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和《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
《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
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重在朗读,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单元重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
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感受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2)学习写书信。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信》,本次习作主题是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
重点是学会写书信的格式,内容写清楚。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学习古诗四步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等。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有关爱国人物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记叙文的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
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积累习作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法建议】
1.学生带入古诗的故事情境中,理解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用心去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4.学习采用段意串联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及主要事件进行描写的方法。
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重点)
2.背诵古诗《出塞》。
(重点)
3.体会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
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难点)
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注意停顿。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出塞、秦时、长征、飞将
(重点指导生字:塞:“塞”和“赛”是形近字,都读“sài”;
秦:“秦”和“奉”是形近字,不要读成“fènɡ”;
将:在本课读“jiàng”,不要读成“jiāng”。
)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塞(sài)征(zhēng)。
注意韵母:秦(qín)征(zhēng)
注意声调:出塞.(sài)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但使汉朝名将李广。
飞将只要。
教指侵略内地的外族骑兵。
胡马令,使。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塞、秦、征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3)(4)(5-8)
(9)(10)(11)
(12)(1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重点)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重点)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难点)
21 古诗三首
《出塞》
互文明月关
秦汉人未悲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凉州词》
唐:王翰
醉
悲壮豪迈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人杰有骨气
死鬼雄有气节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的资料:《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
应该说,这些资料的介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4.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3.诗是要多朗诵的。
可是在本教学过程的朗诵的成分显然是比较少的。
21、古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