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印度共和国宪法
1.宪法产生历程(按时间顺序)
2.宪法的内容及特点
(1) 内容:共分18个部分
(根据宪法规定:印度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和民主的共和国;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2) 特点:①突出柔性(显著);
②兼具宪法和普通法的功能.
第二节国家机构(行政、立法、司法)
1.行政机构
补充: (1)当出现下述三种情况之一时,总统有权宣布在全国或邦实行紧急状态:
①战争、武装叛乱或外来侵略对印度或印度的部分领土安全构成威胁时;②某
邦政府已不能按宪法规定履行其职能时;③联邦或某邦的财政稳定与信用受到威胁时。
(2)当总统不能履行职责时副总统可代理;一旦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总统职
位未到换届选举时的空缺,副总统可继任总统,但任期不能超过六个月;如果代理总统的副总统因辞职、死亡等再次造成职位空缺时,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代任总统。
(3)总统有权对死刑案件、一切违反联邦法律而被判刑的案件和一切由军
事法庭判决的案件作出赦免、减刑或缓刑的决定。
(4)部长会议中所有部长分为内阁部长、国务部长和副部长,其权利职责
范围依次递减。
(5)内阁是由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一个较小的最有权利的决策机构。
(6)内阁重要常设委员会包括:政治委员会、国防委员会、内政委员会、
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议会与法律事务委员会等。
2.立法机构
补充:(1)如果总统认为人民院(下院)中缺乏足以代表英裔印度人利益的代表,总统有权任命不超过两名英裔印度人为议员。
(2)联邦院(上院)是常设机构,不应解散,每届任期六年,但每两年届满后尽可能有接近1/3的议员离职。
空缺的席位,由两年一次的补缺选举续补。
(3)虽然规定议长和副议长由人民院(下院)选举产生,但实际上是人民院(下院)中的执政党起主导作用,往往由总理亲自出面提名。
3.司法机构
补充: (1)印度联邦设最高法院,它是印度最高司法机关,它的裁决和指导全国所有法院都必须遵照执行。
(2)印度各邦设高等法院,但议会可以通过法律对一些较小的邦两个或
几个共设一个高等法院。
第三节政党和社会团体
1.主要全国性政党。
(1)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
1885年12月28日创建
创建人: 阿伦·奥克塔文·休谟
基本纲领:通过“非暴力论”争取民族独立; 独立后主要时期都是执政党
5个时期:
①温和派时期(1885-1900);②激进派时期(1900-1920);③甘地时期(1920-1946);
④尼赫鲁时期(1946-1963);⑤分裂时期(1964-1971)
(2)印度人民党
1980年4月6日成立信奉印度教的激进主义政党
(3)人民党
1977年1月11日组成主要力量来自人民同盟和民众党
(4)印度共产党
1920年10月17日成立最初领导人:马纳本德拉·纳特·罗易等.
(5)印度共产党(马)
印度共产党于1964发生分裂,此后分为印度共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2.主要地方性政党
(1)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
1972年10月以拉马钱德兰为首的一派从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分裂出来而成立
南印度的重要政党
(2) 阿卡利党
旁遮普锡克族政教合一的政党分为“激进派”和“温和派”
(2)泰卢固之乡党成立于1982年3月29日
口号: “恢复泰卢固人的荣誉和尊严”、“廉洁政府”
(4)阿萨姆人民联盟
阿萨姆地方性政党,群众基础主要来自阿萨姆族印度教徒;以要求阿萨姆邦享有更大的自主权为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和世俗主义,致力于国家的团结和领土完整,提倡不同种族、语言和宗教集团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