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 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 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 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 太湖平原B. 洞庭湖平原C. 汉江平原D. 成都平原3.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 耕地面积广B. 生产规模大C. 机械化水平高D. 人口较少图1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1,完成4~5题。

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 河道淤积B. 河谷变宽C. 湖泊分流D. 湖水补给量减小读图2,完成6~7题。

6. 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

8. 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 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 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 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9. 甲、乙两类企业相比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 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 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

据此完成10~11题。

10. Q地的海拔可能为A. 90米B. 230米C. 340米D. 420米11.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A. 260米B. 310米C. 360米D. 410米第II卷(非选择题)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

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

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

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

凭祥(位置见图6)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

(6分)(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10分)(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

(6分)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

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10分)(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

(6分)(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

(8分)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1所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

(1)简述图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较完好的自然原因。

(4分)(2)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

(6分)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读图12,完成下列要求。

图12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6分)(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4分)44.(10分)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13)。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4分)(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6分)参考答案第I卷(选择题)1. B2. A3. D【解析】:本组题考查中国农业以及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变化特点,难度和区分度均不高。

1题,根据材料“耕地不断被挤占”得出播种面积缩小,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单产提高,单产提高的主要途径是加大科技投入。

粮食流通体系不影响产量,水利设施利于稳定粮食产量,对提高产量影响不大。

2题,材料中明确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商品粮生产地位下降最明显的的也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故选择太湖平原。

太湖商品粮生产地位下降的了一个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花卉等产值更高的农业类型)。

3题,商品率高及用于交换的粮食比例大,生产者自己消费的少,当总产量一定(两省均是产粮大省,说明在粮食产量上差别不大,那么最大差别就应该在于自身消费,联系河南省还生人口大省,那么黑龙江省消费粮食少的原因就是人口较少。

4. D5. C【解析】本组题主要考察河流水文条件之流量变化和读图能力,难度中等,区分度不大。

4题,据图b可知甲水文站流量高峰时间早于乙水文站,说明河流由甲向乙流,暴雨发生地应在甲水文站的上游方向,结合图a可知应该为④地。

5题,据图a 可知甲乙之间有湖泊,湖泊有蓄水分洪能力。

6. A7. C【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读图能力和气温影响因素,难度较大,区分度较高。

6题,两城市纬度差异不大,据图a可知铁路与河流基本一致,说明铁路沿河谷分布,甲城市位于河谷地区,结合经纬度可判断甲在秦岭以南,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据图b中河流密度(大)、铁路与河流多处交叉可判断乙城市位于平原地区,受冬季风影响较大;甲城市海拔较高、乙城市海拔较低,甲城市气候大陆性较强、乙城市气候海洋性较强,故不能判断出7月份平均气温高低。

7题,根据经纬度定位可判断出甲在秦岭以南、三峡以北,应为汉水谷地,而乙位于北京以南、淮河以北,应为华北平原南部(黄淮平原)。

另外也可根据7题反推6题答案。

8. C 9. B【解析】本组题主要考察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和读图能力。

8题难度较大,9题难度低,总体区分度不高。

8题,据图可知该区域剩余劳动力逐年减少而人均工资呈上升趋势,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也不断增加:T0年剩余劳动力数量最多,人均工资最低,应该以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T1~T2年,实际人均工资已经高于甲类企业所能支付的工资水平,甲类企业面临转移或者转型或者被淘汰——即该区域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T2年以后实际人均工资和甲乙两类工业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均保持稳定,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完成。

9题,据图可知乙类企业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高于实际人均工资,说明乙类企业产品附加值较高,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而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一直低于乙类企业,且在T1年后开始低于实际人均工资,说明甲类企业在该区域已经难以获利,甲类企业应该属于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企业,从图上看不出两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

10. D 11. C【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和应用以及文本解读能力,难度中等,区分度不大。

本组题用图解法最为简便。

10题,据文字材料中“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可得出各等高线数值,如图所示,故Q 地海拔应该在400—500米之间,只有D. 420米符合题意。

11题,据上图可知河流海拔低于300米,联系文字材料中“瀑布的落差为72米”,再根据等高线分布得出桥梁位于瀑布下游,故桥梁附近河岸海拔为200—228米,与山顶(580米)之间高差为352——380,与之最接近的为C. 360米36.(22分)(1)提高原料的附加值,增加收入;(2分)扩大就业;(2分)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2分)(2)(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产地;(3分)(我国)市场需求旺盛;(2分)(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3分)(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2分)(3)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2分)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2分)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形成以及材料解读能力,难度适中。

解题的关键在于材料阅读、分析和联系工业区位、工业地域的相关知识。

(1)联系材料中“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

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

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把题目改成:“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的原因是?”就简单多了,此类题目应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方面分析。

原材出口价格低,而加工后提高了附加值,价格更高、增加了收入(经济效益);加工厂需要劳动力,会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社会效益);红木属于珍稀树种,数量少、生长慢,大量原材出口必然加大对红木(森林资源)的破坏,甚至导致红木灭绝(生态效益)。

(2)加工工业区位主要考虑:原料、交通、市场、劳动力、技术、原有工业基础(工业协作)、地价、基础设施等。

图中可看出凭祥位于中越边境,靠近红木(原料)生产地(越南);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材料中“红木家具广受人们欢迎”提示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凭祥是中越边境较大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因此成为红木家具加工地;而技术、劳动力、地价等优势不突出,材料中也没有相关提示。

(3)本小题与第(2)小题密切相关,即使不会做第(2)小题,也可以把第(2)小题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红木家具加工基地吸引与家具生产相关工业在此聚聚,属于有生产联系的企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目的为了接近家具厂,节省运费、扩大总体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应;也利于企业人员、信息、技术等的交流与协作;也利于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37.(24分)(1)位于热带,全年高温,蒸发旺盛;(3分)(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4分)(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强。

(3分)(2)地下水;(3分)冰雪融水(河水)。

(3分)(3)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