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自卑心理案例及分析.doc

大学生自卑心理案例及分析.doc

案例:
李某和小况是大学同窗好友,毕业后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聚餐。

小况家境、工作都比李某好,每次吃饭都抢着付钱,李某竟认为小况是在故意炫富。

于是,心理失衡的他起了杀心。

因为贫困,李某从小就不愿提起自己的家境。

小况(化名),李某的大学同学兼好友。

每次一起吃饭,条件较好的小况总是抢着埋单。

谁能想到,李某会在意这件事,并由此心生嫉妒、心理失衡。

最终,李某残忍地杀害了小况,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1989年,李某出生在重庆市梁平县的一个乡镇。

父母都是农民,靠务农维系一家四口的生计。

李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但他从小就很懂事,读书时学习成绩很好。

由于是家中长子,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为减轻家庭负担,李某的妹妹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和支付哥哥的学费。

长得一表人才,对人彬彬有礼的李某,因自尊心很强,除了几个好朋友外,很少也不愿提起自己的家庭情况。

小况也是1989年出生,和李某就读于重庆某高校的同一个专业,是李某大学时最要好的同学。

小况的家在重庆市主城区,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家庭条件还算不错。

读大学时,小况就经常请李某吃饭。

2010年6月,李某与小况大学毕业。

毕业后,李某在重庆市的一家企业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并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

小况在一家事业单位找了一份有正式编制的工作,薪资比李某要高一些。

第一次发工资,小况就打电话约李某吃饭。

在饭桌上,小况向李某讲述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并提到了自己的薪水和待遇。

李某则向小况抱怨自己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的好。

饭后,李某主动提出埋单,却被小况拦住了:“你不要跟我争,听同事说,三个月试用期过后,我还要涨工资,这顿我请你。

”就这样,那回吃饭还是小况埋单,而且之后每次吃饭,他都抢着埋单。

小况的热情让李某的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

据李某后来交代,其实,他也想埋单,但总被小况拒绝。

而且每次吃饭时,小况都会讲自己最近工作如何、单位又发了什么福利。

“我一直自愧不如,看着自己工作一般、待遇一般,还租房住,就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

”李某说。

更为严重的是,李某认为小况每次抢着埋单,是在炫富、故意刺激他。

于是,原本就深感自卑的李某在这不良心态的驱使下,走向了极端。

案例分析:
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

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

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

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出现原因:自我认识不足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我形象不认同,觉得自己长的不好。

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进入大学后的优越感降低甚至没有了,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原有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

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产生自卑感的。

家庭经济因素
部分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而感到自卑。

这几年,由于这方面引起自卑的大学生人数有增加的趋势。

成长经历有关
人的一生不能说漫长也不能说太短,但真正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时期就那么几个,其中童年经历的影响尤深。

心理科学的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态也不例外。

个人性格特点
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者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

因而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他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大,产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经过一番努力后尚无效果,便会泄气,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变得自卑起来。

会对社会产生恐惧感。

无法正常的接触社会上的人。

大学生自卑主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主要为:
1.敏感
过分敏感,自尊心强。

弱体群体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唯恐被人忽略,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其内心引起波澜,胡乱猜疑。

2.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

别人欺负他,即使内心不负气,也自认为是正常的,非常认同自己的弱势身份。

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