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内容摘要]散文以其“形神兼备”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分量。
把握散文文体特点,了解散文阅读内涵;掌握课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散文阅读实效;运用课外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拓宽散文阅读思维;掌握散文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提升散文理解认识能力。
[关键词] 形神兼备;散文阅读内涵;阅读教学策略;审美。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切入点,是培养学生高度成熟的情感智慧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散文教学却受到冷落、变形和失真。
当然大量的阅读是解决语文能力低下的良方,然而师生因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不能落到实处。
有时一些课内自读散文,尽管是美文,但因与中考关系不大,就在教学中草草了之。
而课外现代散文教学更是套着中考考题要求进行死板的模式化教学。
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可以说常常只停留在功利性的赏析中。
因此,本课题尝试通过研究,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解决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使现代散文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一期刊载了李海林教授题为《"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一文,对当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任意性”进行了深刻批判。
浙江海洋学院的宋秋前教授曾在《教学与管理》中发表文章《阅读问题原因的调查分析》,以定海几所初中学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我们提出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希望能发挥现代散文的优势,使现代散文教学既成为学生熟悉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又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同时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拓宽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兴趣和效率,使现代散文教学真正走入一个新境界。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基本内涵的研究。
2.对现代散文课内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3.对现代散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4.散文阅读理解题的运用策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一)把握散文文体特点,了解散文阅读内涵。
1.取材广泛,情真意挚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能够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
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
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思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2.手法灵活,不拘一格在表达方式上,散文多种多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可以自由灵活地运用,可以突出其一,作为重点方式选用,有时几种表达方式熔为一炉。
而优秀的散文,往往是四种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
3.语言朴素,优美自然散文中的所写、所抒,都是作家思想、感情、气质、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的自然表现。
一般地说,散文越是写得朴素亲切,没有人工雕刻斧凿的痕迹,也越能显示出精湛的艺术造诣,(二)掌握课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散文阅读实效。
1.注重朗读,感知意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朗读,可以较好的在情感上获取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知,甚至达到共鸣,这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
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
学生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让男生读,女生读,请个别同学读等,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散文的美。
2.引导入境,走进文本情感是散文的生命,而它往往渗透于意境之中。
因此,引导学生入境是让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
教学《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
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
”这样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入境,以自身的情感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在和谐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走进文本,深入意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
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形象意境,让学生体悟文本意蕴,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
3.抓住文眼,关注文脉。
教学中教师要能依据文本,及时引导学生认识文眼并扣住文眼,耐心引领学生反复研读,仔细揣摩,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独到的、敏锐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感悟。
作者在人们对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习以为常、一个聪明、活泼、顽皮但真实可信的“我”的视角,“回忆”了“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生活,揭示了亲和美好自然与封建教育制度之间的格格不入。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抓住了文眼就是抓住了纲,纲举目张。
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
4.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在引导学生学习行文时,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明了本文新颖、精巧、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还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
《藤野先生》这篇短文内容丰富,时间跨度20年,大小事件10多件,人物众多。
作品中的记叙和抒情,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开展的。
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以自己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将繁多的题材和生活片段串联起来,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线索的作用,并通过精心的提问设计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这样一来,就把握了全文的思想意义和协作特色。
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
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
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
5.品味语言,感悟细节学习散文要通过品味其独特的语言,抓住语言中具有美感的因素进行开掘,透析其深藏于文字之中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独特的表达和抒发。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这样写道:“第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文中提到发“帆”,人们自然会想到“海洋”,因而就更感受到了这一树紫藤萝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
像这样的例子在这篇散文中俯拾皆是,比喻、拟人,象征、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生动的细节是散文富有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能很快地走进那一片情感世界。
在《背影》中,四次流泪着墨不多,情意深长,儿子的一种无可排解的自责、负疚感受,一种不能去怀的惆怅、失落与感激思念之情,更衬托了父爱的恳挚无私!品评这一细节,谁能不为这一片深情所打动呢。
6.跨出文本,实现超越散文教学不仅要求读懂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还能在原文本的基础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依据。
以《背影》来说,在写法上就十分独特。
可在教后要求学生以空间为序,写出模仿性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们仿造散文优美的语言书写自己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
如在学习《谈生命》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们运用本课出现过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寻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补写,也实在不失为一种最真接,最有效的尝试方法。
鲁迅在的《风筝》结尾处“……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此处的叙写留下的空白值得探讨,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即时进行练笔。
提示:请你根据当时的情境,想一想,弟弟的内心是怎样想,他又会怎样做呢?然后写下一段话。
散文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叙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
(三)运用课外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拓宽散文阅读思维。
1.把“粗读”和“快读”有机结合。
粗读,指粗略地浏览一下文章的大致内容,看看一些感兴趣的章节。
通过浏览,学生能决定手头文章是否值得仔细读下去。
2.朗读和默读有机结合。
朗读的优点较多,如能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色彩,能感受韵律节奏的美,便于记忆。
但默读优点也多,如节约时间和精力,节省思维的能量。
3.灵活多样、认真扎实地搞好“品读”。
(1)让学生凭借联想,去感悟散文中的意象。
散文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理的手法都是以联想为媒介的。
散文阅读只要能抓住作者联想的内容细心品读,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散文的意象的“钥匙”。
例如,阅读《永恒的绿》,感悟“马兰草”这一意象,我这样设计:a、找出描写“马兰草”外形美、内在美的语句,思考作者写了“马兰草”的什么特征?b、讨论:作者由眼前的“马兰草”联想到了什么人?结合历史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通过思考,“马兰草”的象征意义也就清晰了起来。
(2)让学生耐心品味细节描写,从而感悟主题。
细节描写,不仅仅只用在小说中。
散文中的细节描写,更能表情达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耐心品味,来领悟蕴含的丰富感情。
(3)指导学生细心揣摩富含哲理的散文语言。
散文当中,感情最浓处,就是哲理的最深处。
阅读过程中,只有反复品味,细心揣摩重点语句,才能悟到其中美的滋味。
教给学生品读散文方法的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注意品读散文的几个步骤:第一,了解全文的内容。
先依照文章的性质和主题对其进行分类,如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再用简明的语言勾出内容提要,以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技巧。
先找出文中关键字和词,弄清它们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第三步,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或评判。
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赞成或反对的理由说出来,从思想、结构、技巧、风格等方面,全面批评或拣突出之点进行批评。
4.让“比读”弥补范文量少的缺陷。
为了把学生的视线引向更广、更宽的空间,我用同类文章进行比读。
“比读”,就是比较阅读,找出几篇文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