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品生产管理培训

药品生产管理培训

药品生产管理培训培训要点第一章认识GMP药品的质量靠设计赋予、生产过程保障、检验结果来体现。

现在药品出厂不仅要检验结果符合规定,而且生产过程要符合规范要求。

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我们迫切需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范来保证我们产品的质量。

所以有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GMP是药品生产的指导准则和质量保障。

现行的GMP是2010年版(卫生部令79号),2011年1月17日发布,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新版GMP主要特点:第一,强化了管理方面的要求。

一是提高了对人员的要求。

“机构与人员”一章明确将质量受权人与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一并列为药品生产企业的关键人员,并从学历、技术职称、工作经验等方面提高了对关键人员的资质要求。

比如,对生产管理负责人和质量管理负责人的学历要求由现行的大专以上提高到本科以上,规定需要具备的相关管理经验并明确了关键人员的职责。

二是明确要求企业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质量管理目标、有效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而建立的,是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和资源等构成的完整系统。

新版药品GMP在“总则”中增加了对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以保证药品GMP的有效执行。

三是细化了对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文件管理的要求。

为规范文件体系的管理,增加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新版药品GMP分门别类对主要文件(如质量标准、生产工艺规程、批生产和批包装记录等)的编写、复制以及发放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提高了部分硬件要求。

一是增加了对设备设施的要求。

对厂房设施分生产区、仓储区、质量控制区和辅助区分别提出设计和布局的要求,对设备的设计和安装、维护和维修、使用、清洁及状态标识、校准等几个方面也都做出具体规定。

这样无论是新建企业设计厂房还是现有企业改造车间,都应当考虑厂房布局的合理性和设备设施的匹配性。

第二,围绕质量风险管理增设了一系列新制度。

质量风险管理是美国FDA和欧盟都在推动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理念,新版药品GMP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并相应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如:供应商的审计和批准、变更控制、偏差管理、超标(OOS)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

这些制度分别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工艺变更、操作中的偏差处理、发现问题的调查和纠正、上市后药品质量的持续监控等方面,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促使生产企业建立相应的制度,及时发现影响药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主动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

第三,强调了与药品注册和药品召回等其他监管环节的有效衔接。

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是对注册审批要求的贯彻和体现。

新版药品GMP在多个章节中都强调了生产要求与注册审批要求的一致性。

如:企业必须按注册批准的处方和工艺进行生产,按注册批准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采用注册批准的原辅料和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其来源也必须与注册批准一致,只有符合注册批准各项要求的药品才可放行销售等。

新版药品GMP还注重了与《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的衔接,规定企业应当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已上市药品,同时细化了召回的管理规定,要求企业建立产品召回系统,指定专人负责执行召回及协调相关工作,制定书面的召回处理操作规程等。

国家药监局2011年2月25日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通知中规定:自2011年3月1日起,凡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均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要求。

除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药品的生产均应在2015年12月31日前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

未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的企业(车间),在上述规定期限后不得继续生产药品。

现有《药品GMP证书》有效期满但尚未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在原《药品GMP证书》期满前六个月,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要求进行自查,并将自查结果报送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企业自查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符合要求的,现有《药品GMP证书》有效期延续至2015年12月31日(除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以外的)。

所以我们目前还是按照98版GMP规范的内容进行生产和管理,对2010年版GMP的内容逐步过渡实施。

下面的内容就是98版GMP的要求。

一、 GMP的目的实施GMP的目的是防止污染、防混淆、防人为差错。

GMP的核心是为了“三防”。

空气、工艺用水的净化是为了防止污染;设备设计造型使用维护保养能防止污染;清净卫生管理是为了防止污染;物料的检验、生产的监督复核与清场物料平衡要求是为了防止差错和混淆;定置管理、明确各种标志都是为了防止混淆和差错。

GMP 的核心就体现在“三防”意识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障能生产出符合质量规定的产品,就要防止污染、防混淆、防人为差错,从而降低产品质量风险。

二、GMP实施过程关键在人人是GMP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一切活动都决定着产品的质量。

1.人的工作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由此可见,我们的工作质量对产品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每个员工必须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GMP 意识,从而保证我们的工作是高质量的。

机、料、环、法为人控制,无人就无机、无料、无环、无法,更无从谈药品的生产。

由此可见,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人员要求1.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GMP规定:从事药品生产操作必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污染是指当某物与不洁净的或腐坏物接触或混合物在一起使该物质变得不纯净或不适用时,即受污染。

