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者:崔北军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

由于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传承困难、后继乏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缺乏等问题。

为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其他地区保护、传承经验,着力在科学认定、分类保护、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完善保护体系和传承机制等方面加大保护与传承力度。

〔关键词〕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127 ;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5)04-0105-05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口头表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庆典、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和文化创造形式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1 〕。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续、当代文化的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蚌埠市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过程中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实践难题。

一、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一)拥有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蚌埠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结合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淮河文化特征,如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体现了蚌埠文化南北融合的特点,也正是蚌埠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1体现了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的基本情况。

表1 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蚌埠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是蚌埠市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首次大规模调查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存量、分布情况、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

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数量多。

这次普查登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97项,其中蚌埠卷(包含固镇县)116项,怀远卷279项,五河卷202项,最终形成了约70万字的《蚌埠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三卷本。

二是种类全。

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15类,涵盖了除“民族语言”类别外的其他全部基本类别。

三是影响大。

蚌埠市一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花鼓灯曾经参加了2008年春节歌舞晚会和奥运展演,并多次走出国门演出;2012年10月,泗州戏交响清唱剧《摸花轿》唱响国家大剧院。

四是特色鲜明。

不论是花鼓灯、泗州戏,还是五河民歌,都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反映出淮河文化南北融合的特点,既具有粗犷豪放的北方民族风情,又具有秀美柔和的南方民族风情,这种特色在花鼓灯艺术中体现得非常鲜明。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成效第一,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建立名录体系是国际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

当前,蚌埠市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蚌埠市被列入各级人民政府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57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3项、市级37项、县级522项。

表2体现了蚌埠市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基本情况。

表2 蚌埠市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资料来源: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二,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

一是建立了传承人保护与管理制度。

目前,蚌埠市有161人被列入各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32人、市级123人。

为了让传承人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多带徒弟、多参与活动展示,蚌埠市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与管理制度。

二是建立了传承基地。

蚌埠建立了许多传承基地,其中省级以上传承基地、传习所共有6个,其中花鼓灯传承基地包括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花鼓灯基地、怀远县鲍集镇花鼓灯培训基地和怀远县常坟镇花鼓灯培训基地等。

三是建立了生态保护区。

蚌埠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地方,建立了生态保护区,以利于其进行整体性保护,如蚌埠市在禹会区冯嘴子村建立了花鼓灯生态保护区,其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舞蹈家学会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初步建立。

2007年,蚌埠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保护中心和专家评审委员会。

保护中心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确认、登记、立档、抢救、保护规划、人才培养等工作。

蚌埠市各县区也随之成立了相应机构,做到有机构有人员,并在项目申报、传承人认定等方面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

笔者认为,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的建立,对于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四,尝试进行生产性保护工作。

蚌埠市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鼓励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实现传承,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如蚌埠市花鼓灯嘉年华相关部门创新思路,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与现代科技、舞美相融合,打造了一部具有4D 视觉效果的大型歌舞剧《千年花鼓灯》,演出效果非常好,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这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2014年,《千年花鼓灯》累计演出280余场,观众达6.5万人次,这一表演形式既宣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花鼓灯,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一)传承困难,后继乏人传承困难首先表现为传承人年龄老化现象严重(见表3)。

蚌埠市6个国家级传承人中已故4人,花鼓灯国家级传承人仅存1人,今年68岁,泗州戏国家级传承人也仅存1人,已有78岁高龄。

在全市32个省级传承人中,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

其次表现为后继乏人。

过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门手艺,学成后可以作为谋生的手段。

现在,许多家长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难学、费时费力,学成后不能作为一份职业,因此不愿意让孩子学习、继承、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

正如一些传承人所说的:“我们愿意无偿传授,却没有人愿意来学,这样下去,这些技艺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我们在对蚌埠市16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不难看出,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处于濒危状态,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公腔,目前只有1名传承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造成目前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是有其特定时代背景和客观原因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产生于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稳定的农耕社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客观基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传统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这种文化生态的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另外,由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处于生存困境或濒临消亡,特别是那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技艺、风俗和礼仪因不符合现代社会需求而处境艰难〔2 〕。

(三)缺乏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比较少,且明显滞后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2011年,国家层面才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目前,就蚌埠市来看,虽然有些县区出台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个项目的保护规划和措施,但是还缺乏全市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等相关政策支持。

同时,我国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经费保障体制不顺,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和相关单位经费匮乏,如怀远县莲花村花鼓灯培训基地、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和怀远县杨华泗州戏艺术团等都缺乏经费的支持。

(四)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而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往往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没有建立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如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后,缺乏后续保护规划和资金支持。

其次,普及率不高、观众年龄老化、相关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近年来,由于影视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的冲击,一些观赏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另外,相关部门缺乏专业工作人员。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构一般设在各县区文化馆,大多是兼职人员去做,有的县区甚至无人去做。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我国相关部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要加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这样做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特定规律,有利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3 〕。

蚌埠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微雕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但由于受到家族式传承方式的限制,不仅不利于对其保护和传承,也没有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蚌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蚌埠玉器加工技艺水平非常高,特别是仿古玉器的制作方式独具特色,在国内同行业中影响很大,但是,由于缺乏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和传承机制,导致蚌埠市玉器市场发展困难重重。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保护与传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一)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当前,要保护和传承我们千百年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要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同时,相关部门要提高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意识,注意纠正部分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急功近利的思想,如只重视有较大知名度的代表性项目,而忽视那些虽濒危但知名度相对较低的项目。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资金扶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功案例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文化部对昆曲的保护。

作为“百戏之祖、戏中之戏”的昆曲,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面临着日渐消亡的危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