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生物试题1.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光合作用相关蛋白均须通过内质网加工后输人叶绿体B. 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包含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成分C. 自养硝化细菌含有能将CO2和H20 合成有机物的酶D. 肠道内的氨基酸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答案】C【解析】A.细胞质中合成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蛋白质属于胞内蛋白,不需要内质网加工,直接进入叶绿体,A错误;B.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B错误;C.硝化细菌能将CO2和H20合成有机物,该过程需要酶的催化,C正确;D.肠道内的氨基酸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D错误;答案选C。
2. 某同学常在夏季清晨的早餐前进行大运动量体育锻炼,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 大量散热,导致体温低于正常值B. 脑细胞供能减少,容易造成晕眩C. 血糖降低,导致肝糖原含量升高D. 大量耗能,合成ATP 的原料不足【答案】B【解析】A.大运动量锻炼时机体产热量增加使体温上升,此时机体可通过调节增加散热量,使体温恢复至正常值,A错误;B.由于早餐前的大运动量体育锻炼会导致血糖降低,使脑细胞供能减少,从而影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容易出现晕眩等症状,B正确;C.早餐前进行大运动量体育锻炼会导致血糖降低,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导致肝糖原含量下降,C错误;D.运动时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大量消耗ATP,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会增多,D错误;答案选B。
3. 下列有关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用生长素处理单倍体西瓜幼苗获得的B. 三倍体无子西瓜因其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无法产生种子C. 秋水仙素可以促进三倍体无子西瓜果实的发育D.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获得大量三倍体无子西瓜幼苗【答案】D【解析】A.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得到的种子种下去是三倍体植株,A错误;B.三倍体无子西瓜因同源染色体有3条,联会时出现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而无法产生种子,B错误;C.秋水仙素处理可使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生长素能促进三倍体无子西瓜果实的发育,C错误;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三倍体无籽西瓜的细胞,可获得大量幼苗,D正确;答案选D。
4. 为了研究缺失叶黄素的植株(甲)和正常的植株(乙)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某实验小组设计实验并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温度和CO2 浓度等条件均适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植株甲因缺少叶黄素而使得叶片呈现黄色,且呼吸速率降低B. 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甲光合作用所需CO2只来源于呼吸作用C. 光照强度为1klx时,植株乙的光合速率大于其呼吸速率D. 光照强度为3klx 时,甲,乙两植株固定CO2速率的差为4mg/ 100cm2﹒h)【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光合色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间关系等,意在考查学生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问题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A.据表格数据分析,甲的呼吸速率比乙低,但叶黄素是黄色,缺少叶黄素会使叶片呈现其他色素的颜色,一般为绿色,A错误;B.据表格数据,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甲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光合作用所需CO2来自呼吸作用和外界环境吸收,B错误;C.据表格数据,植株乙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为3Klx,所以在光照强度为lklx 时,植株乙的呼吸速率大于其光合速率,C错误;D.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甲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固定CO2量=呼吸作用释放CO2量+光合作用净吸收CO2量=6+12=18 mg/(100cm2·h);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乙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4 mg/(100cm2·h),即此光照强度下甲、乙两植株固定C02速率的差为4mg/(100cm2·h),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借助实验和表格形式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解题关键是对表格内容的分析:1.黑暗条件下C02释放量代表呼吸速率,2.光合速率最大值时C02吸收量表示光合作用净量,3.光合作用总量=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光合作用CO2吸收量+呼吸作用释放CO2量;5. 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统称为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下图是某林下的苔藓和凋落物覆盖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注Rs-裸为裸土士壤呼吸速率; Rs-苔为苔藓覆盖上壤呼吸速率;Rs-凋为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A. 凋落物中的能量可供给分解者和其他各营养级生物利用B. 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C. 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D. 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答案】A【解析】A.分解者分解凋落物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量转移到ATP中供分解者自身生命活动所需,不能被其他营养级生物利用,A错误;B.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正确;C.据坐标图中曲线数据变化分析,Rs-凋>Rs-苔>Rs-裸,说明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可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C正确;D.温度影响细胞呼吸中酶的活性,推测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D正确;答案选A。
