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2】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考察【3】一、“饮食文化圈”的概念文化圈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的人种学家格雷布纳提出,此后,在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术领域被广泛认可与运用。
根据中国客观纯在的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用“饮食文化圈”的概念反映和表达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属性的特征,可以叫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民族、历史、地域、习俗在中国饮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具有相同饮食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共同生息相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地理单元。
【4】二、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类型按照赵荣光的观点,中国饮食文化从17——18世纪,形成了12各饮食文化圈。
分别是:1.东北饮食文化圈2.京津饮食文化圈3.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4.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5.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6.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7.中北饮食文化圈8.西北饮食文化圈9.西南饮食文化圈10.东南饮食文化圈11.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12.素食文化圈【5】这种划分的依据是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程以及各区域饮食特征及习俗,但其中所牵涉到的因素多而且复杂。
从了解饮食文化知识的角度上说,划分中国饮食文化圈也是为了理解的方便。
【也有人认为中国饮食文化圈可以只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华北、华东、西南、中南和西北饮食文化区。
】【6】三、中国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原因(一)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二)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经济的发展对饮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中国西部游牧民族文化区历史地形成了中北、西北、青藏高原彼此风格差异较大的三个饮食文化区位,其中除了历史地理气候等的影响之外,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也有很大关系。
比如:新疆的传统宗教是伊斯兰教,内蒙的宗教主流是萨满教,而青藏高原的宗教是佛教。
【7】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概况【8】一、东北饮食文化圈东北饮食文化圈包括今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三盟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基本的生态条件是:土地肥沃、地面水源丰富、草原肥美、平原广阔、山林原野动植物及江河湖海水生资源丰富、无霜期短、冬季严寒而寒冷期长,人们将东北地区总结为“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
”清中叶以前人口非常稀少。
【9】东北饮食文化圈在十九世纪中叶,居住着众多民族。
除汉族外,还有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吉里迷人、苦夷人、回族、朝鲜族等。
从12世纪开始,契丹、女真族相继崛起,至明末,女真人演化成满族,继而统一中国。
【10】该地区日习3餐,杂粮和米麦兼备,一“粘”二“凉”的粘豆包和高粱米饭最具特色。
主食还爱吃窝窝头、虾馅饺子、蜂糕、冷面、药饭、豆粥和黑、白大面包;【11】以饽饽和萨其玛为代表的满族茶点曾是《满汉菩翅烧烤全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名重一时。
【12】蔬菜则以白菜、黄瓜、西红柿、土豆、粉条、菌耳为主,近年来大量引种和采购南北时令细菜,市场供应充裕。
肉品中爱吃白肉、鱼虾蟹蚌和野味,嗜肥浓,喜腥鲜,口味重油偏咸。
制菜习用豆油与葱蒜或是紧烧、慢熬,用火很足,使其酥烂入味;或是盐渍、生拌,只调不烹,取其酸脆甘香。
由于兴安岭上多山珍,渤海湾内出海错,故市场上的筵席大菜档次偏高,名肴玉食琳琅满目。
【13】还因为气侯严寒,居家饮膳重视火锅,“白肉火锅”、“野意火锅”等颇有名气,在清宫盛极一时。
【14】喝花茶爱加白糖,还有桦树汁、人参茶和汤岗矿泉水;抽水烟或关东烟,“十八岁的姑娘叼根大烟袋”,曾是“关东三怪”之一。
尤爱白酒与啤酒;饮啤酒常是论“扎”、论“瓶”、论“提”(一提为8瓶),酒量惊人。
受“白俄”的食风影响,好友相聚,常以大红肠、扒鸡、花生米、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这里有较大的市场,不少名店均系山东人所开设或由鲁菜的传人掌作。
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
【15】“罗宋大菜”、“南韩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一些城市,部分食馔也带点“洋味”。
【16】在民族菜中,朝鲜族和满族的烹调水平较高。
前者的“三生”(生拌、生渍、生烤)、牛肉菜、狗肉菜、海鱼菜和泡腌菜;后者的阿玛尊肉、白肉血肠、白菜包、芥末墩和苏叶饽饽,均有浓郁民族风情。
清真菜在此亦有口碑,《全羊席》和国民面摊脍脍炙人口。
至于蒙古族的“白食”和“红食”;鄂伦春族的《狍子宴》和老考太粘粥;赫哲族的《鳇鱼全席》和“稠李子饼”;鄂温克族的“烤犴肉”和“驯鹿奶”;达斡尔族的“手把肉”和“稷子米饭”,也都是民族美食廊中的精品,令人齿颊留芳。
【17】从饮食市场来看,东北地区更是珠玑山积,红火兴旺,可以开出很长一串清单。
如:菜肴类:白肉火锅、鸡丝拉皮、猴头飞龙、红油犴鼻、冰糖雪蛤、冬梅玉掌、镜泊鲤丝、游龙戏凤、两味大虾、烤明太鱼、人参乌鸡、红烧地羊、烹大马哈、牛肉锅贴、鹿节三珍汤、酒醉猴头黄瓜香、神仙炉;小吃类:萨其玛、包、马家烧麦、熏肉大饼、老边饺子、参茸馄饨、稷子米饼、冷面、打糕、豆馅饺子、海城老山记馅饼、馨香灌肠肉、刨花鱼片、松塔麻花、焖子、苹果梨泡菜、辣酱南沙参;筵席类:《盖州三套碗》、《关东全羊席》、《大连海错席》、《长白山珍宴》、《营口九龙宴》、《沈阳八仙宴》、《锦州八景宴》、《本溪太河宴》、《铁岭银州宴》、《洋河八八席》、《天池鞭掌席》、《抚松山蔬宴》、《燕翅鸭全席》、《龙江三宝宴》、《松花湖鱼宴》、《野意火锅宴》等。
茶叶蛋和面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几小时。