简单的说,当一个产品中存在不需要的物质时,即受到了污染混淆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其他原材料或成品与已标明品名等原料或成品相混,俗称混药差错主要是指错误或意外的变化。

质量事故中人为差错占15%左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员心理、生理疲劳、精神不够集中等引起——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能力不够——培训不到位因此,我们的员工必须是学习过相关的专业知识或经过专业培训,实际操作考核合格者才能从事生产。

2.职业道德要求因为我们从事着一项特殊商品——药品生产工作,其重要性这里就不再赘述。

所以作为药品生产行业的一名员工,我们必须遵守药品生产行业首先规范:提高医药质量,保证医药安全有效,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四、养成良好的GMP意识良好的工作结果靠良好的职业习惯来实现,良好的职业习惯由长期的工作意识形成。

让我们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习惯,形成良好的GMP 意识。

一、法律法规意识药品生产首先必须遵守《药品管理法》。

该法对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单位或者个人都应遵守《药品管理法》。

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实行许可证管理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实行批准文号管理。

因此,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许可证”规定的生产范围和剂型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应取得批准文号。

生产时,必须按照批准的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严格实施。

二、质量意识药品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或生命安危,质量的风险就是生命的风险,不能让患者承受产品质量而带来的风险。

三、规范操作意识请记住:执行GMP的精髓在于坚持按照法规、章程和既定的SOP进行操作,防止操作的随意性带来的任何风险。

规范操作的要点,可归纳为:一切行为有规范,一切操作要依法,一切操作有记录,一切记录可追溯。

四、质量保证意识我们都知道,由于抽样检验的局限性,产品质量应在生产全过程实行质量管理的控制才能得到保障。

由于产品质量不是靠检验出来的,而是我们生产出来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自觉参与到质量管理的活动中。

药品生产企业不但对生产过程严格管理,与药品生产企业相关的供户,相关方也应参与到质量管理的活动中。

通过参与质量管理,可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同时也会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

我们全员都参与到质量管理的活动中,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就有了控制和保证。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就像双层闭环,其重点在于将一切可能发生的人为差错、药品的污染和混淆围困起来,不让它们有任何可乘之机!五、持续改进意识 GMP的目的是“三防”,从根本上说是降低质量风险。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来保障。

在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我们通过变更、验证(再验证)、内审或自检、认证检查等,进行关键生产参数、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使质量管理始终不断的整改、纠偏,对体系不断的完善,使质量管理始终满足符合性、有效性、适宜性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持续的改进。

符合性:指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符合GMP要求;有效性:指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和文件的有效执行;适宜性:指建立的组织机构和配备的药品生产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与企业生产的品种和规模相适应。

第二章微生物和卫生、洁净作业知识98版GMP中对卫生的要求:见GMP规范条款第48条~56条规定。

第六章卫生(GMP1998年修订版)第四十八条药品生产企业应有防止污染的卫生措施,制定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负责。

第四十九条药品生产车间、工序、岗位均应按生产和空气洁净度等级的要求制定厂房、设备、容器等清洁规程,内容应包括:清洁方法、程序、间隔时间,使用的清洁剂或消毒剂,清洁工具的清洁方法和存放地点。

第五十条生产区不得存放非生产物品和个人杂物。

生产中的废弃物应及时处理。

第五十一条更衣室、浴室及厕所的设置不得对洁净室(区)产生不良影响。

第五十二条工作服的选材、式样及穿戴方式应与生产操作和空气洁净度等级要求相适应,并不得混用。

洁净工作服的质地应光滑、不产生静电、不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

无菌工作服必须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不同空气洁净度等级使用的工作服应分别清洗、整理,必要时消毒或灭菌。

工作服洗涤、灭菌时不应带入附加的颗粒物质。

工作服应制定清洗周期。

第五十三条洁净室(区)仅限于该区域生产操作人员和经批准的人员进入。

第五十四条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不得化妆和佩带饰物,不得裸手直接接触药品。

第五十五条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

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第五十六条药品生产人员应有健康档案。

直接接触药品的生产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传染病、皮肤病患者和体表有伤口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生产.关于污染的一些基本概念(1)污染:当某物与不洁净的或腐坏物接触或混合在一起从而使该物变得不纯净或不适用时,它即受到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