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重要性、历史等(清晰详实)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重要性、历史等(清晰详实)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 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 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 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 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 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 “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优ຫໍສະໝຸດ 医学2 3.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 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 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 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 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
优质医学
7
优质医学
8
鼎:用于炖煮食物,最初陶器。 夏商出现铜鼎,两耳三足,鼎足而立。 主要用来煮牲肉(大块),因此形状较大, 也可用来盛放食品,尤其陈食祭祀,后世香 炉多仿鼎形制。
优质医学
9
鬲: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 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 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 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 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 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 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 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西周时 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 由门内放入木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 门前还表现出刖刑奴隶守门的形象。
优质医学
10
鬶:中国新石器时期陶制炊事用具, 有三只空心的足 。 鬶,三足釜也。有柄喙。——《说文》。 段玉裁注:“有柄可持,有喙可写物。” 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形制与 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 也称作“喙”,有三足。 《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 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做好后作为餐 具直接端上筵席。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优质医学
11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 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 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 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 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
“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
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
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优义质医其学弊更是不可胜言。
4
优质医学
5
优质医学
6
自山西猿人和云南猿人用火进行熟食开始,中国已有170-180万年的 熟食历史。如从确切有用火熟食的北京猿人算起,也有50-60万年的 历史。 从火在下水在上的“烹饪”算起,中国至少也有1万年的历史, 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绝无仅有的。
优质医学
3
5.食医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 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 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 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 (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 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 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 “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 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 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 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 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优质医学
1
1.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 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 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2.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 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优质医学
12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 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 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 (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 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 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 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 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 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 也便宜。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 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 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
放在上面炒。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 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 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 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 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 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 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 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 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