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茶道来源与历史渊源

日本茶道来源与历史渊源

日本茶道来源与历史渊源
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

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
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
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
动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

“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

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
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

西
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
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茶的
“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
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
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

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

“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

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
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
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
对权威。

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
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
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
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

煎茶法对
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
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

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
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
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

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
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

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
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学习中国大陆文明的时期,茶是舶来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

贵族家里有几斤茶叶,那是身份财富的象征。

泊来的茶叶经过
长途运输,味道难以保证,数量又有限,茶会的重点自然也就转到
大吃大喝的宴会上去了。

日本贵族的饮食以生冷油腻为主,净是生
鱼刺块(就是大块生肉,后来多切几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为
宴会后的消食佳品。

以后宋代点茶法传入,点出的茶水又太浓,空
腹喝会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与吃炖肉倒也相得益彰。

千利休发
明了传饮法,就是一碗茶端上来,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须从碗的同
一位置喝茶,传到最后一人要正好喝完。

这种喝法令与会的武士们
有些歃血为盟的感觉,而量的掌握尤为重要,武士都很重视尊严,
座位靠后的人喝不到,难免械斗,或者至少切腹,血溅当场。

九世纪后期,日本停派遣唐使。

这时官方单向的学习停止,民间双向的交流开始。

日本的岛国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大陆文明。

中国地
大人多,物产丰饶,自然有无数发明,也经得起浪费,而日本弹丸
小岛,不能首创,亦无资源,就必须把学来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必
须举一而反三。

所以九世纪后日本虽然还在学习中国的新文明,却
也开始加上自己的特色。

现在我们看日本的传统建筑,觉出与中原
不同,却也说不上差别何在,大约室町时代的日本人看这些建筑,
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

同样,面对一种食物,中国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样吃,从而满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却是怎样由此而提
升自身,故尔茶在中国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总是饮料,在日
本却成了禅茶一体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禅的内涵引入茶道,那么今天流传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间的茶水也早被可乐代替了。

日本人
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几乎就是因为它难喝。

只要理解了禅,就
不难理解日本茶道。

甚至可以说,不难理解整个远东文明。

由于寺院禅宗的影响,人们常常过分注意禅和佛教的联系。

其实禅具有全部中国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禅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更深。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参悟
了禅的人。

世界本来也许是有一个终极真理的,如果人能够完全理
解这个真理,那么人世就是天堂。

可惜人寿有限,我们短暂的一生
不足以完全领悟所有的道,这个矛盾是人类所有哲学的根源问题。

佛讲轮回,基督讲末日审判,阴阳家讲长生登仙,马克思讲共产主义。

儒家的解决办法是薪尽火传,也就是前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
规则,后人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可以从比前人更高的起点,去领悟
人生,从而更加接近真理。

然而后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准则呢?这
些准则如何不成为对人的束缚呢?孔子也说,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随心
所欲而不越矩。

儒家在此与禅汇合,人必须先遵循一些规矩,修炼
自己的本质,遏制欲望的目的是使欲望不必遏制,当人达到随心所
欲而不越矩时,规矩就不存在了。

这也就是禅宗公案里的“勿使染
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

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拂拭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

所以茶道里禅的内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禅”,什么“喝茶去”,而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
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

繁复而熟练的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
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
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语告诉人处处是真理。

日本茶道,是用
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
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时光来领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