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 整理

国际经济学 整理

1-1 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
历史背景:重商主义是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思潮,贸易差额论是重商主义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它是最古老的贸易理论,也是最不完善的贸易理论。

(萌芽于15世纪末的西欧各国,全盛于16-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中后期。

)(它盛行的时期正是封建社会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步萌芽的时期)
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1.1经济背景
15世纪末西欧各国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一方面突破了封建社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使生产目的开始从自给自足转向了商品化生产,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原动力。

1.2技术背景
15世纪末开始,西欧各国的造船技术和远洋航海技术飞速发展,“地理大发现”导致了“世界市场革命”,拜金主义盛行一时,商人成为人们最向往的职业,重商主义思潮因此盛行起来。

“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革命”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平台。

1.3政治背景
当时西欧各国的封建贵族日益没落,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和产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势力日益强盛,国内政治矛盾尖锐,西欧各国都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1.国内商业资产阶级和产业资产阶级要夺权。

2.西欧其他列强的海上抗争,争夺海运控制权。

3.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富国强兵的欲望和殖民主义冲动为重商主义思潮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政治保证。

西欧各国产生了重商主义经济学思潮,强调货币的重要性,拜金主义盛极一时,重商主义思潮逐步兴盛。

2.主要观点
2.1贸易差额论的基本观点
重商主义贸易理论认为:1.金银就是财富,财富就是金银。

2.家庭或国家的富有可以通过金银数量来衡量。

3.世界上金银财富的总量是既定不变的。

4.一个国家财富总量的增长除了开发国内金银矿山之外只有发展对外贸易。

5.国内贸易只能是金银财富在国内社会成员之间的再分配,不会带来国家财富总量的增加。

6.对外贸易才是增加国内金银财富总量的唯一来源。

7.发展对外贸易的方法策略是“只卖不买”或者“少买多卖”,也就是极力追求贸易顺差。

8.对外贸易是单方有利的,对外贸易是一种“零和政策”。

2.2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政策主张:
为了保证国家财富总量的不断增加,必须发展对外贸易,实现贸易顺差,为了实现贸易顺差就必须采取如下政策手段:1.禁止黄金白银的外流。

2.大力鼓励和发展国内工商业(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国内经济,而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可以出口的商品)。

3.大力发展国内造船业,鼓励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物质条件)4.政府应该管理对外贸易,或者直接垄断经营对外贸易。

5.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提供军事保证,必要时需要军队干预或发动对外战争。

2.3早晚期重商主义的不同
早晚期的重商主义者对国际贸易的看法有所不同:
早期强调政府直接干预或者垄断对外贸易,绝对禁止金银外流,贸易要实现顺差。

晚期认为没有必要绝对禁止金银外流,也没有必要使每一笔贸易都实现顺差,只要保证一定时期内总的对外贸易实现顺差就可以,因此政府也没必要直接干预对外贸易或者垄断对外贸易,私人同样应该被允许从事对外贸易,当私人需要政府帮助时,政府和军队能提供帮助就可以了。

早期重商主义是极端的重商主义,或者叫“拜金主义”。

贸易观点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才是真正的“重商主义”。

贸易观点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3.简要评述
3.1贸易差额论的哲学基础
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是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贸易理论,它代表着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17世纪的托马斯·霍贝斯的“冲突世界论”是重商主义的哲学基础,“冲突世界论”这种世界观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轨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剧烈动荡的理性反应。

3.2积极意义
1.重商主义开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方向,最早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它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能否定的。

2.贸易差额论及重商主义的其他经济思想是当时反封建的锐利思想武器,它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在当时当地起到了历史的进步作用。

3.重商主义强调金银货币的重要性,但它确实符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主义价值。

3.3不足之处
1.贸易差额论把金银等同于财富是不科学的。

2.贸易差额论强调金银货币的净流入,这在短期内是可行的,但在长期内是不可能的。

“价格-黄金流动机制”。

3.贸易差额论强调贸易是单方有利的。

事实上,重商主义盛行时期的国际贸易确实是以抢劫、掠夺、欺诈为重要特征的。

1-2 绝对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的历史背景
绝对成本说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于18世纪后期提出的仪众国际贸易理论,它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代表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1.1技术背景
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西欧各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革命”,大机器开始逐步取代手工工具成为了主要的社会生产方式,工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大大提高,工业资本家逐步取代商业资本家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力量,工业资本家控制商业资本家。

1.2经济背景
现代工厂建立,全国性的社会分工,国际贸易需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他们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束缚,反对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他们对具体的物质财富更加重视。

1.3政治背景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及其他西欧各国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确立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从而为现代工业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提供了制度和政治保证。

为了适应产业资产阶级的历史需要,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猛烈抨击中商主义理论体系,反对国家政府的过度干预,强调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

在国际贸易方面,他强调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强调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强调国际贸易的双方互利性,从而提出了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优势理论”。

因此,绝对成本说是亚当斯密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代表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2.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2.1主要观点与逻辑
怎样摆脱重商主义理论:1.金银不属于财富,具体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是社会财富。

2.具体的物质产品都是劳动创造的产物,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

3.社会中的财富总量不是既定的,财富通过劳动创造是可以增殖的。

4.产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数量。

5.不同生产着生产相同产品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

6.交易的基础在于使用自己劳动消耗少的商品去换取自己生产时劳动消耗多的产品。

怎样构建绝对优势理论:(每一个国家都选择自己单位产品的绝对劳动成本消耗比国外低的商品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出口贸易,这种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将提高总体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世界总产出水平,并通过自由贸易是贸易双方都受益)。

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逻辑: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的不同→同种商品生产效率不同→单位产品绝对劳动成本不同→单位产品价格的国际差别→跨国商品套利贸易(国际贸易发生)→产业结构和相对价格优化调整→两国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种产品产量增加→跨国商品套利交易(国际贸易发生)→各国消费水平都提高(贸易双方都获利)。

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存在价格差别,相同商品国际价格差别的原因是因为生产成本有差别,生产成本的差别就是劳动时间的差别,劳动时间的差别是因为生产效率有差别,生产效率有差别是因为生产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有差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