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个人工作总结数字化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XX给大家带来了优秀的数字化个人工作总结,大家一起来学习吧!数字化个人工作总结(一)一、进行网站改版,融入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XX年南通档案信息网在开通七周年之际进行了第四次改版。
此次改版较前三次具有不同的意义,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为加快“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提高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水平,改版后的南通档案信息网作为“中国南通”政府网站子网站之一,集中到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主机房,加入统一的数据中心,从而实现高性能的网络传输和高安全性的防护体系。
改版过程中,在网站的栏目设置及内容上,仍然以政务信息公开,提升服务水平为指导思想,围绕政务公开信息注重完整性、服务类信息力求有深度、公共参与信息提高透明度来拟定改版方案。
特别是网站的首页综合局领导和各处室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大的调整,体现图文并茂和有序归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还增加了南通历史文化元素,增设了“南通印象”、“文博馆群”等子栏目,点击率较高的“以案说法”、“档案里的故事”和“地方掌故”等栏目充实了信息量,增加内容约三十多万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二、拓展网络功能,确保数据快捷检索和有序管理局域网自XX年开通以来,为馆藏档案的查询利用提供了准确快捷的服务。
为进一步发挥局域网的作用,今年局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于从多方面拓展了网络功能上。
一是完善并拓展档案管理软件功能,对原有的“档案鉴定与销毁”、“档案统计”等功能进行了改进,使操作更加方便;增加了档案的“划控”功能,实现了档案划控的在线操作。
二是进一步充实数据库内容,加大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进程,新增电子目录41万多条,全文数据100多万页。
建成了232万多条的目录数据库和422万多页的全文数据库。
三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在建立照片档案、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平台,整理出包括婚姻、介绍信、干部任免、清房、知青等事关民生的电子目录,并对这部分档案优先数字化,建立了38万多条目录和38万多页全文的民生档案数据库。
三、加强基地管理,推进档案全文数字化XX年数字处理中心主要任务是推进利用频率高的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年初为保证完成一级馆的目标任务,组织员工克服畏难情绪,对去年的遗留难题万条利用频率高的档案目录无法实行全文挂接进行攻关,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逐条核对,如期完成了任务。
经过员工的努力,完成馆藏档案数字扫描126万多页。
四、正常视频采集,加强数据库安全管理继续做好专题声像档案南通新闻的视频采集、编辑、编目、刻录光盘等系列工作,按归档要求著录条目2551条、刻录光盘212张,制作市领导重要活动专辑25张。
为加强本局(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定了本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和保密管理规定》,规范管理馆藏档案电子数据,做到专人专机专用,数据的导入导出使用专门的移动存储设备,及时更新杀毒软件,从源头上防止病毒和数据的丢失;及时存储备份数字处理中心产生的全文数据,做到所有馆藏档案电子数据光盘一式两套,一套封存,一套利用;除视频档案外,所有电子数据都进局域网保存。
数字化个人工作总结(二)近几年来,我区档案信息化工作以上级档案部门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具体部署为指导,紧紧跟随并积极参与“数字玄武”电子政务建设,在提高思想认识,争取领导支持,健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稳步加快推进,使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和较好成效。
现将我们的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不断完善档案管理软件,着力打造全区档案数字化应用平台。
早在XX年,我们即研发网络版“电子政务的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区机关各部门、各街道全面应用,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发生了变革,并被称为“玄武区电子政务高速公路上跑的第一台车”。
同时,系统的应用也为“一文一件”立卷改革打下基础,XX年我们未经试点即在全区全面推开,并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该系统XX年通过市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组给予了“在国内档案系统处于领先水平”的评价,标志着我区档案工作从此迈入了信息化轨道。
XX年,我们抓住区“数字玄武”第三期工程建设的机会,将系统加以完善后,移植融合到升级改造的区oa系统中,建立了电子文件中心、现行文件中心、区域目录中心和数字多媒体数据中心,初步建成了全区档案数字化应用平台,档案管理系统与oa系统的融合,为电子文件的规范管理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档案馆工作的信息化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该系统被评为XX年度全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同时针对数码照相机的广泛使用,照片档案载体的变化情况,我局与有关单位共同研发了《数字声像档案光盘系统》,并于通过省市档案局项目验收,填补了数码照片档案规范管理的空白。
二、建立健全各类数据库,逐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进程。
几年来,我们以建设数字档案馆(室)为长远目标,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特色档案为重点,并从资金保障程度等实际出发,形成了馆藏档案分门别类、有先有后、逐步实现的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指导原则。
一是建立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
目前已全部完成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共建有案卷目录、文件目录、开放目录、资料目录和各类专题目录计95万多条。
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题目录包括婚姻、独生子女、建筑执照、招工、知青、环保、公证等,共计47万多条。
二是建立馆藏档案全文数据库。
一方面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外加工形式,已完成馆(室)藏档案150多万页数字化加工;另一方面对全部馆藏照片(感光胶片)和录音录像(磁带)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
各类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按与外网物理隔离的要求,实行专机录入和查询利用。
三、认真办好局馆档案网站,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宣传服务功能。
