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俗文化汇总
舅姑飨宾 根据《礼记》,“舅飨送者以一献之礼,酬以束锦。姑飨妇人送者,酬以束锦。 若异邦,则赠丈夫送者以束锦。”舅姑共飨妇之后,公公又以“一献之礼”来款待送 亲的人,酒至酬宾,又以一束锦相赠。婆婆酬劳女送亲者,酬宾时亦以一束锦相赠。 如果是与别国通婚,则另外赠送男送亲人一束锦。 庙见成妇 庙见礼为“新妇祭行于祖先”——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 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成为夫家的正式成员。至此,成妇礼(暨“婚后礼”)完成。
8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 《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意即派 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征以后,婚 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 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周制昏 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币,意为彩 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 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但到了后世 ,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 。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至此,周礼取聘礼的 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 、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 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正婚礼
婚后礼
婚后礼(周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 成妇礼”。成妇礼主要有三: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 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 等待。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 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之后有“舅姑 飨妇”之礼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 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 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
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 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 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 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 ,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 开道 锣鼓喧天,前往新 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 新娘鞋不能沾地。
、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即订婚。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來後占卜成婚 與否、吉凶如何。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 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订婚。古语“男子称名, 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重要的角色——媒人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男女相识其中就要靠媒 人这个桥梁。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 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 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 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 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 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 ,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 一印象”。
入洞房
入洞房是指新人完婚后,两人进新房的仪式。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交杯酒的发展过程
据传喝交杯酒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唐代时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 ,亦可以杯代替,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 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 年好合。清朝末期,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 金钱”三个部分。如今的婚仪中,“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 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 交杯酒主要是由“合卺”慢慢演变过来的,一对新婚夫妻在洞房之 内共饮合欢酒。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 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 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 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 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宋代以后,合卺 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 娶妇》记载:新人“用 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 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 义是意味深长的。到了民国的时候,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 ,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当 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
0 2
即合婚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
《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 往告。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 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派 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 同纳釆。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后来民间 把纳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 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纳 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过门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 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 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 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 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 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 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 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 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 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 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后, 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 拜床母。
各地习俗有些差异,祭拜之意相 当于祭拜天地告知自己要娶亲的 意思,表示尊敬。
正 婚 礼
出门 迎亲
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 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着上花轿; 据说新娘双脚着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 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 这是因为嫂字有着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 是故人们相信嫂嫂于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
婚后礼之回门
回门又称“归宁”,亦即“回娘家”。回门的时 间各地不一,古时是结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 九日,也有满月回门省亲的。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 ,后代沿袭至今。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 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吉祥意。回门时,旧俗 规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 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 走头趟"。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 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 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后世各地名称 不一,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 ,杭州称“回郎”。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 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 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 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 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0 2
舅姑飨妇 根据《礼记》,“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舅洗于南洗,姑洗于北洗,奠酬。舅姑先 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归妇俎于妇氏人。”公婆共同以“一献之礼”来款待新妇。公公 在庭中所设的南洗洗爵,婆婆则在北堂所设的北洗洗爵,酬酒后一献礼成,新妇把酒爵放 置于荐的东边。饮酒完毕,公婆先从西阶下堂,然后新妇从阼阶下堂。有司把妇俎之牲交 与女家送亲的人,以便向新妇的父母复命。 “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以“一献之礼”酬 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 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在 “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婚 前 礼
古代婚礼
正 婚 礼 婚 后 礼
Contents
小组成员: 汉教131 杨静,黄丹丹,袁旭 张金川,崔晨曦,张倩
正婚礼
婚前礼
2
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六礼”即纳
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三书”非周制婚礼的内容,包 括聘书、礼书、迎亲书。 婚前礼则包含六礼的流程,其中“亲迎”后婚前礼告一段落,正式进入 成婚。
一拜天地
拜天地代表着对 天地神明的敬奉
二拜高堂
拜高堂就是对孝 道的体现
夫妻对拜
夫妻拜就代表夫 妻相敬如宾。某 程度上,夫妻交 拜是在古代少数 可以让女性跟男 性同一地位的时 候。
拜堂
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 仪式。这一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 “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
正婚礼
正婚礼
0 1
安 床
0 2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 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 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 早生贵子。抬床的人。
上头
拾传统
男方婚礼准备
婚礼前准备: 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 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 将举行。这是代表着古代对天地 的崇拜和尊敬。
纳征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 礼,由男方决 定,然后正式 通知女方。后 代婚礼在演变 中发展出来催 妆,送妆,铺 房,这三项仪 节在先秦文献 中未见记载。
U
PP
13
即成婚。
0 2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 新娘。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贽 礼。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汉朝婚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 乘轿。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 要亲自把上车用的牵手绳递给新娘,照顾她上车。然后新 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 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 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 婚前礼即告一段落,正式进入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