(附加资料)。
最有名的菜式是“小鸡炖口蘑”【18】二、京津饮食文化圈京津饮食文化圈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并辐射到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圈。
从元代起,北京相继成为各朝代的都城,元、明、清均建都于此,因此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至明末,北京人口已达到70余万。
蒙古、汉、满、回等各民族的交融,构成了北京饮食文化的汇集南北风味,而后自成一家的特点。
【19】天津历来被视为北京的门户,是控制东、南、北三面的运河枢纽。
在经济、政治、交通和文化上于北京的联接非常紧密。
元代以来,特别是明中叶以来,天津和北京的经济已经连为一体。
是“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萃集”的漕运、盐务、商业繁盛发达的都会。
明代灭亡,相当一部分宫廷御厨流入津门,宫廷饮食开始在天津流行。
清代康熙年间,随着一批政府衙门迁移至天津,天津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饭庄。
(查阅相关资料)。
民国前期,清朝皇族,潦倒贵族大批移居天津,再加上西方列强的侵入,因此津门中买办、官僚、军阀、洋行云集,饮食业空前繁荣,成为京津饮食文化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菜起源于民间,得势于地利,因其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说,盛产鱼、虾、蟹、民间素有“吃鱼吃吓,天津为家”的说法。
【20】有代表性的天津风味菜肴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21】三、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这一文化圈在地域上大致包括陕、晋大部以及豫、陇(陕西与甘肃交界一带)、青、宁诸省在饮食文化上较为接近的地区。
这是中原文化最源远流长的地区之一,从史前一直到北宋时期,都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直到金灭北宋,才逐渐走向衰落。
该饮食文化圈以农业为主。
五谷和蔬菜种植都十分发达,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
该文化区的主食为面食。
(见教材P51)。
另外肉食主要是猪、牛、羊等家畜。
【22】四、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大致包括山东以及晋、豫、冀、皖、苏部分地区。
以山东为主,古代为齐国和鲁国坐在地,故又称齐鲁。
这一地区在史前有着灿烂的文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其代表。
在三代时期主要是齐鲁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形成以鲁国为核心的黄河下游文化。
儒家文化就产生于此。
该地区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性,这是由于该地区政治、文化、交通、商业均十分发达,社会阶层多。
因此既有王公贵族的穷奢极欲,又由于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所以民艰于耕。
普通百姓的饮食十分简朴。
食物以五谷杂粮,寻常菜蔬为主,在胶东地区海鲜十分丰富。
最著名的主食就是煎饼、大葱。
(见教材P52)【23】【按:根据徐文苑等人的观点,上述饮食文化圈大致上可以划分成同一个饮食文化区,共同的特点就是民风简朴,不尚奢华,食风庄重、大方,有所谓“堂堂正正不走偏锋”之称。
最有创造的就是面食,其中又以山西为最,日本汉学家评价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华北,华北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太原。
”面食的著名品种有抻面、刀削面、小刀面、拨鱼面等】【24】五、中北饮食文化圈中北饮食文化圈的基本特点是历史上地域文化变量较大而且比较频繁。
主要是以游牧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草原文化类型。
在16——17世纪以前,这一文化圈大致包括了当时中国长城以北,从东北直到大西北的一条非常广阔的游牧文化带。
在今天,主要指以内蒙古为中心,包括毗邻的东北三省、宁夏、陇、青新等省区既不在内的畜牧业地区,并且与东北和西北地区有着深入的文化交叉。
(见《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这一地区在中国古代相对中原地区而言,被称为“北蛮之地”,司马迁曾经对当时该地区的主要的民族匈奴做了细致的描述。
主要特点就是,日子好的时候,放牧、打猎为生;遇到灾年,则依靠武力掠夺为生。
【25】六、西北饮食文化圈西北饮食文化圈以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主,包括陇、青、藏等一部分毗邻地区。
西北饮食文化圈的第一个特点是地广人稀。
汉代时期这一文化圈大致从河西四郡,阿尔泰山脉以南,西至巴尔喀什湖,南到秦岭的广大地区。
汉代统称“西域”。
第二个特点是少数民族多而且分布广。
(见教材P48)。
第三个特点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原因,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对当地饮食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个特点是宗教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
10世纪前,这里的宗教分别有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xian 先)教、佛教等。
到10世纪末,伊斯兰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饮食中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教饮食文化的特征。
其主要的少数民族除了俄罗斯、锡伯、欲固、土族外,都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食规。
“禁血生、忌外荤”,不吃肮脏、丑恶、可憎的动物的血液。
过“斋月”,故而清真风味的菜点炸主要地位。
肉食以羊、鸡为大宗,间有山珍野菌、淡水鱼和海鲜很少。
烹饪技法多是烤、煮、烧、烩。
嗜酸辛,重鲜咸。
菜型上追求自然,不刻意雕琢。
饮食习惯上,夏冷冬补,极为好客。
【祆教就是波斯的拜火教,在古代波斯被封为国教,它和尼摩教还有景教都是源自西亚的宗教,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我国,在唐朝时达到鼎盛,此三教派在唐朝合称番外三教,在唐朝得到了国家的尊重,并得以传播,后来逐渐在我国失去地位,一部分北传,被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吸收,至于在西亚则因为伊斯兰教的崛起逐渐失去地位。
】【26】七、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大部,亚热带地区、地形以丘陵、低山、平原为主,水面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