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4、70年代文坛状况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 向往” 的双向选择。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 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


崛起了一批“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 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 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 心、追求虚荣。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 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 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 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光复以后文学(50年代):
1.反共文学 2.怀乡文学

林海音《城南旧事》、张秀亚《三色堇》、余光 中《舟子的悲歌》、谢冰莹《爱晚亭》、聂华苓 《台湾轶事》。
3.乡土文学

钟理和《笠山农场》,赖和、杨逵、吴浊流等。
孟瑶、郭良蕙等开启言情小说潮先河。
4.纯情文学

三、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背景:向西方倒的政策,崇洋思想,文化高压,割断与大
1927北伐后,结束文白夹杂,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8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影响最大新文学刊物《红豆》月刊。 拓荒期最有成就作家:侣伦。

(二)发展(1937-1950):
1937大陆作家来港创作:巴金、茅盾、戴望舒、许 地山、萧红、端木蕻良等。 1941香港沦陷,作家回内地;1946再次来港(郭沫 若、茅盾、陈残云、黄谷柳、徐訏等);内地作家 两次来港,推动了香港文学繁荣。
六、90年代台湾文学

情色文学得到解禁,女性写作受人关注。 文学出现精致文学通俗化,通俗文学精致 化的倾向,文学的消费性日益显著,作品注 重包装,作者的明星化商业炒作,内容偏于 “软、浅、甜”。具有大众消费文化的品格。
第二节
香港文学概述
一、香港文学的崛起与发展
(一)崛起(1927-1937):
第五章 港台文学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
台湾现代文学发展脉络:
一、日据时期文学: 摇篮期——20年代初。1920年东京台湾留学生成立 “新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开始;1921年蒋 渭水、林献堂等成立“台湾文化协会”;新旧文化 激烈论争。 发展期——(1926-1937)。赖和(台湾新文学之 父) 《斗闹热》、《一杆“称仔“》、 《善讼人 的故事》;龙瑛宗的《植有木瓜树的小镇》;王白 渊的《荆棘之道》以及“盐份地带”诗人群的创作, 张我军《乱都之恋》是台湾第一个新诗集,后有短 篇小说《买彩票》; 杨云萍《光临》等。 凋零期——(1937-1945)“皇民化政策”;吴浊 流《亚细亚的孤儿》、《先生妈》等;杨逵的《鹅 妈妈出嫁》《送报夫》、《泥人形》、《模范村》、 《春光关不住》等。
现代派文学从现代诗发端,60年代席卷各体文学。
(2)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 《文学杂志》1956年9月,夏济安等。 《现代文学》1960年3月5日,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 欧阳子、叶维廉等人组织创办,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小说领 域的崛起和成熟。
(二)留学生文学

聂华苓、於梨华、陈若曦、白先勇等,於梨华《又 见棕榈,又见棕榈》。
(三)通俗文学
言情小说:琼瑶、三毛、席慕容、张曼娟等。 武侠小说:台湾武侠小说“三剑客”、上官鼎(三 兄弟)、古龙等。 高阳历史小说:六大系列题材P93.

四、70年代乡土文学复苏
1、乡土文学复苏的背景: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对西化主义清算。 对现代派文学脱离台湾社会现实的反拨。 社会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开始被重视。
陆母体的联系。


特征:“向内转”,即走进内心与感觉、潜意识与梦的世
界,表现自我为主、反理性。
表现手法:多元化、象征、隐喻、超现实、意识流、意象、
语言求新求变。
意义:是对50年代反共政治化文学的反拨,丰富了文学表
现力。

弊端:题材狭窄、形式主义。
2、现代派文学创作状况:
(1)现代主义诗歌的倡导: “现代”诗社:1953年纪弦创办《现代诗》季刊,1956年 成立“现代派”,推行新诗现代化。 “蓝星”诗社:1954年覃子豪、余光中、钟鼎文等,《蓝 星周刊》。 “创世纪”诗社:1954年痖弦、洛夫、张默等,《创世纪》 诗刊。

2、乡土文学的阵地:

《台湾文艺》、《笠》和《文学季刊》等。坚持现 实主义,注重台湾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两次论战P74:唐文标事件;乡土文学事件。
3、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的论战:

4、乡土文学作品:
陈映真Leabharlann 旗手)《将军族》《华盛顿大楼》《夜 行货车》;黄春明(重镇,落伍者或弃儿形象) 《青番公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王拓《金 水嫂》;李乔《寒夜三部曲》等。
5、80年代文坛状况
八十年代流行文学媚俗化。 自由资本主义形成的新型社会关系使传统 的忠贞和服从人格已不合时宜,个人主义新 人格形成。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性解放观 念流行,构成了香港这一时期流行小说的主 旋律。大众文化充当了代言人。 主要代表作家:亦舒,林燕妮,西茜凰。


亦舒笔下的女性不同于传统女性,她们有 着很强的独立自主的性格,既有追求理想、 浪漫脱俗的一面,又有不失理性、入世随 俗的一面。根据她观察得来的人生体验, 金钱支配一切的香港社会没有真正的爱情, 在一切商品化的现实社会中,财富成了衡 量区分人的标尺。有钱人在有钱之前不择 手段,昧着良心赚取钱财,待有了钱,便 早已丧失人的真情与良知,陷入了空虚无 聊和肉欲中;没钱的人则不敢奢谈爱情, 整日为生计奔波,劳累困顿而磨灭了感觉。
2、五十年代中期
香港本土作家开始成熟:侣伦《穷巷》、舒巷城 《太阳下山了》、夏易《香港小姐日记》。 现代主义思潮兴起:诗刊《诗朵》、《文艺新 潮》。西西、李英豪、戴天、劉以鬯等实验性创作。 不同政治观点通过文学创作进行较量:揭露国民 党领袖人物内幕的小说《金陵春梦》(唐人)、 《侍卫官杂记》(宋乔),南郭写共产党领导人秘 密内幕的《红朝魔影》、《烛影摇红》。 通俗文学崛起:以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为主干, 兼及历史小说、科幻小说。

3、60年代文坛状况
文革时期内地作家来港,本土作家阵容强大,各体 文学创作丰收。 劉以鬯《酒徒》影响最大,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意识 流小说。 作家为了生活,开始向流行文学靠拢,由此促进了 文学商业化。突出代表人物有梁羽生、金庸的“新 武侠小说”等。 梁羽生、金庸扛起了流行文学的大旗,刘以鬯为主 的作家则扛起了现代派小说的大旗,两者虽然在艺 术技巧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但都脱离了政 治。 依达、亦舒、严沁等言情小说流行。
5、乡土文学特征:
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 继承现实主义传统。 鲜明的倾向性,憎恨压迫者,同情弱小者。 浓厚的乡土色彩。

五、80年代以来多元化文学
1.
2.
3. 4.
“主潮更迭”让位于“多元发展”,形成互 补共进,多元化的文学时代。 主张国际化(横的移植)、强调民族化(纵 的继承)和本土化(乡土情怀)。 “大植物园”的文学生态。 总趋势:趋向民族的统一化; 乡土特色更为鲜明; 艺术风格多元。

(二)五十年代香港文学
1、50年代初:美元文学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封锁台湾海峡,推行敌视 新中国的政策。台湾国民党在香港创办出版社,发 行期刊,用高出几倍的稿酬收买反共文稿。沙千梦 的《长巷》、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谢冰莹的 《圣洁的灵魂》等小说都是为国民党反对新中国服 务的。
言情小说也占了当时文坛一席之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