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本科使用)Ⅰ前言《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研究性、提高性的课程,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门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进一步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及其治疗经验,以及历代主要医家的学术成就、各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大纲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概述课程性质,学说、学派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学说、学派的形成、发展和贡献;各论以对中医理论影响巨大的七大学说(七大学派)为主线,分别介绍各个著名医家的学术理论和治疗经验,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并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Ⅱ课程基本信息学时及学分: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4学时,实验8学时,共4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和案例实验讨论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及其治疗经验;以及历代主要医家的学术成就、各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东西,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Ⅲ正文上篇:总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历代各主要学说、学派的的形成因素及特点,各主要学说、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历代医学大家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而探求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东西,为继承发扬中医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1、掌握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定义、性质与范围,学说、学派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
掌握历代医家的争鸣与中医学术发展的关系和历代各主要学说的形成因素及特点。
掌握各主要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历代医学大家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理论及经验。
2、熟悉各主要学说、学派形成、特点和代表医家以及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熟悉《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范围及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了解学习各家学说的目的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定义、性质与范围,学说、学派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
2、历代医家的争鸣与中医学术发展的关系和历代各主要学说的形成因素及特点3、各主要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历代医学大家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理论及经验。
4、各主要学说、学派形成、特点和代表医家以及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5、《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范围及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6、学习各家学说的目的和意义。
下篇:各论第一章伤寒学说与伤寒学派诸家第一节概说一、教学目的明确张仲景伤寒学说的主要学术特点、学术成就以及伤寒学派其他医家的主要学术成就、学术贡献、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伤寒学说的含义及主要学术特点。
2、熟悉伤寒学派的学术成就、形成基础、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过程中主要医家对伤寒学派形成的贡献及影响。
3、了解其他伤寒医家对伤寒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伤寒学说的含义及主要学术特点。
2、伤寒学说的学术成就。
3、伤寒学派形成的基础,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及形成过程中各主要医家(王叔和、孙思邈、成无己、庞安时、许叔微、朱肱、方有执、喻昌、张志聪、柯琴、尤怡)对伤寒学派形成的贡献及影响。
4、伤寒学派内部派别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5、错简重订、维护旧论、类证研究,尤其是类证研究各家对伤寒学派的完善,对中医辨证体系的贡献。
6、其他伤寒医家对伤寒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成无己一、教学目的明确成无己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以及首先阐明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2、熟悉成无己对伤寒五十证的主要辨别方法与意义。
3、了解成无己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以及首先阐明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2、成无己对伤寒五十证的主要辨别方法与意义。
3、成无己的生平和著作。
第三节庞安时一、教学目的:明确庞安时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庞安时对广义伤寒病因及发病的学说。
2、熟悉庞安时对区别伤寒与温病以及对温热病治疗起承前启后的贡献。
3、了解庞安时的生平、著作及对五大温证的诊治。
三、教学内容1、庞安时对广义伤寒病因发病的见解,寒毒学说的具体内容。
2、庞安时对温热病治疗承先启后的作用。
3、区别伤寒和温病,为阐发温病作出贡献。
4、重用大剂量石膏治疗温热病对后世的影响。
5、五大温证的诊治。
6、庞安时的生平、著作。
第四节许叔微一、教学目的明确许叔微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许叔微的杂病治疗特点及其学术经验。
2、熟悉许叔微对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3、了解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1、许叔微的杂病治疗特点及其学术经验。
2、许叔微对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3、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第五节方有执一、教学目的明确方有执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错简重订论及其改订后《伤寒论》内容对三纲鼎立学说形成的影响。
2、了解对伤寒条文改定的内容。
3、了解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1、方氏重订伤寒的见解和改订《伤寒论》的具体内容。
2、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说病机理论及其对三纲鼎立说形成的影响。
3、对伤寒条文改定的内容。
4、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第六节柯琴一、教学目的明确柯琴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柯琴治伤寒的学术观点与方法以及按方类证的特点、意义。
2、熟悉“六经地面”说的内容与意义。
3、了解柯琴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1、柯氏治伤寒的学术观点与方法。
2、按方类证,以方名证的特点、意义。
3、“六经地面”说的内容与意义。
4、柯氏的生平和著作。
第七节喻昌一、教学目的明确喻昌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喻昌对伤寒与温病的辨证纲领、伤寒三纲鼎立说、秋燥论。
2、熟悉喻昌温病的辨证分类、大气论、议病遣药的特点与见解。
3、了解喻昌生平、著作及议病式。
三、教学内容1、喻昌对伤寒、温病的辨证纲领(伤寒三纲鼎立说)。
2、秋燥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3、喻昌对、温病的辨证分类。
4、喻昌的大气论。
5、喻昌的议病遣药的特点与见解。
6、喻昌生平、著作及议病式。
第二章火热学说与河间学派诸家第一节概说一、教学目的明确刘完素火热论相关学说的学术贡献以及河间学派诸家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1、掌握刘完素火热论相关学说的定义、主要学术特点以及河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2、熟悉火热学说及河间学派的形成因素、特点及其发展。
3、了解其他河间学派医家对河间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刘完素火热论相关学说的定义及其主要学术特点。
2、河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3、火热学说及河间学派的形成因素、特点及其发展。
4、其他河间学派医家对河间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刘完素一、教学目的明确刘完素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刘完素的六气化火说、“亢害承制”论、阳气怫郁说、玄府气液说、五志过极皆为热说、治疗热病和杂病的治疗经验。
2、熟悉刘氏的脏腑六气病机说、五运六气病机说的观点。
3、了解刘完素的生平、著作、火热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及主要门人弟子、私淑者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刘氏六气化火说。
2、刘氏“亢害承制”论。
3、刘氏阳气怫郁说。
4、刘氏玄府气液说。
5、刘氏五志过极皆为热说。
6、刘氏治疗热病的特点。
7、刘氏对杂病的治疗经验。
8、刘氏的脏腑六气病机说的观点。
9、刘氏的五运六气病机说的观点。
10、刘完素的生平、著作、火热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及主要门人弟子、私淑者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脏腑辨证学说与易水学派诸家第一节概说一、教学目的明确张元素脏腑辨证说的学术贡献以及易水学派诸家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1、掌握脏腑辨证学说的定义及其学术特点,2、熟悉脏腑辨证学说及易水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及其易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3、了解其他易水学派医家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脏腑辨证学说的定义及其学术特点。
2、脏腑辨证学说及易水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3、易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4、其他易水学派医家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张元素一、教学目的明确张元素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张元素的脏腑辨证理论、药物气味升降浮沉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养正积自除的学术思想。
2、熟悉张元素六气内淫制方大法及苦欲补泻理论、随证用药和杂病治疗经验。
3、了解张元素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1、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的主要内容。
2、张元素药物气味升降浮沉理论3、张元素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
4、张元素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5、张元素养正积自除的学术思想。
6、张元素六气内淫制方大法及苦欲补泻理论、随证用药和杂病治疗经验。
7、张元素的生平和著作。
第三节李杲一、教学目的明确李杲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李杲论述脾胃的学术内容以及内伤热中证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和治法的学术内容。
2、熟悉李杲制方遣药的特点。
3、了解李杲的生平、著作及其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李杲论述脾胃的学术内容。
2、其有关内伤热中证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和治法的学术内容。
3、李杲制方遣药的特点。
4、李杲的生平、著作及其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节王好古一、教学目的明确王好古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熟悉阴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了解王氏生平、著作及学术渊源。
三、教学内容1、阴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王氏生平、著作及学术渊源。
第五节罗天益一、教学目的明确罗天益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1、掌握罗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的阐发及治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