在“政府上网年”的1999年始建局馆网页的基础上,经过三次全面改版,调整并大幅度增加了内容,局馆网页中的“玄武大事记”和“媒体报道”2个全区性栏目也设在了区政府网站的首页。
在区政府历年的电子政务建设考核评比中,因我局的网站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和信息报送等工作成绩较为突出,曾经连续4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我区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随着“数字玄武”不断升级改造,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待及时跟进,电子文件的规范管理和现行文件的网上即时收集、发布尚未真正实现,馆(室)藏档案数字化的步伐不大,与各类数据库建设相关的存储系统和硬件问题尚未解决等,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先进地区、兄弟区县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今年,我们正在制定了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是按照数字档案馆(室)基础设施的要求,做好网络基础架构、技术路线、软硬件配置的规划和实施。
二是不断优化和完善全区档案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各项功能。
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引进管理系统中,实现在线监察考核;在系统设计中增进人机互动性、亲和力和趣味性;利用先进的检索技术提高档案资料查全率和查准率;增加数据比对功能,保障数据准确安全;在数字多媒体管理系统中参照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标准,保证归档的多媒体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是抓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逐步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及增量档案电子化的工作,依据档案行业标准,建设电子文件中心,从源头上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可用,为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室)奠定基础。
最近,已将规划向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作了汇报,有待于区政府的论证和确定。
档案信息化工作每前进一步,都会面临许多新问题,都要解决许多新困难,而且工作做得越多,这些问题和困难也越多。
要跟上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档案工作者任重道远。
档案信息化的千里之行,既要有力争跨越式前进的气魄,也要靠跬步不止的务实精神。
数字化个人工作总结(三)XX年,栖霞区档案局适应国家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依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XX~XX年)》、《南京市档案信息化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主线、以省市要求为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全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框架内,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加强电子文件管理为重点,逐步实现重要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和服务网络化、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档案信息工作法制化,努力构建栖霞特色的档案信息服务多元体系。
一、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度保障栖霞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从启动开始,便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XX年新馆建设工程中,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同步开展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规划与设计,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配备设施、预留条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更是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投入资金160余万元,用于区档案馆软硬件设施的提档升级,为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
同时,区政府信息中心辟出专门ip地址,用于区档案信息系统内部局域网敷设。
成立了栖霞区声像档案管理中心,区委副书记亲自担任中心主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以及分管副区长担任中心副主任,足见区委、区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的认识。
面向全区各街道、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转发了区档案局(馆)拟定的《南京市栖霞区档案信息化实施意见》,为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全区70多家机关部门、街道、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号召,做到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设备到位、场所到位,实现自身档案室与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达标。
二、购置设施、搭建网络,推进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正逐步被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电子化办公模式所取代,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栖霞区档案局着重从硬件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着手。
1、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
目前共购置服务器3台、计算机43台、投影仪1台、交换机1台、显示屏1台、触摸屏1台、刻录机3台、扫描仪2台、打印机4台、复印机2台、计算机自动控制温湿度记录设备1套,以及摄像机、照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等多种硬件设施,极大方便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
全区70多家机关部门、街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室也配套购置计算机100余台,栖霞区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达100%。
2、强化软件设施建设,搭建档案信息化网络平台。
栖霞区档案局借创建江苏省特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国家二级馆的有利契机,先后投入经费160多万元,为档案局(馆)设立独立门户网站、搭建文档一体化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构建全区档案信息系统局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