通俗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俗音乐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经沧桑、风雨摇摆,中国通俗音乐,不管是从创作形式上还是从创作内容上,都朝着多样化发展着,并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人们社会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俗音乐从广义上讲包括流行音乐、布鲁斯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等;从狭义上讲包括我们日常口头上所说的流行歌曲(也可以称为通俗歌曲)、流行器乐曲(例如爵士萨克斯管音乐、爵士钢琴音乐等)以及衍生出来的音乐剧(音乐与戏剧的结合)等;它是19世纪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众化的音乐,后来扩展到美国,在美国发展成熟,由美国传遍世界,形成了一种超越国家、民族的音乐艺术流派。

中国的通俗歌曲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细数中国通俗歌曲真正得到的长足发展,还是要从改革开放后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中国通俗歌曲的起步阶段。

经历了战乱迫害和自然灾害的中国百废待兴,一片萧条。

党和政府反省自身不足和政策上的失误,总结经验后指出中国应该走改革开放之路。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国家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运动越演越烈,人们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着许多原有的传统观念,开始解放思想,接受新鲜事物,放眼看世界,向世界人民学习。

思想解放的潮流不仅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也渗透进了当时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反应在歌曲上则表现为,中国通俗歌曲的大量出现和中国通俗歌曲被广泛认可与流传。

这一时期的通俗歌曲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并且带有一定的创新性。

对于通俗歌曲的创作打破了以往固守成规的创作方向,将歌曲的思想和中心逐渐从歌颂大家庭的政治歌曲转向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世界的领域。

下面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后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这段时间里,中国通俗音乐主要是以港台流行歌曲居多,其间尤其以台湾流行歌曲居多, 例如邓丽君的演唱曲目就占绝大部分:《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就出自于这个年代,还有香港歌手谭咏麟的《水中花》、《朋友》和《爱在深秋》等。

大陆的李谷一的《乡恋》、《妹妹找哥泪花流》,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等。

1986年北京行了一场百名歌手聚集的演唱会,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群星歌艺表演,从而促进了流行乐坛的快速发展,郭峰演唱的《让世界充满爱》和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代表了流行音乐在大陆的开始兴起。

80年代初的流行音乐更多的是歌颂或反映当时国家的经济政治或文化,1986年也被作为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充满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更是一条分水岭,因为它从音乐内容上划分了我国前后时期不同的社会特点,此后旳流行音乐更加的具备本土特色,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我国的流行乐坛也通过卡带的形式引入了大量的外界音乐元素, 许多词作家、曲作家抄录下曲目再进行多遍的练习编曲和酝酿音乐风格。

布鲁斯音乐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而热爱布鲁斯风格的音乐家也成为了中国流行乐坛创作主力队伍。

这一时期流行音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西北风”的兴起。

西北风就是风行全国的北方民歌风的流行歌曲热。

西北风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创作逐渐摆脱了模仿的阶段渐渐进入成熟,西北风的出现为中国流行音乐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这种风格的歌曲表现的大都是“大我”的豪情壮志,具有豪迈粗犷的风格,演唱风格一反过去的轻歌慢唱的传统,采用直抒情怀的“喊唱”方法,具有宣泄的演唱风格。

西北风的出现使中国的流行音乐具有了民族化的特点。

二、20年代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这一时期由于创作表演风格的雷同及人们审美的疲劳,通俗音乐的发展区域缓慢。

与此同时,由于亚运会在中国的举办促使这一时期亚运歌曲的繁荣。

1990年随着电视剧《渴望》的播放,出现了全国的《渴望》热,而《渴望》里的电视插曲也在全国传唱开来;这一时期卡拉OK传入中国,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迅速传播开来。

随之,卡拉OK风靡全国,走进了千家万户,卡拉OK歌舞厅也像雨后春笋般到处可见。

各地及中央都举行卡拉OK演唱比赛,大大的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摇滚乐的发展也从地下浮出水面,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人们对流
行音乐的态度越来越宽容,摇滚乐迅速发展起来,大量的摇滚乐队成立,形成了自己的观众群,摇滚乐对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签约制的形成。

大陆流行歌手长期处于单打独斗、自生自灭的状态,签约制这种国际通用的流行音乐商业运作方式的引进和实行,使得歌手有统一的管理、包装、宣传,使得大陆的流行音乐能从调整的状态中走进新的生机。

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由于通俗音乐的运作机制开始完善,音乐界开始普遍实行签约制、经纪人制、版权制,使音乐的发展更加正规、有序;唱片发行量大大增加,如李春波的《小芳》,发行量就达到200 万;流行歌曲广泛流行,如《涛声依旧》《走四方》《爱情鸟》《一封家书》等;一大批歌手脱颖而出,如高晓松、李春波、白雪、林依轮、甘萍等;流行音乐会大量举办;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受到重视,许多关于流行音乐的研讨会在各地举办。

大陆流行音乐在这一时期出现繁荣还有原因就是政府对港台流行音乐进行了管理和调控,对港台流行歌手演出市场、港台音响制品在大陆的出版发行等都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管理。

为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后,由于电视广播网络的逐渐普及, 国外的通俗音乐大肆入侵内地乐坛, 因此越来越多的音乐风格出现了, 这时候出现了一大批年轻的歌手和很多时尚的原创歌曲,如周杰伦的《双截棍》、王力宏的《唯一》、刀狼的《情人》等, 与此同时, 网络歌曲也出现了, 如庞龙的《两只蝴蝶》、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等, 这个时期的通俗音乐总体地体现了一种多元化与融合性。

尤其是进入20世纪,通俗音乐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采用明快节奏和难以辨认的吐字发音的《甩葱歌》,龚琳娜的《忐忑》和萨顶顶的《万物生》等。

多种唱法的结合,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通俗歌曲的表现形式。

社会环境的需求、音乐本身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都为表演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对舞台艺术综合能力的把握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音乐风格的多变和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体现了中国流行音乐正逐步走向成熟,逐渐与世界流行音乐接轨。

通俗歌曲的多种唱法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将不同的演唱风格或演唱方法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好听的歌曲。

比较成功的典范有周杰伦和费玉清合作演唱的《千里之外》,这首歌就是将两种完全不同的演唱风格结合在了一起;周杰伦和宋祖英合作演唱
的《辣妹子》更是将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

还有一种创新的表现形式在进年来受到广泛好评,就是以反串的形式进行演唱。

在这一领域表演突出并受到广泛好评的是李玉刚的反串,他的男唱女声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塑造十分逼真,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还有多种唱法共同演绎同一首歌曲的表演形式,如通俗与美声、民族、原生态共同演唱等方式。

虽然就今天看来,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地发展,但是相当于体系完整的欧美和韩国来说,中国通俗音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倾向于欧美音乐,还有韩国的音乐,这点从国外艺人来中国开演唱会的现场就有明显地表现。

他们所运用的音乐技术和理念,我们应该认真去学习研究,并且去借鉴, 例如在作曲、编配、演唱、台风等方面加以借鉴。

当然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糟粕, 其中的糟粕我们应该舍弃。

只要音乐人不停地进行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通俗音乐将会以自己独有的风格屹立世界前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