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东部达州地区婚俗仪礼趣谈

四川东部达州地区婚俗仪礼趣谈

四川东部达州地区婚俗仪礼趣谈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

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所谓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因为当地居民的不同生活习惯和信仰而形成了不同的风俗,结婚仪礼更是如此。

达州地区的婚嫁习俗,既有中国传统婚俗的共性,又有巴蜀地域文化影响形成的独特风貌。

中国传统婚俗,如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在达州地区同样风行,而“烧火篓”则是川东达州地区特有的奇异婚俗。

50年代至90年代,男女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女孩子从14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今后出嫁的嫁装,绣花,绣枕头、扎鞋底,做布鞋,父母开始给女儿今后出嫁做家具。

男女双方到17、18岁就开始谈婚论嫁了,由媒婆说媒,约定时间、地点,男女双方及双方父母见面,也叫看人。

男女双方及父母都无意见后,再另寻吉日,由媒人带着女方及女方母亲和婶娘,到男方家里做客,看看男方家庭条件,若无意见,就称为定婚。

定婚后,男方就要赠送定婚礼物,给女方比如衣物,戒指之内的物品,然后由媒人带着男方到女方家里做客,让女方亲友认识,以证明某男某女已订婚。

同时女方也要把自己的定情物赠送给男方,比如自己绣的枕套之内的物品。

订婚后每逢过年、过节,男女双方家庭的红白喜事,来来往往要向互走动,进一步勾通感情。

结婚年龄后,由男方托媒人择吉日到女方家里,向女方长辈提取生辰八字,交由男方叫做催根。

然后由男方找八字先生合八字,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由八字先生择结婚吉日,用红纸写下叫做开期单。

期单开好后,由男方交由媒人送到女方家里,叫做送期。

,期单一送,就为“看就了的日子,定就了的期”无法改变,婚期一定,男、女双方就开始做婚前准备。

男、女双方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大办酒席,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纷纷前来祝贺。

新郎在这一天就要带着礼品(酒、糖、烟),亲自到媒人家里请媒人,称为请媒。

同时请来锣鼓、锁呐、歌队或县乐队到男方家吹吹打打,热闹一番。

女方也请来秧歌队准备与迎亲的秧歌队对歌跳舞,欢送新娘。

新娘在晚上开席前,端着烟、糖、瓜子和茶水前来拜见父母和家中长辈,取得红包,叫做拜茶,拜茶结束后,酒席才会开始,开席后新娘就独自回到闺房,进行哭诉,表达自己即将离开娘家的心情,在此地称为哭嫁,晚饭结束后,新娘的母亲打开房门,给女儿说说心里话,讲为人处事与丈夫、姑侄、婆媳的处事哲学及祝福女儿到婆家好好过日子。

其后为女儿装上出嫁后的新衣服,并在箱子的四个角落放一些钱,称为装箱。

结婚当天出門迎娶新娘之前,男方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然后同媒人带着秧歌队、乐队、彩旗队以及帮忙迎亲抬抬合(抬合:指装着迎亲的礼品,包括给新娘结婚当天穿的新衣服,新妇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化妆品、给新娘家的聘金、鸡、鸭、鱼肉,且都是双份)的亲朋。

