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
携手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数学教学魅力
培新小学王莹莹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在课堂上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利用,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强调一种高效和谐与自然融入,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改善。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高效整合,是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有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相结合,就是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
验并不丰富,零散的生活体验与系统的数学体系还是存在不可愈合的鸿沟,因此对于那些无条件参加或者不便参与亲身体验的活动,通过形象、直观、并富有童话色彩的动画的课件创设了真实的购物的情境,旅游买票的情境,旅游住房的情境,旅游坐车坐船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给人于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同时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

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二、多媒体技术生动的创设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借助多媒体演示,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建构”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射线,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的。

又如,学习“平行线”时采用动画的方法来演示两条平行线向两端无限延长到尽头,让学生直观想象,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局限。

例如,在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时,为了形象地展示抽象的概念,曾有教师设计了如下情境:一只可爱的小蚂蚁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条边走一圈。

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色彩丰富的特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有的情不自禁地用手指随着小蚂蚁在课桌上划一圈,充分感知,建立周长表象,为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架起了桥梁。

这样的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使枯燥的统计教学显得生动,富有活力。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多媒体课件通过数一数、比一比、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

再此基础上让学生猜一猜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试一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其他图形。

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变幻图形,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将一部分变化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图形间的关系。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只会长方形的。

观察思考,教师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然后讨论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底与长、高与宽的关系,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自然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再引导学生说出字母公式。

再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一改过去图解或手动讲解运动的情况,将静态的图转化为充满生活气息的动态情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巧妙地演示着物体地运动地点、方向、距离等变化情况,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递方式变为学生感兴趣地方式。

这样的教学学生怎能不喜欢,求知欲当然强。

三、多媒体技术轻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化简为繁。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生动呈现难以操作的内容。

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这一难点。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把圆2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圆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并分别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份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

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

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

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端点
(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圆,让学生感知圆的过程。

接下来,将画圆的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画圆”的完整信息,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和要领。

借助多媒体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过去的教学方法是用图解分析题意,本来是运动的,却以静态的图出现在黑板上。

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使两个物体(人或车)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

四、运用多媒体使练习多样化,增强训练密度,实现精讲多练。

练习课是新课的补充和延续,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练习、总结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要有计划地巧妙指导,让学生练中取乐,练出技能。

在练习中,利用多媒体,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

计算机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

这种独具特色的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

总之,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应积极借鉴和吸收传统教学设计
的原则。

在保留“传递——接收”式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