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1 课《古诗三首》教案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 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课件出示8)6. 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师板书:互文秦汉)7. 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8. 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三、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 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2. 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 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设计意图:学习写法,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的士兵统称征人)(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2)补诗句:(课件出示9 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
他们望到了什么?(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
)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课件出示1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 从亲人的角度感悟(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________________ 。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 ________________ 。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____________ 。
(课件出示11)指名反馈(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
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翻开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 —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 啊。
( 课件出示 12)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 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课件出示 1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 肠,依然是(引读)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 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
这是什 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
同情征人有家 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我们 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 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另外还 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 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 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1. 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 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 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
)“不教”是【设计意图:了解 历史,进一步提升学生 对文 本理解 和感悟 能 力。
】4. 《出塞》作者王昌龄是( )代诗人。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 图。
诗中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句中“飞将”指的是( ) A. 李广 B. 岳飞 C. 文天祥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句中“度”的意思是 ( ) A. 度步 B. 度过C. 越过四、说说你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诗的理解【答案】一、 hu án h ái ji àn ɡ ji ān ɡ ji ào ji āo二、 1. 李广 汉 飞将军 2. 内蒙古 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 唐 冷月 照边关的苍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希望朝廷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关战 争,人民安居乐业。
三、 1.A 2.C四、不仅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对边塞战士的同情 , 还写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悟与对现实的无奈 其实后面两句更直接的写出作者对良将的向往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 表达了诗人希望起 任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 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第二课时、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万里长征人未还.(hu án h ái ) 但是龙城飞将.在( ji àn ɡ ji ān ɡ ) 不教.胡马度阴山( ji ào ji āo ) 二、填空。
1. 龙城飞将指的是( ),他是( 还.(h ái hu án )来就菊花 将.(ji ān ɡ ji àn ɡ)军 教.(ji āoji ào )课)代名将,被世人成为( )2. “阴山”指今天的()境内,古代中国的边疆要塞3. 这首诗中的()是千古名句,前半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选择师: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
(课件出示19)1. 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课件出示20)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 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的理解诗意。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 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 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
指名读、分组读。
4. 激越的琵琶声, 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 醉就醉吧,醉卧沙场, 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 引入下一句。
(板书:醉)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5. 是啊,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的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多少将士就这样到了戍边再也没回来啊,谁再读。
女生配乐读,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
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
——读全句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啊,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在质问这场残酷的战争啊。
小组读。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今戌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
(板书:悲壮豪迈)——男生齐读。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
全班读。
小结:好一个“几人回” ,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6.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7. 指导背诵。
师: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四、学习古诗《夏日绝句》(一)(课件出示21)全诗内容1. 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 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同学们听出老师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悲愤、激昂)谁来试着读一读?2. 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 谁读得好?为什么?((课件出示 22)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 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 非常有感情。