带着抬嫁妆的包杆架(包杆架:用于抬女方准备抬家具的红色竹杆)。

一路上吹吹打打、喜气洋洋的迎亲队伍到女方家里去迎亲。

到女方家后,由女方亲朋接下抬合,新娘母亲取下抬合内的礼品,再装上父母为女儿准备的日杂用品,和回门用的礼物,称为摆抬合。

迎亲的人在新娘家吃完早饭后,男女双方的秧歌队就开始对歌,跳秧歌舞,气氛十分热闹。

同时女方父母将为女儿准备出嫁的家具,礼品,移交给媒人,由媒人清点后,交男方帮忙迎亲的亲朋,将家具用包杆包扎好,称为扎包杆。

包杆扎好后,女方父母按期单上开好的时间发话,由新娘家帮忙的亲朋把抬合从屋里抬出家门,交由男方帮忙的亲朋,称为发亲。

新娘由一位女方认为有福气,儿孙满堂的妇人,从闺房请出家门,称为牵亲。

女方母亲应在新娘出门后撒一碗清水,一碗白米,清水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干涉,白米是祝愿女儿有吃有穿,事事有成,同时新娘父亲亲自点燃鞭炮,新娘打着红伞手拿一块手绢,擦着眼泪,走出家门,在跨出家门门槛时新娘要将手中擦泪的手绢扔掉,表示不将坏脾气带到婆家去,手绢由带小孩的妇人拾回给小孩擦鼻涕,小孩会健康长大。

根据本地的说法,人们认为在婚礼当天,新娘的眼泪会带来好运,使天降甘霖,滋润作物。

后来,新娘在婚礼当天流泪,预示着她会有幸福的婚姻,意味她往后不必为她的婚姻伤心落泪。

,新娘出门后不能回头,回头寓意着会被婆家送回。

新娘与新郎,媒人及送亲客(女方的叔伯、婶娘、弟弟、妹妹且送亲人为双数。

注:在本地有“姐姐送妹妹,穷辈辈”的俗语,同时姑嫂均要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同音,都不吉利。

)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面,随后是锣鼓、锁呐、秧歌队、抬抬合和抬包杆依次走在后面,蜿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便开始上路了。

在女方到男方家的路上,礼车要过桥时,新郎必须下车亲自将新娘抱过桥,礼车与相向而行的车相遇时,新人要给司机发喜糖,请其倒车让礼车前进,也讨其以后的婚姻生活平顺美满寓意。

若礼车与礼车相逢,叫做“喜冲喜”,会带来不祥。

解决的办法是必需互放鞭炮。

新娘到男方家由礼車走出時,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新娘是新郎精挑细选的)顶在新娘头上,将新娘牵进家门。

新娘进男家门时,忌脚踏门槛,应要跨过去,且新娘子要小心,不要踏到新郎鞋,会有羞夫之意。

入洞房时,男方要先进入,新娘由男方请来的有福气,子孙满堂的妇人左手牵着新娘的右手入洞房。

新娘要看洞房门槛放着的红布,若在月经期,就用脚把红布踢开;若没有月经,就直接进入洞房,以表示新婚夜能不能同房。

随后新郎的晚辈送去洗脸水,茶水并向新娘索取红包。

新娘洗完脸后,就出洞房,和客人们一起吃午饭。

到下午四、五点钟时开始铺床,铺床要由“全福”的妇人操作,所谓“全福”就是夫妻俱在而且儿女双全贤孝。

现在通常是由男方家的女性亲戚来负责此事。

铺床时要一边铺一边说“铺儿拉一拉,生个胖娃娃;一把核桃一把枣,来年小孩满地跑。

”。

而且在铺床时,要弄些豆杆一类的东西垫在席子下面,再撒些花生、红枣、核桃在席子上,道是“豆杆上面铺席子,明年早早生儿子”。

这一切做完以后,就是压床了,亦称“滚铺”。

将男女孩童抱到床铺上,新娘拿出准备好的喜糖放在床上,让孩童去拿,滚铺完后,新娘要给铺床的孩童和妇人送上红包。

待床铺好后,就由帮忙抬家具的亲朋把包杆抬到洞房摆好,摆放家具时,忌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与床相对。

吃完晚饭后,就开始闹洞房。

闹洞房时,本地有“新婚三天无大小”之说。

即不论辈份,不分大小,同辈,同事之间开什么玩笑出什么节目,新郎与新娘都要开心应对,不得生气。

但孕妇及带孝者都不能进入洞房,更不能触碰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的物品。

闹洞房领头人,必须会说四言八句,所谓四言八句,就是把一些祝福早生贵子、夫妻和睦、家庭团结之类的话编成七言四句或者四言八句的形式。

进入洞房的顺序也是有先有后的,须得长辈先进——当然也得先说了,往往走在第一位的长辈会以这样作为开头:一进洞房把门恰,听我说句四言八早耕田来早播种,早入洞房早发芽后面的马上跟上来:二进洞房把门恰,听我说句四言八夫妻和睦结喜果,来年生个胖娃娃第三个再跟上:三进洞房把门恰,听我说句四言八文星下凡进你家,一十二岁中探花。

