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作者:李灵阁(指导老师:朱强)
正文摘要:在20世纪中国的美学思潮发展的最为迅速,它结合了东方与西方,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成为中国艺术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从而在这个时期也成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例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李剑晨等。
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绘画思想,以及他们绘画流派中的美学观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谈论这些艺术家的艺中国当代术思想及美术观。
关键词:20世纪当代艺术中国齐白石艺术流派美学思想传统与创新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这五千载历史中留下了不少令世人瞩目艺术作品和杰出的艺术家,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是中国画发展最迅速、成果最显著的时期。
它经历了从衰微、探求、奋进和走向复兴的历程。
画坛群星璀璨,名师辈出。
2003年,我国选出20世纪13名杰出的中国画家,他们是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吴昌硕、林风眠、李可染、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蒋兆和、刘海粟、石鲁、黄胄。
这些人的名字在20世纪当代美术史上熠熠生辉。
20世纪是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复兴和繁荣的世纪。
在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的同时,文化方面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仅从中国人物画来说,不仅摆脱了清末文人仕女画衰败的迹象,在几代画家的影响下,终于形成了关注社会、深入生活、亲近人民、结合传统、追求创新的人物画布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杰出的艺术家,其中齐白石影响深远。
①齐白石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情、以一颗率真的童子之心、运用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出文人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
这种境界,得到传统文人阶层和广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赞,从而确立了齐白石在中国画坛的历史性地位。
他的绘画充满了泥土芳香、生活气息,其作品既师造化又师古人,达到民间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同一,写生与写意的统一,工笔与意笔的同意,无限生机跃然纸上。
齐白石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
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
齐白石以从大自然观察得来的生活素材而大胆独造的写意花鸟画令人叹为观止。
齐白石专长画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
所画之物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齐白石把隐士作风、旧文人情调以及平民意识揉和在一起,用雅俗共赏的风格争取到了最为广大的观众,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界成就卓著、具有影响的艺术大师,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从齐白石的艺术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民族感和现代感,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每件作品都充分体现出一种中国人的真情实感。
齐白石是发展传统、创新传统,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层领悟的创造型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充分体现着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
在对待中外文化艺术的态度上,中国的艺术和外国的艺术虽然有不同的表现体系,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是可以互相打通的。
融中西、通古今,实际上是为了创造新型的艺术。
他一直反对中国艺术可以封闭起来发展的观点,也反对没有骨气地一味模仿洋人,制造“洋垃圾”。
从这里充分的体现了齐白石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他弘扬民族文化、主张艺术要与人民大众相结合、要为大众所理解的艺术理念,肯定了他打通古今、融合中西、面向时代的努力,这
①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曾被誉为“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
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思考和体会。
所以如果艺术家是成功的,那他的精神不仅仅是局限在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上,就本体而言,艺术品也是传达艺术家精神的媒介,它实际上是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及自身生存意义的只觉的、能动的整体把握。
然而与其伟大的古代艺术相比较,近代以来中国的艺术却呈现出衰退的迹象。
究其原因,在②《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一书中,作者皮道坚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衰退是因为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为了追求民族整体的自强自立,往往不得不以牺牲个性的自由发展为代价。
尤其是本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三十多年间里,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观念与一种引进的苏式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相结合,艺术完全沦为政治的工具和奴仆,这不仅束缚了艺术家感觉力的发展,实际上也限制了艺术功能的正常发挥。
”
当然,作者③皮道坚的这种观点也是有依据的。
80年代中国的艺术也是划时代的转变,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酿成的,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便是艺术史观和方法论的重大突破,打破对传统的束缚和禁锢,由此新起的艺术史论家将感觉的实践发生论及其形式化特性作为统一艺术史研究方法提出来,从理论上动摇了“模仿论”基础上的写实主义艺术在当时中国统一天下的主宰地位,艺术史发展的自律性开始得到重视。
将艺术作为政治工具以支撑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做法,已普遍开始质疑。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以来的新青年美术运动的评价,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
20世纪这一代的艺术家们也算是给当代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而使以往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模式演变为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格局。
一大批的艺术家放弃了对生活的简单直接模仿,转而用“唯心的灵性”去感应他们的生存世界。
学术界也将这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称之为“中国的视觉革命”虽然这一时代借用有西方的的一些观念和手法,从而使年轻中国的现代艺术难免有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痕迹,实际上,这也是人类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下的积极影响。
正如20世纪初西方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派别④“野兽主义”的艺术家们,为了对抗西方古代绘画传统而大胆吸收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一样,艺术家们超越现实的有限精神,这才是艺术的新生命。
从这一层意义上说。
乃是对新的艺术生命的召唤。
现当代,与艺术实践中的各种主义林立,八十年代后期的艺术风格及理论研究已成多元化的格局,进而使中国的艺术在创新与融合中发展,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已逾越历史造成的时间差,将逐渐与世界的当代艺术同步。
参考文献:
《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皮道坚 1988年10月第一版
《美学观礼》—郑元者 2000年1月第一版
《美术欣赏》—易镜荣 2006年1月第一版
②皮道坚的《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当代艺术一章。
③皮道坚1941年生于湖北,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美术史论专业。
1981年至1992年任教湖北艺术学院。
(后改为湖北美术学院),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长期从事美术史教学、美术史论研究及美术批评工作。
1981年起多次参加及主持全国性重大美术活动与学术会议。
发表美术理论、美术史及批评文章数十万字、出版有专著《楚艺术史》、《楚美术图集》等。
④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野兽派的画家热衷于用鲜艳、浓重的色彩来强调画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