6. 许多基因的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内富含CG重复序列,若其中的部分胞嘧啶(C)被甲基化成为5-甲基胞嘧啶,就会抑制基因的转录。
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一条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氢键连接B. 胞嘧啶甲基化导致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C. 胞嘧啶甲基化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D. 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无关【答案】C【解析】在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不是通过氢键连接,而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胞嘧啶甲基化导致的是表达过程中基因转录被抑制,对已经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没有影响,B错误;根据题意“胞嘧啶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转录”可推知,抑制的实质就是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C正确;由于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转录有关,所以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有关,D错误。
7. 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光也调控植物的其他生理反应。
左图是植物表皮的保卫细胞及其围成的气孔结构图,右图是用红光和蓝光处理后.植物表皮气孔的开放情况(1)光照影响保卫细胞的气孔开放。
A曲线是在饱和红光照射下(此时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测得的气孔开度。
B曲线是在__________的前提下,添加蓝光照射测得的结果。
A、B两曲线所示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保卫细胞去除细胞壁后制成原生质体,将其置于等渗悬浮液中,经蓝光照射后,测得溶液的pH显著下降,说明蓝光能促进原生质体将________运出细胞,进而促进K+进入保卫细胞,使保卫细胞内渗透压_________,细胞__________,气孔开放。
【答案】 (1). 饱和红光 (2). 蓝光可进一步促进气孔的开放,且不是保卫细胞光合作用所致 (3). H+ (4). 升高 (5). 吸水【解析】【分析】根据图1中植物表皮的保卫细胞及其围成的气孔结构图可知:当植物缺水,保卫细胞处于失水状态,则气孔关闭,气孔导度低;当植物供水充足,保卫细胞处于细胞吸水状态,则气孔开放,气孔导度高。
图2 是用红光和蓝光处理后,植物表皮气孔的开放情况。
A曲线是在饱和红光照射下测得的气孔开度逐渐增大至最大;B曲线是在饱和红光照射的前提下,添加蓝光照射后,植物表皮的气孔进一步增大到新的最大值,说明蓝光也会促进气孔开放。
【详解】(1)据图2中信息可知,当用蓝光处理时,红光处理下的气孔开放已经达到最大值,即气孔开放度达红光饱和点;比较A、B两曲线的变化可知,蓝光可进一步促进气孔开放,且不是保卫细胞光合作用所致。
(2)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可获得原生质体;溶液PH值大小与H+浓度有关,溶液的PH显著下降,说明蓝光能促进原生质体将H+运出细胞,进而促进K+进入保卫细胞,使保卫细胞内渗透压升高,细胞从外界溶液中吸水,保卫细胞胀大,气孔开放。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信息题,对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一是认真阅读材料,分析其中关键语句,充分联系教材,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二是分析题图的数据,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两两对照分析,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结合题干解释原因;三是结合题文要求,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
8. 三化螟是水稻害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水稻颗粒无收。
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是防治三化螟的方法之一。
为了检验该方法在防治三化螟时的作用效果,科研小组选择两块相同的稻田进行试验,实验组放置信息素,对照组不放置,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白色柱是__________(填“实验组”或“对照组”)的测定结果;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能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于水稻叶片上,但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
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要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除了利用信息素诱杀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天敌等方式来提高________________以降低三化螟的种群数量。
防治过程中应将三化螟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对照组 (2). 信息素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密度降低 (3). 生物种群的繁衍 (4). 样方法 (5). 环境阻力(6). 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要求学生熟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特征及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三化螟是水稻害虫,会导致水稻减产,据此可判断图中白色柱是对照组的测定结果;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三化螟属于生物防治,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最终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在水稻的叶片上,但产卵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