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闹完洞房待客人离去后,新娘就开始自己梦寐以求的洞房花烛夜。

新婚第二天,新人应该回门,吃完早饭,先谢媒,由新郎父母拿出已准备好的礼物(瓜子、喜糖、枕套、猪头肉和红包)送给媒人,表示感谢媒人撮合的这一段良缘。

待媒人收好礼物后,由新郎父母给媒人披上红布,新郎新娘亲自把媒人送出家门。

然后新郎新郎返回新房,换上新娘母亲在结婚当天放入抬合内的新衣服,随同送亲客一起回到新娘家,称为回门。

回到娘家吃午饭时,不论新娘家长辈辈份多高,都主动让新郎坐上席,这叫做“女婿、女婿,大如皇帝”。

吃完午饭后,须在当天日落以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宿。

万一有特殊原因无法回家,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使娘家倒霉。

新婚十天后,由新娘家派来新娘的弟妹,把新娘接回娘家。

表示新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走人户,也叫做“回十”。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九十年代至今。

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由于传统婚嫁习俗复苏和西方婚礼仪式的传入,达州地区的婚姻风俗,出现了多样化、现代化的格局——中式婚礼、西式婚礼和中西合璧的新式婚礼并行。

现代的年轻人在外面工作,互相认识,自由恋爱,到结婚的时候,婚礼舍去了以前的很多风俗,但是婚礼也举行的十分热闹。

因为新娘新郎家都相隔较远,甚至跨县、跨地区、跨省,没有办法迎亲。

婚礼当天上午,新郎新娘到理发店去梳头,梳头后一起回来,就表示迎亲。

在新婚当天,新郎家里请来乐队,主持节目和结婚典礼。

在新郎与新娘梳头回来之前,新郎父亲的同事,好友,同辈要对新郎的父亲大开玩笑。

把他们提前准备好的背篓装上柴块、菜叶让新郎父亲背上,用红绳绑着的长长的火钩、火钳挂在新郎父亲的脖子上,让新郎父亲头上戴着用红纸做成的尖尖的帽子(俗称高帽子),并在帽子上写着:“烧火篓”三个大字。

同辈们将新郎父亲脸上抹上墨汁,擦上口红,赶上市区游行一圈。

新郎父亲一边走,一边敲打着锣鼓,喊道“我是烧火篓,我是烧火篓”。

游行时间要赶到新郎新娘抵家之前完成,游行完后,结婚典礼婚姻习俗包含着法的观念和制度。

从最原始的婚姻禁忌到后来颇具典章形态的婚姻法典、婚姻制度,以及种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对婚姻行为的惩罚都存在于婚俗之中。

透过中国合八字习俗、喜的习俗、闹新房与兴旺发家等习俗,可发现积淀于其间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

可见,在中国人中流行的婚姻习俗虽然是大量的琐细的行为,但它展现、囊括了一切文化式,或者说,婚姻习俗创造了它自己的文化形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婚俗文化。

这种婚俗文化既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种特殊形态。

传统的婚俗文化,在我们这代人看来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其实那是许多年里的许多人,基于对人性和人情,理智而深刻地认识,而做的精心安排。

我们传统婚俗文化现象的种种导向,最终像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一样,汇成了结婚者对对方的极度珍爱心理;而这种心理,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婚姻的稳定性。

在现代,没有了传统婚俗文化的规范和束缚,男女过早地尝到了禁果,也就不再对结婚抱有憧憬和渴望了。

婚俗不仅从客观上反映着时代精神,而且也从微观上展示出社会的经济、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