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摘要总结了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同鸭瘟、鸭马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鉴别诊断,并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32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2-0261-01
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等特点。
该病在滁州地区时有发生,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特点
本病在自然情况下只感染鸭,1周龄内雏鸭发病率可达95%以上,死亡率达80%左右,1~3周龄的死亡率在50%左右,鸡和鹅都不能自然感染发病。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被病毒污染的垫料、鸭舍、饲料、饮水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病毒主要通过雏鸭的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间主要在孵化雏鸭的季节发生。
饲养管理不良、鸭舍卫生环境差是本病传播的诱发因素。
2临床症状
本病发生和传播很快,死亡率高。
发病0.5~1.0d,雏鸭发病呈现精神萎顿,食欲减少,闭眼蹲伏,有的出现腹泻,缩颈,随时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两腿痉挛踢蹬,头向后背呈“背脖”姿势,有些迅速死亡,另一部分数
小时内死亡。
3鉴别诊断
(1)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的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
虽然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3周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生死亡;而鸭病毒性肝炎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超过3周龄雏鸭不发病。
患鸭瘟的鸭食道、泄殖腔和眼睑黏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
用抗鸭瘟病毒高免血清和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在易感1~7日龄雏鸭作交叉中和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也可进行鉴别。
(2)鸭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青年鸭、成年鸭比雏鸭更易感染,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
鸭巴氏杆菌病的鸭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钊头的坏死灶和心冠沟脂肪组织有出血斑、心包积液、十二指肠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
(3)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也能出现神经症状、腹泻等临床表现,极易与鸭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鸭传染性浆膜炎各日龄均可发,其病原为鸭疫巴氏杆菌,投抗生素治疗有效;鸭病毒性肝炎多发于2周龄内,抗生素治疗无效。
4治疗
(1)采用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
每瓶鸭肝抗体(250mL/瓶)中加入8支庆大霉素(8万IU/支)混匀,每只鸭肌肉注射2mL,在注射过程中勤换针头,防止传染。
(2)利巴韦林、板兰根拌料,于白天饲喂。
(3)饲料中添加肾肿解毒药,拌匀后夜间饲喂。
(4)水中添加电解多维、2%葡萄糖。
(5)环境消毒,并将舍温提高1~2℃。
以上措施连用3d,经回访,除发病严重的病鸭死亡50多只外,其余大群精神好转并趋于正常。
5预防
在流行季节,对雏鸭应严格隔离饲养。
孵化、育雏和育成分区隔离,鸭舍和用具经常清洗消毒。
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1~3日龄时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可有效防止本病发生。
如果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d接种2次鸭肝炎疫苗,其后代可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部分雏鸭在3~7日龄后仍有可能被感染,应考虑避开母源抗体的高峰期接种疫苗或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发病鸭群可紧急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血清0.5mL来保护雏鸭免受病毒攻击。
6小结与体会
(1)鸭病毒性肝炎属于病毒性疾病,是危害肉鸭养殖业的重要传染病。
一般肉鸭1日龄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冻干苗于颈部皮下注射预防。
但在当前的肉鸭养殖业中,绝大部分养殖户都不进行免疫,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笔者建议,一定要严格免疫。
另外,在临床中一旦鸭患此病,在没有继发细菌性病症的情况下,立刻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鸭肝高免血清,可加快鸭群康复。
(2)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高发日龄,可在3~5日龄、8~10日龄于饲料中添加板兰根等中草药或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加以预防,可降低发病率。
(3)鸭病毒性肝炎极易引起肾肿,特别是Ⅱ型鸭病毒性肝炎更易导致肾脏肿大、苍白而呈“花斑肾”。
为缓解肾脏病变,可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乙酰水杨酸等解肾药。
(4)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鸭浆膜炎。
当鸭群患鸭病毒性肝炎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遭受鸭疫巴氏杆菌的攻击而发生鸭传染性浆膜炎,加重病情。
因此,饲料中可添加硫酸安普霉素、磷霉素钠、头孢噻肟钠等药物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
(5)饲料、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2%葡萄糖,可补充体液。
另外,治疗期间环境消毒,加强通风,提高舍内温度,均有利于病鸭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