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论考试试题和答案

数学教学论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 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 )
A.概念
B.分析
C.判断
D.推理
2. 2×1可以表示1个人手的数量,也可以是1双筷子的根数,它可以表示
天地万物之间某一特定的数量关系,这表明数学学科具有 ( )
A.抽象性
B.系统性
C.具体性
D.逻辑性
3. 数学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 ( )
A.问题解决
B.一纲多本
C.编审分开
D.大众数学
4. 从 3+6=6+3 , 15+8=8+15 ,得出 a+b=b+a 是 ( )
A.演绎推理
B.类比推理
C.完全归纳推理
D.不完全归纳推理
5. 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通过数小棒、摆图片等认识了“几”和“第几”,这说明其思维正处于 ( )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D.以再造性思维为主
6. 学生学习整数除法时,商是整数而余数为0,就叫除尽;继而学习小数除法,商是有限小数,也叫除尽。

这是认知结构的 ( )
A.同化过程
B.顺应过程
C.强化过程
D.迁移过程
7. 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性质是 ( )
A.射影几何
B.抽象几何
C.直观几何
D.空间解析几何
8.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 ( )
A.社会实践
B.课外活动
C.动手操作
D.课堂教学
9.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最终是要提高他们的( )
A.计算能力B.初步数学思维能力
C.空间观念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0.目前许多国家都允许并鼓励小学哪个年级的学生使用计算器( )
A.低年级
B.中年级
C.低、中年级
D.中、高年级
11. 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依靠的中介环节是( )
A.观察
B.操作
C.表象
D.想象
12. 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的几何教学内容增加了( )
A.平行线
B.圆柱
C.圆锥
D.扇形
13. 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是( )
A.讲解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操作实验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数学课程目标可以分为:实用知识、、和
三类。

2.从各国的数学课程标准看,数学交流大体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

3.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总体上分为四个
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
4. 确定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主要依据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数学本身的
特点和。

5.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________________ 逐步向过渡。

6. 数学知识的摄取是在多种心理成分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核
心心理因素就是_________。

7.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最基础的部分,它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最简单的算术知识,和的知识.
8. 数学教学方法具有、和的特点。

9. 小学数学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特别是、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协调发展。

10.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按教学的进度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和总
结性评价。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体系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
率”三部分组成。

()
2.在课程内容的螺旋式编排中,同一问题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会反复
出现。

()
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是直线式。

()
4.数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


错)
5.在“空间与图形”的数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
6.小学数学新课程中增加了计算的难度和要求。

()
7.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
8.学习统计与概率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意识。

()
9.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及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

()
10.内容选择的多样性是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征之一。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依据是什么?
答: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依据:(1)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

(2)数学的特点。

(3)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4)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现代生产、科技发展的水平。

2.小学生在学习运算法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小学生在学习运算法则时应注意的问题:(1)通过具体事例教学。

(2)要重视法则、定律的推导过程。

(3)要重视法则之间的正负迁移。

(4)要重视用准确精明的语言来表达法则定律。

4.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题产生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题产生的主要途径:(1)从有关理论中演绎研究问题(2)从数学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

(3)从过去研究中发现问题。

(4)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5)从日常教学观察中发现问题。

(6)从当前国内外数学教学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

(7)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重要数学期刊的
5.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数学能力?
答:通过小学数学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实际操作等一般能力处,还要培养一些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各种数学能力中,以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轴心,以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主要特点。

答: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主要特点:(1)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具有较高抽象和概括水平的观念比较少。

(2)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经验的成分较多,经常会用原来的经验同化新的学习内容,易于产生定式干扰现象。

(3)小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抽象概括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提高。

(4)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只有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或训练才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5)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数学知识网络逐渐完整的阶段。

(6)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可塑性大,而且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关键期。

2.论述学生是否需要建立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需要。

培养学生数感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学许数学不只是学习数学事实,而且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现实问题,数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的培养应体现在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等内容的数学活动之中。

《标准》在具体目标中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目,并能进行估计。

”“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这些目标都是建立数感的具体表现,需要在数学活动中着力培养。

如,在认识大数目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

说一说你所遇到的大数的情境;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人。

看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40人,一所学校24个班,一所学校大约多少人?多少所学校大约是一万人?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答案
一.单选择题
1.A
2.A
3.D
4.C
5.A
6.B
7.C
8.D
9.C 10.D 11.A 12.C 13.B
二.填空题
1、学科知识、文化素养
2、数学思想的表达、数学思想的接受、数学思想载体的转化
3、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4、学生的年龄特征
5、具体(或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6、感知
7、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
8、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
9、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
10、形成性评价
三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对)
7.(对)8.(对)9(对)
10.(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